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20647700000010

第10章 荆州城墙的特色与价值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国的故都,三国纷争的遗迹,历代名人的胜踪,好似繁星点点,数不胜数。

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由于其时间的古老,年代的久远,就显得比其它城墙更具特色,也更有价值。

(一)荆州城墙的特色

荆州城墙在建筑艺术上,独具风格,其城墙上有1567个城垛,26个炮台和及藏兵洞。藏兵洞洞壁厚实,中有甬道,箭孔可以启闭,是为袭击攻城之敌而设。除此之外,防御古城的砖头文化也是它的又一特点。

1.城墙暗设藏兵洞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

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纳100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两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

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是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万一城池被攻破,藏兵洞的兵力可以据此反击,各自为战,以求反转战局,这就是所谓的负隅顽抗,这种“顽抗”能够达到城池破而不陷的目的。在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的军事设施的风采。

2.城墙砖头的文化 荆州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砖城墙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凡来过荆州,上过古城墙的游客,看到那拔地而起的巍峨城墙,盘旋于湖光水色之上,犹如游龙腾飞云中,欣赏古城雄伟壮丽,无不为之赞美。但是,这古城墙上极为珍贵的铭文砖往往为游客们所忽略。

古城墙上有铭文的砖又叫文字砖。在通往东门宾阳楼和大北门的朝宗楼的马道上,留心者就会发现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历代修建荆州城墙的漫长历史经过,反映了荆州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变迁状况,说明了荆州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辉煌历史。

有史记载,荆州最初的砖城墙始于五代十国。即高季兴在荆州称王建立荆南国时,动员十几万军民,在国都附近,四处发掘墓砖来修筑京城,此时便开始有砖城。他是借用汉墓砖筑城,砖上有典型的汉代文饰,但没有铭文,至今仍有墓砖遗物存在。

在南宋时,开始烧制“专用城砖”,砖上只有简单的责任铭文,但没有年号记载。

荆州砖城墙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变幻,到现在为止,发现荆州城墙上有年号的文字砖最早的是1369年,距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在此之前的砖只有时代特征,尚未发现年号文字砖。此砖比新华社报道万里长城上发现的最早的万历年的文字砖要早207年。

其次是1373年所制的文字砖,距今也有六百三十多年;再次是1380年所制,距今有六百二十多年,此砖是来自靖州府绥宁县,靖州是今湖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依次有1383年,1590年,1845年,1936年,直至“1983年制”的年号铭文砖。

荆州城砖并非仅出自江汉平原的原府、州县,从发现的文字砖来看,除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二十多个州县外,分别有来自很远的西北方向的鄂、豫、陕三省区交界的襄阳府管辖的均州、郧县、房县、谷城、枣阳、南漳等州县;来自西南方向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靖州;来自南方桂阳的有湘北的常德府,湘西的辰州府,湘南的永州府,湘中的衡州府以及湘东的长沙府。

根据城砖上的铭文记载,明朝洪武至万历年间,是荆州砖城墙修建的高潮期。

当时从距荆州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地方,在水陆交通都极不便利的条件下,将各地的城砖运到荆州筑城墙,非常不容易。

从荆州城的现有文字砖的来源看,它包括今日的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地区和两省的部分边缘地域,共有八府四十余县。证明当时荆州管辖区域之大,领土之广,没有高度的责任,统一的规格,严密的纪律,要把各地的城砖运到荆州是难以实现的。

古代筑城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据江陵《县志》记载:“盖先治其城廓,乃诸侯、郡守之常政。”所以历代建筑维修城墙,都留下或简或详的责任状,层层把住建城关。从此可以看到古代就有的“铁打的荆州”之称并非虚言。

从城砖上的文字记载的内容看,铭文是十分严格和讲究的。对制砖的地方、制砖时间都有明确记载,对监造人、制砖人、烧窑人、制砖费用随者的姓名和地方具体负责操作办理事务的官员也有详细铭文。

在铭文的官员中有知府、知州、知县、正堂、加道衔知府等等级行政长官的名字;有同知、通判、吏目、县丞等长官助理的名字;有典吏和一般司吏。

此外,砖上的铭文对具体实施操作的人员也有记载。例如政权委人、监造人、里长、甲长、窑匠、粮户或人户以及制砖胚人的名字都作了严格铭文。

如有一块砖上这么刻着:“襄阳府均州郧县提调官县丞康泰,监造的当人邓俊,作匠王成、贾原中,人户徐兴,洪武十六年某月某日造”。此砖完整无缺,距今有六百二十多年。再如,有一砖上刻着:“荆州府委官百户张恩,督管荆州窑户乔应时造,万历十年六月初一日记”等。

从这些砖上的铭文记载,可以说明,在当时修筑荆州城墙时是实行了“全民动员、上下动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做法。

在洪武年间筑城工程规模大,要求工艺技术高,管理严格,责任铭文详细,采用的“刻模砖”,保证城墙质量。到万历年间就出“印模砖”的方式,方便维修的特点。可想当年在荆州管辖的各府、州、县动员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运来城砖修筑“京城”,那种忙碌场面情景,是多么壮观。

荆州城墙上铭文字砖,种类各样,多数为文字竖排在砖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少数横排着;有的砖上文字达数十个,也有仅一字的砖,如“鱼”“龙”“衣”等,一般是代表工号或工匠字号,但没有年号;在文字刻法上,有阴刻,也有阳刻,还有阴阳兼刻,但多数砖上文字为阳刻;在字体书法上,有行书,也有楷书,有繁体字,也有简化字。

总之,荆州城上的字砖遍布整个城墙,铭文的字砖,反映荆州在历史上不但经济很发达,文化也很进步,记载了荆州城修建的历史经过,其铭文砖就是“活”档案。

每块有铭文的字砖,都是历代建筑荆州古城最好的实物见证,也是一件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荆州城墙的价值

荆州城墙已经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出现是因为军事防卫上的需要,即一种保境安民的功能。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卫民,高耸的城墙不但是古代城市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实现其防御功能的主要载体。

荆州古城墙是荆州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的存在不仅具有巨大历史文化价值,也展现了卓越的古代建筑艺术价值,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1.历史文化价值 荆州古城墙的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最为出名的是曲江楼和景龙楼。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常登楼怀古,观赏长江风光,在此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料,营造出了独特的文化环境,体现了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墙已经失去了当时的防御作用,但是,它传递了一代代人的生活价值观、文化态度和历史意识。通过记忆与认同,使人们形象地认知逝去的历史。

古城墙上大量的野生植物中,有一百五十多种的名称曾出现在《诗经》《楚辞》《左传》《山海经》等历史文献中。这些保存至今的荆楚植物,为楚文化的研究积蓄了丰富的资源,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2.建筑艺术价值 1997年9月至1998年3月,考古人员在荆州城南垣东端,即望江楼西侧进行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该段发掘出了从三国至唐宋、五代、明初等各个朝代的城墙遗址。

该发现清楚地展现了荆州城墙由土城墙向砖城墙演变的过程,反映了各个时期城墙建造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建筑材料的运用情况,也反映了荆州古城城市规划形式的演变,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有重要的价值。

古城墙作为古时的重大军事防御工事之一,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

其中,四座暗设的藏兵洞是城墙上尚存的最具作战防御功能和最有特色的军事设施。藏兵洞洞壁厚实,中有甬道,箭孔可以启闭,是为袭击攻城之敌而设。

其构建精巧、别致,分上下两层,每层又有数个小藏兵洞,洞中均有箭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箭孔齐发暗箭,阻击敌人攻城。这些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