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的兴起和发展 熹宗天启七年,陕西大饥,澄城知县张斗耀向农民勒逼租税,催征峻急,三月,贫苦农民王二率饥民冲入县城,杀张斗耀。此次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的烈火很快遍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崇祯元年,王二集聚饥民和一部分黄龙寨的回族人民转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韩城等地。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今陕西安塞东南)高迎祥等响应王二,先后举行起义。他们劫县狱,败官军,声势日震,有的并向陕南发展。起义的群众有饥民、难民、边兵和驿卒,但多各自为战,彼此间还缺乏联络。崇祯三年又有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等“所在蜂起”。李自成即在此时参加起义,初在不沾泥部下,后归高迎祥。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号“八大王”。同年,王嘉胤攻占山陕府谷、延安,庆阳等地,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拥其为盟主。次年,陕西的农民军纷纷向山西转移,号三十六营,部众至二十余万,农民军的声势也越战越强。
面对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局势,明统治者任命杨鹤为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总督,对农民军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针,但起义军却“视总督如儿戏”。次年明廷宣布招抚失败,下杨鹤于狱,起用洪承畴为总督,专一主剿。而起义军势日炽,横扫山西各州县,一部分又向畿南、豫北挺进,洪承畴的围剿遭惨败。
六年,代王嘉胤为盟主的王自用因劳成疾卒,高迎祥起而代之。同年冬,他率领张献忠、马守应(老回回)、惠登相及闯将李自成等冲破明军包围,渡过黄河,兵十余万,连破渑池、伊阳(今河南汝阳)、卢氏,乘胜分别进入豫西、陕南、四川、湖广。八年,高迎祥率军由河南进入南直隶,攻占明中都凤阳,烧毁明朝皇帝的祖陵——明皇陵。不久,高迎祥、李自成率兵经河南入陕西,张献忠则继续南进,破庐州(今安徽合肥),下麻城。在崇祯八、九年间,这两支农民军的主力部队,势如急风骤雨,纵横南北,联络其他起义军,时分时合,兵锋所至,明军多望风逃窜,迫使洪承畴等从进攻转为分区防守。九年七月,高迎祥在整屋(今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的伏击,不幸被俘,在北京就义。他的牺牲,给农民军带来极大损失。
次年,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以陕西、河南、湖北、江西为四正,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对农民军反扑。又命熊文灿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川、湖北军务,专事招抚以解散农民军。在明军的剿抚二策之下,一部分农民军如闯塌天刘国能甘心投降一部分则宣称接受招抚,但不交出军队,如张献忠和罗汝才有的则隐蔽起来,休养生息,待机再起,如李自成。
十二、十三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连续发生旱灾、蝗灾,赤地千里,逃亡载道。王公和地主豪绅对农民的剥削更加沉重,明朝政府又于辽饷外先后加派剿饷和练饷。黄河南北的饥民不少已揭竿而起,其他各地也都蕴藏着一触即发的革命烈火。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度起义。他联合驻军房县的罗汝才,西向四川,粉碎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同年,李自成也由湖广房县、陕西商雒(今商县、商南)等地区直入河南,众至数万人。十二月,连破鲁山、郏县、宜阳三县,并进攻永宁(今河南洛宁),队伍不断扩大,此后,起义军又连克偃师、灵宝(今河南灵宝北)、新安、宝丰,为攻占洛阳做好了准备。十四年正月,农民军攻占洛阳,福王常洵被捉获。李自成杀之,宣布没收王府金银和粮食,赈济饥民。农民军攻占洛阳,使明朝朝野上下一片惊惶,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军的斗志。此后,农民军三次包围开封,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南)、南阳、襄城、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汝宁(今河南汝南)等几次战役中,先后战败傅宗龙、汪乔年、丁启浚、左良玉等统率的明军,占领河南绝大部分地区,并连下湖北承天(今钟祥)及荆、襄各州县。十六年,李自成被推举为顺天倡义大元帅,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设官职,整顿军事组织,正式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十月,农民军从襄阳向豫西进军,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了以剽悍著称的孙传庭的部队,击毙孙传庭。乘胜破潼关,直入西安,此后迅速占领全陕,并以偏师攻入庆阳、兰州、西宁和宁夏。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号大顺,改元永昌。二月,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经河南入山西,从太原分兵两路,直捣北京。沿途农民扶老携幼,欢迎起义军。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率农民军从柳沟(今北京延庆居庸关东)入昌平,焚烧定陵享殿,居庸关守将唐通投降。次日,农民军击溃明朝三大营的军队。十八日,李自成驻沙河,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明思宗朱由检走投无路,缢死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农民军主力入内城,明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农民军占领北京后,为了巩固农民政权,李自成颁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措施加强军纪完善职官制度,在京设置内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政府和比饷镇抚司,任命官职,铸造印契委派节度使、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等地方官开科取士,延揽英才。当李自成从河南、湖北入陕西并长驱直逼北京之时,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也正在胜利进军,有力地牵制了明军。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军攻占武昌。他在武昌建官制,称大西王。后又放弃武昌,席卷湘、赣,杀官吏,诛豪绅,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十七年,张献忠率军再度入川,同年六月攻占重庆,杀瑞王。八月攻克成都,蜀王自杀。张献忠在成都正式建立大西农民政权,设内阁、六部,立都督府以统率全军,还派人联络四川西部羌、彝各少数民族土司,稳固了在四川的统治。
明末农民起义的失败 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后,驻防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先受招抚,继而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永昌元年(1644)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吴三桂,但因受三桂与清军夹击而失败,退回北京,寻又放弃北京南下,经晋入陕。在清军进逼下,自陕西经河南退至湖北。九月李自成在九宫山(另有他说)受地主乡团袭击而牺牲,起义军失败,余部由刘宗敏、李过率领,退至西南,联合南明,抗击清军。清军占领黄河流域各省后,分兵南下。顺治二年(1645)入川招降张献忠,被拒绝。次年,清军自剑阁入川,献忠率军迎击。但因敌兵猝至,被清兵射死,起义军大败,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会合李自成余部,联南明抗清军,最后于清康熙元年(1662)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提出了“贵贱均田”的纲领并付诸实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起义还进一步推动了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湖广和南直隶等地区佃农抗租斗争和奴婢索契斗争,使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又有了一定的松弛。
清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统治者建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明崇祯九年(1636)其子皇太极(即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覆亡,清军入关,迁都北京,经过长期战争,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到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鼎盛。乾隆以后,内外矛盾激化,反清起义频繁。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晚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帝国主义横行,战乱不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政府日益衰落腐败。但中国社会也生长起新的经济和新的阶级,西方的科学文化得到了传播。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危亡,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直至宣统三年(1911)发生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
后金政权的建立 满族的先世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密切。满族的祖先肃慎,曾向周武王朝贡。后肃慎改称挹娄、勿吉、靺鞨。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曾建立渤海国,受唐朝册封。公元10世纪后,靺鞨改称为女真。曾建立金朝,灭辽伐宋。明朝女真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满族出自建州女真,它的直系祖先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北岸,后来逐渐向南迁移。明朝政府设立了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即是明成祖任命的建州卫都指挥使。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经过五年战争,统一了建州各部。他在羽翼尚未丰满的时候,对明朝十分恭顺,接受其所授官号,并多次亲自赴北京朝贡。此后,努尔哈赤又击败海西女真的哈达(1601)、辉发(1607)、乌拉(1613)、叶赫(1619)等四部,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在战争过程中,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它把分散的女真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和战争。努尔哈赤使子侄们分别担任各旗的旗主。又发展经济,促进贸易,订立行政和法制规条,选拔人才,创制文字,设立了议政王大臣。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
后金的建立威胁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明军十余万人分兵四路征伐后金。后金以六万兵力于萨尔浒击破明军明天启元年(1621),后金乘胜攻取沈阳,明天启五年,迁都于此,后又席卷辽西大片地区。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后金军攻打宁远,遭到袁崇焕率领的明军的坚强阻击,后金军战败。努尔哈赤夺取全辽的计划受挫,这年八月因病去世。
满族社会状况 16世纪,辽东的女真族大体上处在奴隶社会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努尔哈赤统一事业的进展,以建州女真为主的东北各族,融合和重新组织,逐步形成了新的满族共同体。满族已有较先进的农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粮食产量丰富。17世纪初,各地遍布使用奴隶耕作的农庄(托克索)。后金政权直接控制的屯田,则带有一定封建生产方式的因素。满族又以采集和畜牧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如采参、养蜂、捞珠、捕鱼、狩猎、牧马。手工业也较发达,能制造武器和生产用具,有矿冶、纺织、煮盐、陶瓷、造船、铸币等。满族居住在明朝统治的辽沈地区附近,和汉人经常接触,通过朝贡和马市,与明朝进行频繁的贸易。
早期满族社会基本上有三部分人组成:①八旗的旗主、长官、将领,这是满族的上层统治者,占有许多“托克索”和奴隶。②阿哈,即奴隶,大多是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和一部分破产沦落的民户。③珠申,即自由民,大多是原来建州女真的民户和主动归附的其他部族,被编为八旗战士,占有少量土地和奴婢。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影响,其社会迅速向封建制过渡。后金天命六年实行“计丁授田”,将辽沈地区许多闲废的土地分配给满族士兵。后来,又参照满族原来的“托克索”和汉族在辽沈地区的民屯,实行“编庄”。许多汉族农民收编为壮丁,每庄壮丁十三人,牛七头、土地一百晌,其中八十晌的收获归壮丁自有,二十晌交公,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的重要标志。壮丁实际上是农奴,有自己微薄的经济,但受国家和农奴主的剥削和控制,仍无人身自由。
皇太极改制称帝 努尔哈赤死后,八旗并立,各有实力。其第八子皇太极势力最强,被拥立为汗,改元天聪。政权沿袭原来的原始军事民主制,由皇太极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共同主持军政大事。皇太极改易族名为满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集中权力。改变四大贝勒共主国政的体制,每旗设旗务大臣,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国政。此后,又剪除或削弱了其他三大贝勒,形成南面独尊的局面。
建立和完善国家机构。后金政权原以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权力。皇太极在削弱旗主权力的同时,仿照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完善国家机构。设内三院,负责草拟诏令敕谕,颁布制度政策,参与国家机务,使之具有内阁的职能。又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理藩院为八衙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取代了八旗贝勒理政的局面。
任用汉族官员、将领和知识分子。以高官厚禄招纳汉官汉将,并任以实权。实行开科取士,荐举贤才。从而增强了后金政权的实力,分化、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设立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编制和满洲八旗相同,直接听命于汗,扩大了兵源,增强了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