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20645800000008

第8章 河南的庙会

河南的庙会群,与神话传说的关系极为密切。原始神话主要反映中原地区氏族社会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文化发展和图腾崇拜等内容。

河南的西华女娲城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商丘阏伯台庙会、桐柏盘古庙会等,是原始神话集中流传的场所,几乎可以构成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史。同时,这些庙会作为民俗的载体,承袭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化,凝聚了该地区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

(一)登封中岳庙会

中岳庙,位于河南登封县城东四公里处,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和农历十月初十,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

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时,每天达20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

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二)商丘火神台庙会

火神台亦称阏伯台、火星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古城西南三华里的火星台村。

传说在原始社会时,继颛顼以后,帝喾为商地的部落联盟酋长。帝喾看到商地人民没有火,就让自己的儿子阏伯到这里任火政。阏伯尽职尽责,辛辛苦苦地为保存火种做了许多事情。

阏伯死后,人们就在他保存火种的土台上,修了火神庙,或称阏伯祠,后来通称为火神台。阏伯是火政,为什么又成了盗火英雄呢?

传说,阏伯原来是天上的火神,因偷着向人间投放火种而违犯了天规,天帝要把他贬到凡间为民。阏伯将要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又偷偷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了人间。时隔不久,阏伯盗火的事让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发了一场洪水,要淹没人间的火种,惩罚阏伯。

地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吓得人们四处逃散。阏伯为了保存火种,筑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水的棚子,独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火种。洪水退后,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时候,高台上的火种还燃烧着,阏伯却饿死在火种旁。

因为火神居住在高台之上,所以在豫东地区,人们也将朝拜火神阏伯俗称为朝台。朝拜火神的时间,一年之中有三次。第一次是正月初七,传说这一天是火神的生日。实际上,人们正月初一就开始往火神台聚集,直到二月初二方散,会期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大的朝拜活动。

第二次是农历四月初四,这是一个祭商星的日子,会期十天。第三次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阏伯死的日子。像这样隆重,系统的祭祀活动,在我国神话信仰民俗中是罕见的。

自古以来,商丘周边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群众,特别是商汤子姓的后裔宋、孔、牛、殷、汤、华、梅、诸、肖、林、邓、武、皇甫等姓的子孙,在这一天前后,怀着对祖先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去朝台进香,于是就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

每年春节,商丘最热闹的地方就数火神台庙会了。老商丘人称台会,火神台即阏伯台,又称火星台,台高十多米,周长三百多米,为夯土堆积而成。

火神台正对着是一座戏楼,古已有之,后又重新修建。火神台前看大戏,也是当地重要的民俗。豫剧不仅老年人爱听爱看,年轻人甚至娃娃也不例外。娃娃们也许听不懂看不明白,但他们同样喜欢这热闹。

在庙会上,东北二人转、大型魔术表演、滑稽剧、杂耍飞车、驯兽、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很多赶庙会的群众观看。

坐花轿本来是农村娶亲的习俗,可是在阏伯台庙会上,花轿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不少赶庙会的人都愿意在这晃晃悠悠的花轿里感受一番。轿夫们穿着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唱着轿歌,特别吸引人,无形中给庙会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三)桐柏盘古山庙会

在豫南巍峨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老年山,名曰盘古山,或叫九龙山。以山顶为界,北属泌阳县,南归桐柏县。

据传说,早在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是盘古神砍开了一个飘来飘去的大气包,气包变成了大山,盘古就在这山上休息。三仙女下凡,与盘古结为兄妹,开始了人间的生活。兄妹俩穿树叶,采野果,捕鱼打猎,构木为巢,生活得十分快乐。

后来,天地间忽然洪水泛滥,天塌地陷,人类毁灭,盘古兄妹被石狮子搭救,得以生存。事后,兄妹俩补好了天上的漏洞,又滚石磨验婚结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烟。盘古兄妹成了人类始祖,他们居住的山也叫盘古山了。

每年春天,盘古山一带的人们都要祭祀盘古。祭祀盘古的时间是农历的三月三日,俗称盘古会,一般持续五天。大会期间,各路善男信女以响器为前导,抬着贡献给盘古爷的整猪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地爬到山顶盘古寺。

祭祖的时候,先要燃放鞭炮,意思是告诉盘古,他的后代子孙没有忘记他的功德,今年又来祭拜他了。紧接着,人们手执香炷,躬身向盘古塑像祈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夙愿倾诉给盘古。尔后,他们又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虔诚地叩头祝福。有的人不惜重金捐赠香火钱,以表示自己对盘古的崇敬之情。

庙会期间,在盘古大殿前,人们用砖砌一座大约有一间房大小的香炉,专供善男信女焚烧香表。香炉根部,留有数十个方孔。方孔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通风,使香火更旺;二是可以从孔中扒出香灰,供人们烧鸡蛋和烤馍用。

上山祭祖的人,除带香表、鞭炮、供品外,还要用布兜或提篮带上一些鸡蛋。鸡蛋烧熟后,有的当时剥皮食之,有的小心翼翼地拾入篮子,带回家去。

盘古庙会祭祖活动,一般是有组织进行的。盘古山周围分为四大域,各有域长。每年农历三月的朝祖会,由四域长轮流主持,担任会首。会首负责会期的治安秩序,香火收入的使用、戏班安排等重大事情。

盘古山周围群众之所以将盘古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除了盘古有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伟大功业以外,还因为盘古是庇护他们安居乐业的保护神。他们祭奉盘古的主要目,就是祈雨、求子、保平安。

庙会过后,盘古山周围总要下一场小雨,人称净山雨。朴素而又原始的思想,支撑着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故有俗语称:“东西南北搬,不如盘古山。”

盘古山庙会,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神话色彩。庙会上的每一种祭祀活动,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在当地流传。

(四)南阳地区庙会

南阳庙会,是表现南阳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南阳最为出名的庙会,莫过于南阳独山三月三的庙会。县里面的有桐柏盘古庙会、镇平贾宋的庙会群等。

庙会一般在寺庙附近创办,会期前几天,各地的商贩会从全国各地而来,各种货物很是齐全,而且质量好。

会期一到,数以千计的赶会人,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有人去听说书看大戏,有人去拜神求仙以保平安,有人去买东西,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人之目。水煎包、油馍锅等小吃店的老板,更是从早忙至晚。

在庙会上,还有一类商贩,他们或来自异乡,或来自本土,卖膏药、卖鼠药、卖大力丸、卖偏方秘方,可谓是本小利大。他们在开张时,像卖针、卖线、卖木梳篦子的商贩一样,先表演一段颇为精彩的节目,吸引观众围拢过来。在表演完技法之后,劝说人们购买其随身所带的商品。

庙会是一个活的、立体的民俗博物馆。每一次庙会,都是一次民俗文化展览,也是一次民俗文化交流。庙会可以一年四季皆有,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在时间安排上又有着各自特点。南阳地区的庙会,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始,或选择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因为只有此时节,人们才有空闲逛庙会,以愉身心。

镇平县的贾宋庙会,从农历的大年初一开始,一直持续至年底的腊八。泰山庙庙会时间是在正月初一,地点在泰山庙前。这一天,以泰山庙为中心,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沿街摆满了丰盛的供品,有猪头、猪肋条肉、红烧鱼、水煮鸡、水果等,香炉里香烟袅袅,爆竹焰火此起彼伏。

泰山庙庙会的娱乐酬神形式,多年来沿用成习。主要有三:一是舞狮子;二是舞旱船;三是大姑娘小媳妇在庭院里荡秋千。所舞之狮,红、黄、绿三色构成,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而成。每头狮子前有一小伙子领逗,他手执铃铛环,前翻后退,上高爬低,其动作,其形象,显得粗犷豪放、威武有力。

旱船则显得轻巧活泼和俏皮,上下洋溢着喜剧色彩。在贾宋泰山庙会上,旱船表演的传统段子有《猪八戒招亲》、《打渔杀家》、《大头和尚戏柳翠》、《打焦赞》等小品,伴有唢呐等乐器。

旱船主角不仅男女均可,而且老少咸宜,有的旱船舞后面还伴之以高跷,借以烘托喜剧气氛。

火神庙会安排在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传说是火神爷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从中午便开始安排敬火神爷的一应供品。例如,用面蒸成的枣山、枣鱼、猪头、水果等。在香炉前许愿还愿,到了夜幕降临,便大放爆竹烟火,花灯齐明,人们倾家出动,到街上观看各家各户的彩灯,以取乐于火神爷,祈求年年平安无事,不发生火灾。

老君庙会,是贾宋庙会中唯一在一年内举办两次庙会的庙宇。一次在农历二月十五,传说是老君的生日;一次在农历六月十五,传说是老君的得道日。

南召县的庙会氛围也不淡薄,比较有名的庙会有李青店、云阳镇的土地庙会,南河店、曹店的火神庙会和尹店的三皇姑庙会。李青店和云阳镇庙会,为祭祀土地神而举办,会期都是三天。李青店庙会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一般请戏班两台至三台,剧种多为曲子、越调、宛梆等,地点在黄鸭河滩。

庙会上的主要交易品种为丝绸、山货、柴草、中药材、农具、家具、日用百货等。杂耍有背装、高跷、舞狮、玩猴、打响器等。

背装,又叫“背妆”“背桩”,相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民间艺人吸取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经过人们继承和改进,背装已经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背装属造型艺术,故事情节均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表演大都以戏剧化装人物出现。整个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

客商主要来自相邻的嵩县、鲁山、方城、镇平、新野等地。人们喜气洋洋,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各取所需。

云阳镇庙会规模大、客商多、会期长、戏班多,它原来是三个庙会,由于举行的时间前后相连,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个庙会。邻县的鲁山、方城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前来赴会。交易的商品,以中药材、农具、布匹、日杂用品为主。会上有云彩灯、云里马、旱船、抬花轿、放风筝等自娱自乐项目。

南阳庙会,不仅是南阳地区风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所商品交易场所,并由此带动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