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20648900000006

第6章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教育行业的祖师是万世圣人孔子。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

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一)初期形成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认为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二)不同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化教育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教育按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种形式。

根据形式,内容,时间,对象和主管等不同,教育还可以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业余教育、华侨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及国立教育、集体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我国古代教育,下限断至1904年清朝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近代我国教育的转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先由外国教会,后为洋务派,再经改良派。直至1902年清代朝廷才公布学部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未予实施。1903年清廷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次年公布推行,为转型的标志。

(三)古代官学

我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官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

1.中央官学 虽有西周的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中央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我国中央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朝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朝的宗学,清朝的旗学、宗学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

另外宋代朝廷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

2.地方官学 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称学,县道邑侯国称校,乡称庠,聚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多,学生多的良好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有名无实。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是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为主,但要求较低。

宋辽金时期,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宋代地方官学首先设置了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实行了三舍制度,政府划拨学田,保障经费,教学内容已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有名无实。明代早在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设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三)古代私学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初步产生 我国古代私学教育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春秋战国时期,教育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并且他们的学说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辅相成。春秋孔丘在曲阜杏坛讲学,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下之学等,对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他同时还有墨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墨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2.形成发展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为私人传授的私学,至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

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

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

萧梁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推之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3.新的发展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启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

明清时期,学塾有坐馆、家塾义学等形式。清代一钧撰写的《教童子法》是一部专门论述启蒙教育著作,对启蒙学教授方法作全面论述,并对启蒙学的一般原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四)古代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

1.初步形成 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

继此之后,唐代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只是士大夫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中有几所如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的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的初步形成。

唐五代的书院跟后来出现的书院往往有直接联系。所以,可以说唐代是我国书院的萌芽时期。

2.成熟完善 两宋时期我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足以使官学黯然失色。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

这个时期书院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问题论辩等书院制度也完全形成,尤其重要的是,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有用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官方对书院的支持,也带来了一些官学化影响。

3.繁荣发展 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为了达到控制书院的目的,元代朝廷采取委派山长或给山长授予官衔的方式,以掌握书院的领导权,书院的教授、学正、直学等职务的任命、提升也都由政府批准。

不仅控制书院教师,也控制书院的学生。凡在书院毕业的学生,需经地方官吏荐举,经监察机关考核。元代上述政策,不仅使得大量官办书院成为官学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亦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

4.新的特色 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学上。明代初期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是在官学成为科举附庸的时候,一批为解救时弊的士大夫便纷纷创办、复兴书院,利用书院培养人才。

所以在明成化年间以后,不仅那些具有久远讲学传统的著名书院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

5.最终衰落 满族入关后,清朝统治者虽然采取崇儒重教的政策,但是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

康熙雍正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并且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

清代末年书院改制。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必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书院改制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五)祖师崇拜

文化教育行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旧时书生、学子、学童在家中正堂,私塾、县学、府学、大学均在正厅供奉孔子牌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3岁死了父亲,17岁时母亲也死了,所以小时家里很贫困。孔子青少年时期读书很用功。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是有知识的天才,而是好古敏求的人。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后来他精通六艺。

孔子在30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40多年,而且影响深远首数孔子。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得意门生72人。

孔子虽然处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但他对事物的态度是积极有为、泰然处之。在孔子之前,接受教育的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学思结合。他说过:光学习、不思想,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犹豫不决。他还要求学生,对于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孔子一生,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