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都江堰和它附近的古迹,还是青城山的一处处道观、寺院,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如何保护好青城山和都江堰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风景区所在的当地政府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做好保护风景区工作的同时,还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活动,为景区的旅游开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景区的发展。
(一)风景区的环境整治
新中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和青城山的保护一直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关注。
改革开放后,青城山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大。
1998年,都江堰市作出了重大历史性的决策:要积极做好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申遗工作开始后,环境整治的好坏是青城山、都江堰申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都江堰市对环境整治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他们制定了风景区环境整治方案,主要内容是:核心景区的农民、居民必须外迁;景区内不能有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不协调的建筑物;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三大附属工程上方周边不能有与遗产无关的建筑物;景区主要路段的“三线”必须入地;景区周围沿线停止采矿;修建遗产博物馆。
在上级领导、驻市单位和全市人民的鼎力支持和配合下,风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打了一场漂亮的环境整治攻坚战。
在五个月的时间内,全市筹备并投入资金,拆迁和关闭了许多酒店、商店、办公楼、工厂、矿山和住户等。
同时,对拆迁地进行了恢复性绿化,使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比预期效果更好,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建设部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联合国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对青城山景区的环境整治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城山、都江堰的环境整治应作为申报遗产的典型范例。
2000年,青城山与都江堰风景区双双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为都江堰市真正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申遗成功后,风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并没有停止。为了做好风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青城山管理局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政策宣传到位、整改惩处到位、技术服务到位等。这些措施的制定为风景区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风景区的保护工作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青城山管理局以对人类文明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按照“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对青城山的建设、保护和利用。
为此,有关部门在核心保护区内,加强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严格做到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合理开发道教文化内涵,展示道教文化的精髓。
在控制区内,严格实行退耕还林,培植“五彩带”,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应,逐步扩大核心保护区范围,永续展示青城山“山更美、幽更浓”的特色。
此外,都江堰的管理还实施了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风景区的旅游开发
青城山、都江堰一带的地理、气候和文化,铸就了其在旅游业上的辉煌。1982年,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这为都江堰、青城山两大名胜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都江堰和青城山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载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名扬海外。
申遗成功后,风景区管理部门依托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效益优先战略,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把建设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精品作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城区景区一体化、文化旅游一体化和生态旅游一体化,实现了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此,青城山、都江堰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