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20648400000006

第6章 青城山的风景名胜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它分为前山、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这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等。后山水秀、林幽、山雄,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一)青城山建筑艺术

青城山的古建筑,以道教宫观居多。这些建筑大都顺应自然,在环境清幽和地势险绝处建造,且布局灵活,不强求严格贯穿的中轴线。

它们讲究在隐、藏、幽、奇上用功夫,融入自然,与周围的大自然浑然一体。

它们结合地势,汲取古代男方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构架,用台、吊、挑、跌、梭、披、叠等方式,朴实幽致,大方自然,给人以家居顿住的亲切感。

中国道家多有传统的“风水术”,选址注重环境生态,风水经典《宅经》亦被收入道家典籍《道藏》。青城山的古建筑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建于半山腰的天师洞,背靠混元顶,左傍青龙岗,右临黑虎塘,前方地势开阔,远处有三狮六凤,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兽式”布局;方位东向略偏北,正对气口;山有来脉,水有活源,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

营建者又善于以建筑小品和自然景物的结合,组织空间,控制视野,形成导游线,使十分清幽的山谷变成精采的园林环境空间,把天然景物烘染得很有特色。

天师洞的外山门“五洞天”,更是集中了青城山建筑的精华,从山门外到接仙桥,步步引人入胜。

内山门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通过长长的石阶贯入依山而立的大片建筑群,使两层建筑在立面上显现出四级多层的壮观景象。

青城山宫观建筑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神殿、斋堂、客舍、林园四个主要部分。

神殿是道观的主题建筑和中心,以天师洞的三清殿最具代表性。三清殿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坐西向东,横列五间,高大阔宽,气势恢宏。

殿檐前12级垂带踏道,两旁有石栏顺护,上刻“天籁婴灵”群雕,排列有致,与内山门及东斋堂、西客堂形成庄严雄伟的四合院。

院中还刻有太极图及十二生肖图,象征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斋堂,位居大殿左侧,集书画、联额、诗词、雕刻为一体。

客舍,处于僻静处单独设院,一般居大殿右侧,以接待客人。

园林,因地制宜,多以幽、奥取胜。它们采取引景、设景、取景等造园手法,既出奇制胜,又与山林融为一体。

如常道观的西客堂,便是采取上述造园三部曲的典范。它先在入口出用青石雕刻栏杆设计大院小园,两旁种植公孙桔、山茶花等植物,红绿相间,苔痕上阶,将客人从庙堂引入山林。

客堂前后厅之间,有一小天井,建造者便随势堆起石山,种植青城山特有的山海棠、兰草、随手香等花草,点缀风景,补残连缺,再配以若干楹联匾额,更增添不少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后客厅名为别一洞天,设计为八卦形吊脚式楼,既寓舍道意,又巧夺天工;厅房用环形透景花窗,窗外回廊环护,开轩临四野,纵目望远山,山水画卷,尽现眼前,真不愧为“三景”手法之妙用。

青城山的亭、阁、桥、廊、牌坊等建筑,共有一百多座,散布在游山道上。这些建筑,大部分为天然树枝皮亭,保持着原始树木的天然形状和色泽。

它们与周围山林和谐搭配,使青城山显得更加古朴幽静,意味深长。

它们立孤峰,屹危岩,跨断涧,临清溪,形成意趣不同的各种景点,显示出青城山古式亭阁的特有魅力。

亭阁的形状,随景而异,看似随手而成,实则颇多考究。有随山路转折而成的三角亭——怡乐樔,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有被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弯曲而成弧形的凝翠桥等。

每座亭阁都取有名称,配有楹联,驻足歇息之时,仰首欣赏山景联额,更觉兴味无穷,心旷神怡。

除上述所列举的亭阁外,青城山前后处较为著名的还有赤诚阁、迎师亭、缘云阁、水心亭、雨亭、翠光亭、天然阁、引听寒亭、清虚阁、观日亭、圣灯亭、壮观台、揽月廊、四望观、卧云亭、飞仙亭、禅师台、金鞭亭、八卦台、摩崖亭、寻仙阁、梅竹亭、又一村坊、奇藤关、水晶亭、五龙沟坊、綄花亭、虎啸亭、飞泉沟坊等。

青城山的特色,前人有识之士以“幽”字概括,可谓神来之笔,十分贴切、精炼,青城山遂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称,与峨眉、剑阁、三峡并列为蜀之山水四绝并兼具雄、奇、秀、幽四大特色于一体。

从自然景观看,青城山山幽、水幽、林幽;从人文景观看,青城山亭幽、桥幽、路幽。

除了道教建筑外,青城山还有许多佛教建筑。主要有泰安寺、普照寺、白云寺,而以普照寺的古建筑最有特色。

它依山傍水,构思奇特,其工程之巨大,规模之宏伟,布局之精巧,与佛教经典及石舰式的普同塔,对于研究佛教建筑,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泰安寺深山古刹的庄严,白云寺选址和构建的奇巧壮观,均堪称佳构。

游人至此,无不为青城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而惊叹,深为青城山的幽雅景致和道家文化所折服。

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为青城山以“天下幽”而闻名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人在景观建筑艺术的借鉴和创造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启迪。

(二)青城山建福宫

建福宫坐落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前山山门的左侧。传说这里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宫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奉敕迁于此处。宫观原名丈人观,南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

建福宫历史悠久,后来保存下来的建筑仅存两院三殿。前两殿为近年来青城山道教协会筹集资金新建的重檐楼殿。

第一殿供奉道教护法尊神王灵官及财神,内侧供奉慈航真人。第二殿名为“丈人殿”,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及广成先生杜光庭,亦称杜天师。

建福宫后院颇清静,有两株上百岁的仙人松,枝繁叶茂。后殿内塑有三尊彩像,中间是太上老君,道教尊为教主;左面是东华帝君,即华阳真人王玄甫,为全真道北五祖的第一祖;右面是道教全真派的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刻有张三丰祖师的诗。

建福宫后院大殿檐柱上,悬有长达394字的青城山著名长联,此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建福宫后有赤城岩,崖壁有抗战初期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挖的防空洞。赤城岩畔有悬流,名为“乳泉”。泉下有池,中建一亭,名“水心亭”,为民国年间住持张伯庸建。

建福宫旁边还有梳妆台,它位于丈人山赤城岩腹,从建福宫楠木林右侧上山即可到达。传说明末庆符王曾屯兵于此,希望重振大明江山。他带兵出山征战后,每日清晨陈妃于此处梳头,眺望奏凯归来的庆符王。不料其夫战死,于是陈妃也自尽了。后人为纪念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建亭台于此。

(三)青城山月城湖

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那丈人峰下的鬼城山,又名月城山,湖因山而得名。月城湖水源自于老霄顶的清溪,1985年新筑拦水坝,形成了水面约三万平方米的山间小湖。

月城湖四周青山环卫,纵目四望,嫩绿、青绿、墨绿相互交织,画意盎然。碧绿的湖水,如明镜,如圆月,将四周林莽山容倒映水中。渡船游弋,荡迭成一幅幅变幻多端的意象派立体图案。

堤上长廊,如弯月环护,名为“映月廊”。有联云:“松声竹韵吟仙境,山色湖光映月城。”这水秀山清的佳景,朝晖夕阴,云蒸霞披。春夏之际烟雨如织,青黛色的峰岭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深秋时节,湖畔山峦上如火燃烧的红叶,和浓绿的湖水恰成鲜明的对照,山姿水色,令人沉醉。

临湖的露天茶园,给人以观景歇憩,品茗怡乐之便;湖中轻舟破碧,供游人逍遥自在地畅游。岩间还有林荫丹梯曲径,直通上清幽奥。步行其间,充满山林野趣。古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月城湖使人得山水之悠闲,忘却尘世之喧嚣,实为集山水游乐与交通枢纽为一体的青城前山著名景点。

(四)青城山天师洞

天师洞距建福宫约两公里,建在白云溪和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原为黄帝祠,始建于隋朝,当时名为延庆观,唐代改名常道观,宋代名为昭庆观。后来因有汉代张天师结茅阐道所居之洞窟,俗称“天师洞”。

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

天师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第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后来保存下来的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此树乃张天师亲手所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1943年夏,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他还送给青城山道士《奔马》《天马》两幅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五)青城山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的彭祖峰绝顶,海拔1600米。阁基宽四百余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老君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

老君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均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次殿有一百多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

(六)青城山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五百米的半坡上。它始建于晋代,后来被废。唐玄宗时又加修建,五代期间王衍再建,明末毁于火灾。后来保存下来的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

上清宫山门外西侧石壁上,刻有黄天鹄所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

上清宫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玉皇楼等,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所题,两旁为于右任所撰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20世纪80年代末,青城山道协在原观音阁与青城前山索道上站之间,增建起巍峨壮丽的宫阙式东山门“慈云阁”。慈云阁精刻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门额用张大千手书“青城山上清宫”刻石,更增加了宫门的雄伟气象。

由慈云阁直上进入上清宫山门,山门正对老君殿,殿内供奉太上老君,两旁供纯阳祖师、三丰祖师。殿后有新建的“三清大殿”,大殿中供奉三清神像,两旁供三清弟子十二金仙。

大殿右侧道德经堂前有鸳鸯井,又称为“八卦鸳鸯井”。相传为五代前蜀所凿。两井一方一圆,象征男女,其泉源相通,但却一清一浊,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个大字。

大殿左侧有长廊通向“文武殿”,内祀文圣子和武圣关羽。神座下有九龙浮雕,甚为精美。两旁有张大千所绘的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和黄云鹄诗碑。天花板画有墨龙和二十四孝图及三国故事。

老君殿和文武殿之间廊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一年四季,不竭不溢。池旁有张大千题书“麻姑池”三字。

(七)青城山祖师殿

祖师殿原名洞天观、清都观,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名为真武宫,又叫祖师殿。

祖师殿为一小巧玲珑的四合院。初建于晋,明末毁败,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万本圆重建祖堂。后来保存下来的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

祖师殿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环境十分清幽。古迹有唐代薛昌浴丹井、唐代道教大学者杜光庭读书台,此外还有清人黄云鹄题记的云松塔,1993年新建的灵官殿及客房。

冯玉祥将军抗战时期曾三次来青城山长住。1945年住祖师殿,当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冯玉祥听到此消息后,不胜喜悦,在观侧建亭刻碑,自撰碑文云:

三十四年八月初予来青城山,下榻真武宫。十一日晨,日本投降消息传来,同志鼓掌欢呼。时予方在灶间取火,闻悉不禁喜极泪流。八载艰苦,竟获全胜;积年大耻,终免尽雪,予能不为吾民族国家庆乎!乃筑亭以为纪念,名曰闻胜亭云。

冯玉祥敬志。

此碑后来移至祖师殿,作为文物保存,供人瞻仰。

(八)青城后山名胜

青城后山位于青城前山后,泰安乡境内,总面积约一百平方公里。它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极具神秘色彩,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加以开发。

青城后山的宫观香火虽无前山之盛,但清幽洁净则更胜一筹,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沿山道前行,山花烂漫,飞瀑流泉不绝;峭壁悬岩,天光云影一线;忽而栈道逶迤曲折,不见头尾;忽而村落群山环抱,绿草如茵。

这里的神仙洞,仙气浓郁、林深幽暗。洞口的浴仙岩处,一字排开48个石潭,光滑元苔,水清宜人,传说青城神仙常在此沐浴。

后山天台寺遗址周围,散布着几十座宋代、明代的古墓,其中一座明墓上刻着对联:

山前山后溪水响

云内云外涧鸪啼

后山的黄鹤桥外有飞泉沟,全长十公里,源出蓥华山南天门,流入味江。溯沟而上,景致迷人,幽谷飞泉、百丈长桥、双泉水帘三景尤为出名。其中,幽谷飞泉由观音岩瀑布、闭月潭、落雁潭组成;百丈长桥为悬崖上的栈道,满挂古树苍藤;双泉水帘则似花果山水帘洞,亭上有一幅对联:

双声泉落涧

长啸我开襟

青城后山龙隐峡栈道以沟底巨石为立柱。横梁以滚木相连,上铺木板。

双泉水帘位于青城后山飞泉沟,是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包括天桥、梳妆池及瀑布、水帘洞等风韵天成的小景。

双泉为两道飞泉在合流处形成的前后双瀑,前瀑来自梳妆池水,在岩洞顶散开,如一幅珍珠串缀起来的银帘,挂在岩前,遮住洞口;后瀑为飞泉沟正流,似一条凌空飞啸的银龙,飞下数十米深的岩洞中。

洞内雪浪翻涌,钟乳遍布,奇绝瑰丽。洞岩上有古廊桥和木拱桥,通称天桥,俯瞰沟底,烟雨溟蒙,山树飘摇,听惊涛响于幽壑,恍如置身云天。

后山的白云群洞海拔1600米,由大小上百个天然洞穴组成。望云亭上的楹联“人间桃源洞,天外白云乡”对此大为咏赞。洞极幽深,洞内有河、桥、宛若神仙洞府。相传这里为白云祖师修炼升仙处。

第一大洞群仙洞内有古青城山仙人、隐士的塑像。老君洞海拔最高,里面有李聃传道塑像七尊,是赏红日的观景点。

后山的泰安寺始建于唐,寺旁有一座舍利塔、三块古碑和数十株十分粗壮的古银杏、桢楠和红豆树,寺前有古驿道,是都江堰通往金川的必经之路。

相传明末泰安寺有一了空僧人,与蜀王残部勾结,与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部属为敌。张献忠的部属请到僧带路,偷袭泰安寺,大获全胜。泰安寺寺焚僧逃,了空触岩而亡。对此《青城山记》中有记载。1986年,泰安寺重建,随后香火不断。

作为道教和佛教名山,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此外,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青城山的自然和文化名胜,数量庞大,声名远播,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游人慕名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