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20646900000005

第5章 少数民族舞龙

龙是吉祥的化身,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国各族人民在节日期间舞龙,一是祈求神龙,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二是助兴,表现欢乐的心情。

不同的民族,舞龙的习俗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令人心旷神怡。

(一)畲族舞龙头

舞龙头是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舞龙头由日、月、星等组成仪仗队。龙头是用木雕成,涂上色彩,显得古朴、庄严。

祭祖时,执龙头者随着鼓点做出各种动作,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的章法。舞龙头表现了“九龙”出世及成长的过程,包含了“九龙出世”、“东海嫁水”、“行云布雨”、“深潭求亲”、“九龙归位”等套路的表演。

此外,龙头和绣球有的是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7人至10人,一人持绣球,其余人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

舞龙头的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

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二)羌族舞麻龙

舞麻龙流传在四川济州龙溪一带的羌族人民中,是祭祖中的一项活动。

近年来,羌族人民对舞麻龙这项活动加以改进,剔去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了“耍花棒”、“龙凤相会”、“神棍戏麻龙”、“跳神棍”、“麻龙追彩霞”等套路动作。

表演者腰间系一串铜铃,女的手执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带的彩花棒,棒上镶铁环扣和铜铃;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扎成精美龙头,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长的麻髯为龙身。

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麻龙飞舞,花棍旋转,龙击花棍,球戏麻龙。龙身甩动中发出的“啪啪”响声,与腰间的铃声,棍上的铁环声,歌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风格独特。

(三)土家族泼水龙

泼水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祭神求雨的仪式,一旦出现旱灾,当地头面人物就会出来组织泼水龙,演出极其隆重。

表演时,有龙头一个,龙身9节或11节,都不糊纸,不披布,只通插柳条,取“愿得柳枝甘露水”之意,并有鱼、虾、蚌、蛤等执事陪衬。表演时,赤膊者沿街舞龙,围观者以水泼之,舞龙人被淋得全身湿透,以此祈求天降大雨,水越多则预示雨越大,故周围村寨人人参加。

舞龙和执事者无特殊要求,但龙前执龙珠者须有武功,按“四门架子”、“八虎拳”、“苏公背箭”、“猛虎跳涧”等套路表演,相沿成习。

(四)土家族舞草把龙

草把龙因龙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7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9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

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驱瘟一般是在农历五六月间,此时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

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迁火焰,是在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9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两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3人及随后自由观众若干。

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

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

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

(五)仡佬族舞草龙

舞草龙是仡佬族的游艺习俗。草龙用禾秆草编成。编织者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3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龙头;中间每隔约两米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或龙珠,再进行一些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

过完春节,人们将草龙拿到河边烧掉,送龙回龙宫。平时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灾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

从远古时代,舞龙活动便出现了,并且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舞龙不再是我国某一民族独有的自娱项目,而是属于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