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20646400000008

第8章 卢沟风情

有一首《南歌子·卢沟桥宛平城》写道:

宛平春光近,卢沟晓月新。桥擎玉柱立乾坤,五百雄狮文武几朝分?

云际风雷动,平川号角闻。斗城今昔烈长存,一曲阳关三叠慰英魂!

初读这首词时,所有关于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记忆迅速被翻了出来。无论是怀念还是祭奠,无论是热血沸腾还是平心静气,都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的风风雨雨。

卢沟桥、宛平城,中、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复杂而多变的民族情感已经沉积在此,年复一年,引人喟叹!

(一)沧桑宛平伴卢沟

宛平自古即为京南门户。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1640年,因当时卢沟桥作为永定河上唯一通往京城的桥梁,地理位置重要,崇祯特命御马监太监武俊监造,作为拱卫京都的桥头堡,名为拱极城。

宛平作为军事设施,建造上并不同于一般县城,一般称其为斗城或卫城。清代之后,拱极城也一直作为军营屯兵之所。

民国时期,宛平县政府迁入拱极城,始更名为宛平城。

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此地。它的形制结构初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城的内部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防卫京师。

宛平城在明、清时期没有遭受什么破坏,但民国以后成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

宛平城之所以著名于现代缘自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至今城墙上仍保留着当时日军的弹孔。

“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爱国官兵,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英勇奋战,多少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1944年,平西整个形势大有好转,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日伪据点一个个被逼退。昌宛房联合县的各原建制县所辖境域大部分被抗日军民掌握。

为便于领导,1944年9月30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昌宛房联合建制,恢复宛平县建制。宛平县委、县政府机关由秋林铺迁至塔河。

11月上旬,宛平县委在塔河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确定转移工作重点,工作方针是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寒岭以东地区。并撤销六区,抽调精干人员在里外十三地区建立了前方工作委员会,下辖五、六、七、八、九这五个小区。

当时,我军采取“转一转、站一站、稳扎稳打”的方针,发动群众,摧毁反动政权,缩小敌占区,把宛平抗日政府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丰台、房山和石景山。

1944年底,除少数公路、铁路沿线的敌伪据点外,宛平山区已成为抗日根据地。

1945年4月,斋堂据点的日伪军在我强大攻势下仓皇出逃至王家河滩,被我主力七团和县游击队围歼。斋堂地区被解放。随后,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先后摧毁栗园庄据点,智取利丰煤矿,收复大台煤矿,解放门城地区。至此,宛平县的西部地区,即五、六、七、八、九区全部解放。

当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时,宛平县人民政府在清水驻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

1952年,北京市设区时取消宛平县,将宛平城所在地划入丰台区辖区,设乡镇级别的宛平办事处。宛平城因为是军事设施,比一般县城要小,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距离卢沟桥仅数百米远。

宛平城只有东西两座城门。西城门原叫永昌门,后改威严门,东城门名叫顺治门。门洞高4.5米,宽4米。城内只有一条连接东西二门的石板路,两旁分设兵营、驿站等,民国时宛平县公署迁入时始设县衙,但并没有一般县城常见的市场、钟鼓楼等。

宛平城墙为砖石结构,高大而坚固。东西两门上设城楼并辅有瓮城。南北城墙中心建有中心楼,分别名为洪武、北极。城墙四角建有角台,上设角楼下设辅房。城墙四周均设有用于掩护及射击并带盖板的垛口。

卢沟桥与宛平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9月25日,当地动工重建1958年拆去的城楼及瓮城。这次重建城楼,将城台向内延伸4.6米,城楼为木结构,墙台高9.6米,通高21.28米。

1986年之后陆续重修了因年久战乱而毁,以及以前拆除的城楼、角楼等建筑,初步恢复了宛平城原貌。

2002年,北京市西五环路通车,从宛平城与卢沟桥之间地下通过,尽量避免了对地上建筑的影响。宛平城的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上砌城砖,内部以黄土、碎石筑实,顶部铺面砖三层。

宛平城内原住户也基本迁出城外,城内重铺着挖掘出的明代石板路,两旁仿建明清茶楼酒肆等建筑,成为步行文化街,开了一批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展馆,并于农历八月十五举办中秋卢沟赏月庙会、灯会等。

(二)宛平的仿明清特色

卢沟桥旁的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两城门卫城。据说当初是为阻挡李自成进京,驻兵捍卫帝京而建,只开东西两个城门,东为顺治,西为永昌。

凑巧的是,宛平城建成几年后,进京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称帝的年号恰为永昌,而入关的第一代清帝年号恰为顺治,历史的巧合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就在拱极城建成300年后,遭遇了日军大炮的狂轰滥炸,八年抗战的序幕由此揭开。这使宛平城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占据了无法抹去的一席之地。

据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办事处主任孙涛介绍:宛平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商旅必经之地。

清代以来,承平日久,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的商户逐渐迁进城内,相继兴建起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事格局。

今天的宛平城,已改造成仿明清特色一条街,青砖灰瓦、古道驿站、县衙兵营林立两旁……拱卫京畿的宛平城的明清古韵展露无遗。

北京市政府按照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的整治规划,宛平城的东西大街建造了55座仿古建筑。灰瓦铺就坡面屋顶,红绿漆色渲染古风古貌,雕花窗棂图案各不相同。洪盛字号、有德堂、诚有行共55座建筑悬挂起仿古牌匾,龙头挑杆高高扬起,招幌和招幡随风轻摇。

茶楼、酒肆、县衙、驿站、寺庙等,让人觉得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置身在明清古城。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这条仿明清特色街被定为北京市特色商业街,成为北京迎奥运20条购物街之一。道路两旁是以北京明清建筑为基调修建的仿古建筑,其中大部分以经营古玩、字画、玉器为主。当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老字号胡同张、北京泥人张、王麻子剪刀也都敞开店门,笑迎四面八方的游客。

(三)宛平城景点见证历史

在卢沟桥旁边的宛平,处处能够体会到深重的历史感。宛平城周边有多个抗日战争纪念建筑,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及城南分别建有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及抗日战争雕塑园,在宛平城西门外建有“七七”广场。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85年,国家正式决定在宛平城内旧县衙遗址上,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86年7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一年后,在抗日战争50周年纪念日前夕竣工。该馆以图片为主,并配以珍贵文物,反映了自“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历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以逼真的声像效果,使观众有如身临其境,重温五十多年前的悲壮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于1997年扩建,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

馆内展览包括一个抗日战争综合厅,一个展示“七七”事变的声光半景画馆,以及“日军暴行”“人民战争”“抗战英烈”等三个专题展厅。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雕塑园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同年8月16日对社会开放。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河,南望京石路,北倚宛平城,占地20万平方米。

雕塑园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宛平城墙和绿林等主要景区。雕塑群区占地2.25万平方米,群雕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和场景分为四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主题为“日寇侵凌”,包括9尊雕塑;第二部分主题为“奋起救亡”,包括7尊雕塑;第三部分为“抗战烽火”,包括11尊雕塑;第四部分为“正义必胜”,包括11尊雕塑。

如果说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早已经成为一部由小说、诗歌、音乐、歌曲、电影、摄影、绘画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壮丽诗篇的话,那么抗战群雕则是一部凝结在青铜与岩石之中的形象史诗。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并结合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群雕以《国歌》为主题,以我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借鉴我国传统雕塑形式创作,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抗战纪念碑位于园内中心广场,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纪念碑整体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坦克残骸铸铜雕塑组成,象征着中国人民决心压碎侵略者战争机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纪念碑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工程部设计,河北衡水华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铸造。中心广场占地2500平方米,由花岗岩铺砌成精美图案,选用的石材来自当年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雕塑园绿林8.56万平方米,种植了雪松、白皮松、合欢、银杏、珍珠梅、连翘、西府海棠等数十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参差错落,跌宕起伏。

置身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依然高耸,38尊群雕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凝思遐想,万千感受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强国兴邦的课堂,更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

(四)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

众所周知,卢沟桥一带有一个著名艺术馆,那就是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

由于胡同张的创始人张毓隽十分怀念儿时胡同里那种亲切、质朴的生活,而且他意识到这种纯粹的老北京生活方式应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于是便有了这个将老北京人吃、喝、玩、乐浓缩到一个馆中,全方位再现老北京人生活的创意。

宛平古城又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传承和发展传统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这样,“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入驻宛平古城的一员。

(五)泥人张彩塑

卢沟桥一带还有一种较为出名的艺术品,那就是泥人。这里的北京泥人张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它的泥陶仿古艺术品属老北京民间传统工艺,历史悠久。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他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他只需和人对面坐谈,手中做土,不动声色,瞬间可成。不仅面目径寸形神毕肖,而且栩栩如生。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其传人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

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

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

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

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

我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被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

从五代十国一直至清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民间、走进家庭,从而使整个风貌大不一样了。

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凡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体现了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我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条艺术。

郭沫若曾题词:

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京泥人张是奥运会开幕前夕在丰台区宛平城内开张的,在北京泥人张古今艺术品服务部店内,展示着一百多种款式的仿古艺术品,有的高仿艺术品曾获得国家博物馆的认证,并很受外国朋友的欢迎。

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及其家人参观北京泥人张时,对泥人张的工艺赞不绝口,最后还带走了多个纪念品。

(六)王麻子刀剪博物馆

在卢沟桥附近的宛平这条老街上,人们对王麻子刀剪铺的感情尤为深厚。走在大街上,随便一打听:“您知道王麻子在哪儿吗?”

过路人随即便答:“王麻子啊,你一直走,大概两百米,就看见王麻子刀剪的牌子了!”

据王麻子的掌门人白锡乾介绍,王麻子刀剪博物馆的底子就是王麻子历史档案馆,并建有王麻子铁匠铺,主要用来演练和展示剪刀的生产加工过程。

白锡乾解释说:“现在年轻的孩子,打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铁是如何砸出来的?这个蘸硼酸怎么回事?这里好多窍门呢!它这个文化底蕴当中有历史有故事,你把这故事跟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土的要还其本来的东西。故事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故事,麻子必须有故事。”

看着眼前土黄色的门面,土黄色的招牌“王麻子”,土黄色的“不历几番锤炼,怎能一锻锋芒”对联,整个人都醉入了历史的轨迹里。

几百年来,宛平城一路走过风风雨雨,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深处。卢沟晓月、“七七”事变、中华老字号,这座古城的标签,也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记忆。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而中国人的应该让卢沟桥旁的宛平城凝固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