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政治史速读
20650200000042

第42章 农民起义(5)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但是,革命党人以“中等社会”自居,不敢采取充分发动群众的方针。不少地区的农民在各地军政府宣布豁免清政府各种苛捐杂税影响下,发动了以抗租为主要内容的斗争,但大都遭到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因而失去了农民这一强大支柱。

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显得手足失措。不久以前受到清政府排斥,在彰德韬晦的袁世凯在北洋军中有深厚的潜势力。由于南方新军纷纷倒向革命一边,北洋军是清政府唯一可以使用的军事力量。以张謇为首的立宪派对袁世凯也寄予厚望。尤其重要的是,袁世凯还得到帝国主义的有力支持。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袁世凯懂得,单靠武力是镇压不了革命党人的。他在南下督师时,或屡函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或派出代表到武昌,提出在实行君主立宪的条件下同革命党人“和平了结”。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急于取得廉价的胜利,他们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倒清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1月27日,汉阳为清军攻陷,帝国主义看到时机成熟,出面斡旋停战。12月1日,在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葛福撮合下,双方议定停战三日。此后又拟定《续停战条款》,规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而同意谈判,则打开了政治解决南北冲突的大门。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中外反动派的营垒因袁世凯的出山得到加强。革命方面却群龙无首,妥协倾向日增。独立的各省形成了两个中心:武昌集团以黎元洪为首,上海集团以陈其美为首。双方都力争筹建临时政府的主动权。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接着十四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2月2日,江浙联军经过十天的奋战,攻克清两江总督、江南提督盘踞的南京。于是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自海外归来,对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倾向进行了斗争,但他无力改变总的趋势。29日,十七省代表会议以十六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1月2日,通电改用阳历。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这个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革命派在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立宪派和旧官僚担任内政、实业、交通等部总长,拥有相当实力。在作为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员占大多数,也有不少参议员是立宪派人士。独立各省的军政府多数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章炳麟宣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主张,就是这种弱点的一种反映。革命党的一些上层分子由于思想政治观点上的分歧,害怕革命深入引起社会动乱,或者热衷于争权夺利,和立宪派、旧官僚一起组成政治团体,如章炳麟、张謇、程德全等组成中华民国联合会,孙武、黎元洪组成民社,对同盟会和孙中山施加压力。孙中山的许多正确主张都遭到反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于到手,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北京公使团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分存于汇丰、德华、华俄道胜等外国银行。这批偿还外债后本可动用的税款节余(即“关余”)因此被冻结。身任两淮盐政总理的临时政府实业部长张謇,坚决反对孙中山“挪用”盐税。临时政府可能得到的财源被堵死,只能向日本、美国、德国、俄国的财团接洽贷款,大多没有结果,陷入极为竭蹶的境地。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这样,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

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孙中山辞职时提出定都南京、新总统须到南京就职和必须遵守《临时约法》等三个条件,想以此对袁世凯加些限制。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实力在北方,拒绝南下就职。孙中山派蔡元培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表面上装腔作势,表示欢迎,暗地里却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帝国主义也乘机调兵入京,制造紧张空气,以支持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三权分立原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林、工商等几个点缀性的席位。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敌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缺乏必要的决心和勇气,也缺乏相应的力量。这个阶级的激进的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出现至武昌起义,只不过是十来年的经历,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思想上,救亡排满的宣传淹没了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宣传,对帝国主义存在着惧怕心理;组织上,同盟会未能成为一个坚强统一的司令部和战斗队;军事上,缺乏一支由自己掌握的有觉悟的部队;政治上,对立宪派和旧官僚丧失警惕,阶级关系上,未能发动农民,形成强有力的民主革命大军。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却无力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历史证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结合,是扼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从此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作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