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粽叶飘香:端午节(文化之美)
20649200000006

第6章 龙舟文化内涵的演变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比较普遍的活动就是赛龙舟。

龙舟起源于图腾崇拜,并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一)龙舟源于图腾崇拜

龙舟起源于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是个神秘的部落。据考证,我国南方曾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部落,他们大多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因而被今人统称为古越人。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信奉蛟龙为图腾。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竞渡的雏形。

古代吴越族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说苑·奉使》等说:吴越之民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历代吴越人民为表明自己是“龙”的后裔和对龙祖的尊重,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龙祭。

吴越人将龙形纹饰在身体上,把乘坐的木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龙首高昂,龙尾翘起,涂上各种彩色,称为龙舟。四角彩旗飞舞,青壮年“着彩衣,立龙首”,在急骤的鼓乐声中做龙舟竞渡。

我国最早有关龙舟的记载,见于《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人们在祭祀龙图腾的节日里,用饰龙的独木舟竞渡,来敬奉欢娱神明龙。在龙舟竞渡的同时,人们将各种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抛给龙神吃。

在这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宗教文化活动中,你追我赶的表面热闹景象,掩饰着人们战战兢兢地吁请生命保障的祈求。这就是龙舟文化的最初意义。

(二)龙舟文化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了解逐步加深,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

经常与水接触的古代南方人,渐渐地摸索出避免水害的办法。他们逐渐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分减弱,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赛的性质了。

人们在紧张的角逐中,享受着胜利的欢乐,龙舟仅仅剩下图腾的痕迹。这大约就在勾践所处的春秋时代。

龙舟竞渡从乐神至乐民的转化,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候,纹身的水手演变成身穿彩衣的赛手,所以后来有些诗词就直接用“文身”来替代“彩衣”一词。

唐朝张建封《竞渡歌》在结尾时写道:“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由此可知,此时就已经称彩衣为文身了。

(三)赛龙舟内涵演变

据晋代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记述,夏商周龙舟竞渡都在夏至节举行。自从人们用以纪念屈原,便多在端午节赛龙舟了。关于龙舟竞渡源于屈原的最早说法,见之于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之意;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原躯体的蛟龙。其实,屈原是否死于五月初五,无从查考。汉代司马迁《史记》仅说他怀石投江,并无具体日期,直至南朝《续齐谐记》才第一次载为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为午月,五日为午日,故五月五日称为端午节。端是初的意思。古人以午月为多灾之月,五日更是犯忌的日子,因此常以这一天为哀悼纪念的日子。

在四川,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她的生日四月十九日,便由地方官率众游锦江。

浣花夫人,蜀郡成都人。姓任。喜弓马,善骑射。后嫁崔盱。

唐大历二年,崔盱继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崔盱入朝奏事,留其弟崔宽镇蜀。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崔盱夫人任氏英勇出战,击溃杨子琳,保全成都。因此,朝廷加封崔盱为冀国公,赐名崔宁,并封任氏为冀国夫人。

相传,浣花夫人居住浣花溪时,为一老僧深远洗僧衣,当僧衣入水濯洗,水中立时呈现出无数的莲花,五彩缤纷,此后人称洗衣处为“百花潭”,称小河为“浣衣溪”,称任氏为“浣花夫人”。

在汉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龙舟竞渡纪念不同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区并存着,时间也不一定都在端午节。

到了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

宋人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元明之际的贝琼写有《己酉端午》吊屈原诗: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表达了诗人们对屈原的同情与悼念之情。此后,“端午节”就正式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后来,历代的人们就渐渐地只纪念屈原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固定的习俗,使人们误以为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屈原忧国忧民的襟怀,直言敢谏的品格,对反动势力和险恶形势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精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

屈原主张实行法治和举贤授能,以及反对腐朽贵族势力的变革措施,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具有其他忠臣孝女无法抗衡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这种力量蕴藏于我们全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融汇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的精神。所以屈原所投的汨罗江两岸人民,竞渡时往往点上蜡烛,抬着龙头,先到“屈子祠”去祭拜一番,然后一声炮响,众船竞飞,以此表达他们对这位先哲的哀思。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写道: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晚,在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至今,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