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经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个。五铢钱的版别主要从形制、宝文和纹饰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各自具有不同之处。
除此之外,五铢钱的断代、比较特殊的一些五铢钱等问题,也是一个令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一)五铢钱的不同形制
从形制上看,五铢钱有大、小、薄、厚,有廓无廓,穿大穿小,凿穿、剪边、磨廓等多种样式。
本来,五铢钱行用早期,是由郡国铸造的,待铸钱权收回中央后,则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当时的五铢钱形制规矩,铸工精美,重量标准,记号统一。
但是,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或由于战乱,或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或苦于铜材不足,或因为整顿币制,或是出于大量的民间私铸,使五铢钱的形制千奇百怪,变化多多。如五铢钱最小者,径仅一厘米,重0.6克;较大者,则径达2.7厘米,重6克。
从当值上看,标准的上林三官五铢就是以一当一,而在其它的一些五铢中,变化就大了。如西汉的赤仄五铢,以一当五;南朝宋文帝铸的五铢重八铢,泉界中有当两之说;梁元帝及梁敬帝时铸的两柱五铢、四柱五铢,虽重不过二三克,却当十至二十个小钱使用。
三国时刘备铸的直百五铢钱,一枚顶100枚小钱,则是明显的虚值。
魏晋时五铢的特点是,私铸很多,而且都制造出一些很不规范的钱,铸工很差,字迹潦草。发展趋势是把钱越铸越小。因为钱太小,“铢”字很难容纳,于是改“铢”为“朱”。现在所见魏晋的“五铢”不少,其直径往往在两厘米以内。有的钱甚至小到一厘米。
总之,各个王朝和帝王时期铸的五铢钱,从形制上看雷同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二)五铢钱的各种宝文
从宝文上看,五铢钱除古龟兹文外多为篆书,但也有阳文、阴文及书体变化之别。
有的篆书类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监五铢;有的又是方折篆体,如北魏的太和五铢。
在“五”字的写法上,有曲笔、直笔之区分,又有异五、隔五之说法。在“铢”字写法上,则有升铢细字、金无点、长腿铢、绑腿铢、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样式。
在宝文排列上,除大多为右读外,还有直读、左读以及合背钱文。此外,除大多数宝文为“五铢”两字外,还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龟兹”等四字宝文的五铢钱。
在众多五铢钱中,宝文中的异书现象在门类众多的古钱币中可谓独树一帜。
如有的宝文是三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两铢,有的是一五两铢等。
此外,还有些五铢钱在宝文上是简化了的,但同样是五铢钱形制。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铢铢”等。
对于上述情况,有的钱币学家认为多出于私铸,虽存世罕少,却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为“戏作”“趣味品”看待,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为五铢钱的版别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五铢钱中还有一些带吉语文的,如“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长宜子孙”“宜官秩吉”等。这些,虽可能多属厌胜性质,但却是不可多见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宝文中的上述现象以外,在一些五铢钱上还发现或阳文或阴文、而阴文居多的多种字样,如“母”“王”“工”“十二”“廿八”等几十种字样,且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规矩划一,上下、左右、面、背之处,几乎都有发现。
对于上述文字的含义,有的是记地点,有的是记人名,有的可能是炉别暗记或记数,还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凿之记号。
(三)五铢钱的纹饰与记号
关于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非常之多。
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其中带记号的占了百分之七十,仅四决纹钱就有四百六十四枚。
多年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在五铢钱中,除了四决、四出、三角、星、月、杠、横、竖纹等多见的纹饰、记号外,还有些比较稀见的纹饰成为五铢钱中难得一见的珍稀版别。
如八星吻合、四出四星、三柱、四柱、规矩纹、面兽纹、四龙纹、双阙双鸟纹等。
五铢钱的形制与版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与经济状况,为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借鉴依据,很值得研究。
(四)汉代最小的五铢钱
在西汉钱币中,有一种小样的五铢钱,后人一般习惯称之为鸡目五铢。
鸡目五铢是在后世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
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
鸡目五铢的钱直径在1.15厘米至1.2厘米之间,重约0.62克至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
鸡目五铢上的“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鸡目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
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鸡目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五)五铢钱的断代
据考证,公元前118年,开始始铸五铢,到平帝年间,共铸钱280亿枚,这是西汉五铢钱的总铸量。
东汉历时一百九十多年,和西汉相似,估计铸钱量也不在少数;魏晋六朝时期,五铢仍有铸造。一千多年来,虽经大量销毁散失,但流存至今的五铢仍不下数十万枚。
面对这些数量浩大的五铢钱,如何对其进行分期断代是钱币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出土资料进行断代研究,取得很大成果,比较著名的有《洛阳烧沟汉墓》一书,就成功地对当地墓群出土的一万多枚五铢钱作了断代分型。
那么对各种五铢钱的年代时期进行断定,一般有哪些方法呢?
利用钱范断代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确定钱范本身的时代至关重要。
存世的五铢钱范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阴文铜范,陕西澄城坡头村西汉铸钱遗址曾有出土,一般为长方形,流道设在中间,这种钱范盛行于武帝时代。
四铢半两也发现不少这类阴文铜范,从汉半两到五铢前后承接之间的钱范形式应基本相同,所以这种钱范所铸五铢钱一般被断为是武帝时代。
第二类是阳文陶范母,这种范母不直接浇铸钱币,而是用以打印成泥质子范然后铸钱。由于体形较大,完整者极少,一般多呈残片状,且有昭宣二代的年号。
目前已发现的有:汉昭帝元风六年九月成寅造钱范、汉宣布本始元年五月壬午造钱范、汉宣帝地节二年五月乙亥造钱范、汉宣帝元康三年二月乙亥造钱范、汉宣帝神爵四年四月雨辰造钱范等等,还有一些阳文陶范残片仅存年号已无钱形,一般也集中于这段时期。
通过这些钱范可以说明,汉武帝以后铸币方法已有了很大改进,采用阳文陶范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省铜材,因普遍使用阴文铜范,将使大量铜材积压在铸钱工场内。
利用阳文铜范母这种陶范母铸钱法一直延续至王莽时代,王莽早期钱币,如一刀子五千、契刀五百等都发现了阳文陶范母。但王莽后期的货泉范则绝大部分属于叠铸式阳文铜范母,这说明王莽时代铸钱方法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阳文铜范母所铸造的货币,大致可以认定为是这一时期所铸造。
叠铸式铜范母是五铢钱的第三种花型,它产生于西汉初年,汉初的半两钱曾采用过叠铸法,但叠铸式半两铜范的精巧程度远不及后来的王莽时代。
东汉时的五铢钱范基本上都承袭王莽时的叠铸铜范母形式,传世有东汉建武十七年五铢铜范母,榄圆形范上有正反八枚钱模,用这种范母打印出来的子范必须阴干,相向合拢叠在一起,外用草泥包裹,然后就可浇铸。它较武帝时期的阴文铜范轻巧灵便,用铜不多,又不像陶范母容易损坏,所以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
六朝时期,人们仍然使用这种形式的铜范母铸造货币,只是更为轻薄,而花上的钱模也较东汉薄小。有的已演变成无文钱。
对五铢钱范的时代确定以后,按理讲只要将五铢对号入座即可明确它们的时代,但实际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五铢钱范身上没有明确纪年,所以断代不可能十分精确。
经过研究人们还发现,有的五铢钱范上有(工)乘山的刻款,由此五铢钱范岁铸之币,虽无年号,但可确定为同一时代、同一工匠所制。
但一些同范所铸造的五铢大小参差、文字明显不同。这说明同一时代的五铢不止一种版式,而目前又不可能完全了解宣帝时代究竟有多少版式。所以利用钱范断代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