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20649500000004

第4章 文学抒写

阳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支撑这种影响存在的就是阳关文化。很明显,阳关更大意义上不是一个关隘,而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阳关文化主要表现在多少年来,无数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对它的吟诵,阳关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抒写,使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庾信笔下的阳关

南北朝时期的曾经是东宫学士,后成为宫体文学代表作家的庾信,写过一首《重别周尚书》。诗写道: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写这首诗时,庾信从南方的南朝出使北方鲜卑族政权西魏,被扣留在北方。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朝取代了梁,北周取代了西魏,而被扣留的庾信却一直未能南归,心情十分痛苦。

在这样的处境中,庾信的老朋友陈朝派来的使者周弘正将要回南方去了,更触发了他的烦恼。周弘正原来在梁朝做过左户尚书,所以诗题中称他为“周尚书”。

诗的起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一句,诗中呈现的那一条万里古道被描绘得空寂无一归人,从中流露出作者期盼南回的一种心情。

雁在诗中又用来比喻南还的周弘正,同时也借用西汉时期出使凶奴著名的苏武鸿雁寄书典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

(二)王维笔下的阳关

景以文名,对于阳关来说,如果没有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没有后来的《阳关三叠》,就没有后来阳关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就没有更多人知道这个关隘。也许它会像其它的古关一样,被历史所淹没。因此,提到阳关,就必须要介绍《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王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诗后来留传下来的不满四百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王维的绘画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也许正是有了在诗、画等方面的造诣,王维才写出了《送元二使安西》这样留传千古的诗篇。诗中说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为王维赠别友人而作。诗名中的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阳关附近的新疆库车县。

诗开头的“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渭城在陕西境内,从这里西行可至阳关,穿过阳关,即进入西域。

写离情别绪,王维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诗篇头两句,写“浥轻尘”“柳色新”几个字,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这种带有欢快情愫的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诗人明显用了反衬手法,这种愉快的场景描写和后面的“西出阳关”形成了对照。阳关之外的荒凉、悲壮,与“浥轻尘”“柳色新”相对比,使阳关的分割繁华与荒凉的作用更加明显。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友人即将要奔赴荒凉的阳关之外,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送别劝酒的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人,内心无限凄凉。

诗中被送之人元二的心情,也有离国出关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也正因为这殷殷的送别之情,才使“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成为千古佳作。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影响是巨大的。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对酒》诗中就曾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即“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由此可见,此句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送元二使安西》说出每个出阳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后来由乐人谱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阳关曲》。

除了那首广为人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在留传下来的王维作品中,还有写到阳关的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样,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诗名中的“司直”,是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的东宫突官属。正七品上。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阳关之外,极远的地域。

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阳关之外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阳关之外,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诗的最后一联中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奔赴阳关之外,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王维的阳关的诗,还有一首《送平澹然判官》,诗中说道: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此诗写于盛唐时期,“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之句,可以反映出大唐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

(三)艺术作品中的阳关

除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对阳关影响较为巨大的当数《阳关三叠》了。《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使其更加令人感到神秘。

《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琴歌谱共三十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新中国成立后,《阳关三叠》被改编为混声合唱,成为了人们广为熟悉的形式。

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的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据1864年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歌词写道: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叹商与参,寄予丝桐,对景那禁伤情。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

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除了《琴学入门》《阳春堂琴谱》的歌词外,《阳关三叠》还有其它的几种歌词,包括《西峰重修琴谱》《风宣玄品》。

《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叠,让人叫绝。乐曲牵动着哀婉、缠绵的忧思轻轻地向外飘出,悠悠不尽,缠绵不绝。

在诸多的阳关送别作品中,《阳关三别》无疑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含泪与君别,?多少春秋音尘绝?终日望君君不见,唯见夕阳斜。

含泪与君别,肝肠寸断又奈何?梦里问君君不语,醒来空自嗟。

含泪与君别,寂寞孤独非豪杰。明月伴君君何去?一路山巍峨。

元朝初年的史学家、文豪姚燧曾经填过一首《中吕?醉高歌》,曲写道:

岸边烟柳苍苍,

江上寒波漾漾。

阳关旧曲低低唱,

只恐行人断肠。

曲中的阳关旧曲自然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来唱。???

此曲所写的是姚燧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开头两句通过“烟柳”与“寒波”写江边苍茫的景色,衬托与友人难离难舍的悲怆。

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境。送人远行本来就心情凄哀,若是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哀愁,出于关心友人的体贴及《渭城曲》的特点,所以送行人只能“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肠断。小曲写得情景交融,含蓄而有韵味,构思精巧。

在我国古代阳关多战事的时代,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出关戍边,亲友送别的复杂心情,因此经久不衰,流传下来,成为了阳关文化的一部分。

(四)杜甫笔下的阳关

阳关之地是非常干燥和荒凉的,这一点可以从杜甫的《送人从军》可以看到。

《送人从军》写道: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诗中的“弱水”“阳关”,皆属陇右道,写这首诗时,这里正发生吐蕃之役。诗中“近天”,是谓天边头。“累月断人烟”一句生动地刻画了阳关之外的荒凉。

(五)耿湋笔下的阳关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一生多从事军事和司法方面的事情,在大历年间,他曾到过西域阳关一带,并留下了一首《陇西行》。诗中写道: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自王维之后,阳关成为了文人送别友人时常常想到的文化符号。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就曾在他的《送王将军出塞》中提到阳关:

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

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

大漠秋山依在,阳关旧路通畅。和王维诗中的阳关不同,一生从事军事和司法的耿湋,其笔下的阳关没有王维那么多的离别伤情,耿湋诗中所表达的乐观情绪,展现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友人建功立业的祝愿,尾句“奏虏功”三字就明确地点名了诗人的这一心情。

(六)苏轼笔下的阳关

宋代大词人苏轼曾经填过一首《渔家傲》,词名为《送张元唐省亲秦州》。词中写道: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在这首词中,苏轼提到的“一曲阳关”,主要是借用阳关以表达送别友人的离别愁绪。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谪而辗转江湖。

苏轼十分珍重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然之绪便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写得相当有境界、有气势,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

(七)李清照笔下的阳关

和许多文人提到阳关一样,李清照作品中提到的阳关,也是作为离别符号使用的。她在所填的一首《蝶恋花》中写道: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写于宣和三年秋天,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住宿于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整首词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

接着,“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

关于“四叠阳关”的说法,苏轼《论三叠歌法》中曾经提到: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

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

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由此观之,李清照词中的“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

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李清照本来就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匠心独具把阳关这个代表离别的符号引入其作品,更把离别的愁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八)姜夔笔下的阳关

南宋词人姜夔曾经填过一首词《琵琶仙》,词名为《双桨来时》。词中写道: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这首词描写春游时偶遇与昔日恋人相似之女子,而勾起对往日情致的美好回忆。词的上片写奇遇时的感受和怅惘,下片写芳景虚逝的怨恨。

词尾“西出阳关”借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传达出昔日欢爱已不得,唯见杨花柳絮漫天舞的惆怅与伤感。

(九)刘燕歌笔下的阳关

元代歌伎刘燕歌,善歌舞,能词曲。刘燕歌一首涉及阳关的散曲《太常引》尤为有名。词曲写道: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太常引》是仙吕宫曲牌名,定格句式为七五、五七、四四五、五七,九句七韵。曲中“故人别我出阳关”之句,并非送人出阳关,而是借用王维的《阳关曲》表示送别之意。

刘燕歌这首为她的情人齐参议饯行的小令,写得情意缠绵、情真意切。小曲出语自然,且低回婉转。怅怅然有寥落之思、频频回首之效。

(十)余秋雨笔下的阳关

上个世纪,我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余秋雨,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也来到敦煌,去寻文人心中的故乡阳关。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余秋雨准备向阳关进发了。他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问路,老者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然而,余秋雨毫不畏惧,向老者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在大雪中,余秋雨走了很久终于到达了阳关并写下了《阳关雪》一文。

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道: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颤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阳关的文学抒写太多了,但这些文学作品大都一个特征,即用“阳关”两字,表达荒凉或离别之意。尤其是离别之意,继《送元二使安西》和《阳关三叠》后,阳关简直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关于阳关的诗词,把阳关比喻成什么,这些诗词都已经成为阳关文化的一部分,它奠定了这座千古雄关的旷世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