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20645800000005

第5章 北京的庙会

北京的庙会起源于辽代。元、明两代庙会进一步兴起。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可谓是独特的地方产物。

(一)庙会的形式

昔日北京的庙会,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一是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就是每逢祭日,庙中的主持人开庙,让信仰佛道的信徒入庙进香。这种庙会是以进香敬神为主。虽然也有娱乐与做买卖的商业活动,但只是附属的。这些庙寺多是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如吕祖阁的庙会,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是借佛游春形式的庙会。这种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为次要的活动,参加游乐的人以妇女为主。昔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的白云观庙会,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都属于这种形式。

三是在庙中及庙外街巷,设立定期集市,进行交易形式的庙会。商业贸易是庙会的中心内容,宗教活动只留遗迹或荡然无存。如东城的隆福寺、西城的护国寺,每月都要举行数次的庙会。

四是虽然用庙会之名,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庙的范围,完全以交易为主,娱乐及宗教活动根本不复存在了,如昔日的花市。它本来是从火神庙会发展而来,但火神庙会早已停止了,于是交易活动便移至庙外的街上进行。

(二)吕祖阁庙会

吕祖阁是明代所建的庙宇,地处前门与宣武门之间的西半壁街。吕祖阁庙会,就是以进香敬神为主要形式的庙会。

这座庙是为纪念吕洞宾而建的。据说吕洞宾乃唐代长安人,名岩,字洞宾。由于他两次考取进士都未中,年岁已过花甲,于是便不再求其功名,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后来吕洞宾得道,成了世传的八仙之一。

吕祖阁不大,殿仅两层,庙内供奉着吕洞宾塑像一尊,其像仙态逼真。每月初一、十五开庙两天。直至民国初年,这里的香火仍很旺盛。

进香者中有男有女,他们来这里进香多是为求签或求药的。求签的人,希望借签以卜所求之事的吉凶。求药的人,多是自身或家人久病不愈,想将希望寄托在这里的一两包炉药上。其实这哪里是药,只不过是香灰而已。

(三)药王庙庙会

北京药王庙出名的有四座,即南北药王庙和东西药王庙。药王庙中供奉的神,有伏羲、神农、黄帝,还有一些朝代的名医,如唐代的韦慈藏、孙思邈以及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人。

由于这些人在庶民百姓中都有一定的威望,因此长期以来得到人民的敬仰,他们的塑像才被请进了庙里,为人们所供奉。

在四座药王庙中,以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路北的南药王庙为最大,香火也最盛。每月初一和十五开庙两次。此外,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药王生日,不仅要开庙,而且还在庙中的戏台上演戏。戏台上有块匾额,上面写有“道济群生”四个大字。

据记载,这座庙为明代武清侯李诚铭施舍所建。庙中殿宇宏伟,塑像怪诞,比如伏羲的塑像为麒麟头,龙嘴,龟牙,长毛;神农则被塑成龙脸、牛颊的怪模样,使人望而生畏。

庙的后楼,建于康熙年间,登楼便可眺望天坛。庙之内外绿树成荫,长垣一周将整个庙宇围绕,实为宁静之所。

每当开庙之日,信男信女必须一大早来到这里焚香敬神。中午过后,这里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来这里进香的人,有的是祈祷药王消灾除病的,有的是药界中人,他们来此是祈求药王赐给他们买卖兴隆,万事亨通。

昔日,北京的同仁堂、西鹤年堂、永安堂、乾元堂、东安堂等药铺,每逢初一、十五和腊月三十晚上,都要派伙计到药王庙进香。同仁堂还往往在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生日这天,在药王庙宴请同界知名人士,并聘请名角唱戏。

除了南药王庙外,在旧鼓楼大街北口,西绦胡同东口处有座北药王庙,庙内曾存有清代洪承畴碑两通。

西药王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现在为地安门西大街路北。庙中原有石碑一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那碑就只剩下碑座了,碑身早已无影无踪。这是因为碑身上的文字叙述了此庙为明代奸臣魏忠贤所建的缘故。

西药王庙地处什刹海滨,沿堤傍柳,鸥波鱼藻,别有一番情趣。此庙同样是每逢初一、十五和药王生日开庙。

坐落在东直门内大街路北的东药王庙,其规模较小,仅有一层殿,因此,北京人呼之为小药王庙。庙内异常清静。

这些庙宇,每逢开庙之日,都是以接纳善男信女的香火为主。虽然这些庙宇在开庙之日,也有商贩设摊,但卖的都是一些妇女零用之物而已。

花市庙会集中于花市大街之上,从花市大街西口一直延至东口,花市大街路北有两座庙宇,一是火神庙,一是灶君庙。

起先,火神庙前每月逢四有庙会,晚清时香火中断,于是庙会就变成了集市。集市上以卖各种绒花、绢花、纸花为主,还有卖鲜花的。同时还有售卖各种儿童玩具的店铺和地摊。

清末民初以来,青山居等珠宝店开设后,这里又是珠宝富商云集之地,这给集市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

(四)都城隍庙庙会

北京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即城隍老爷,在今北京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

闹市口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人杂乱,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

(五)土地庙庙会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

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即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它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

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了。

(六)白塔寺庙会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寺却很少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它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

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七)护国寺庙会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护国寺原叫崇国寺,最早是元代丞相脱克脱的故宅,寺内曾有脱克脱夫妇的塑像和舍利塔两座。每月逢七、八日便是庙会。

庙会上的摊,名目繁多,有绸缎、布疋、衣饰、瓷器、古玩字画、扇子、炊具、医药、食品、花木、测字算卦、卖艺、杂耍等。

清代,护国寺庙会相当兴盛,据说这是因为北京清代居民结构一向有“西贵”之说,也就是多数旗人宅门在西城。所以,他们的日用所需,多取于庙会。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护国寺庙会上的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

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祥聚公”是北京城里最有名的清真饽饽铺。老北京时代,糕点铺一般是汉民的多,回民的少。老北京人曾将糕点俗称为饽饽,回民也将糕点称为饽饽铺。

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清末以来,随着旗人的破落,护国寺庙会也日趋衰落,而东城的隆福寺由于地近租界,不少民国宦吏又多居东城,因此它便更加兴盛了。

(八)隆福寺庙会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旧时,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的东庙。

隆福寺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前后五殿,供奉三世佛、三大士。建成以后,据说景泰帝曾要亲临其寺进香,但遭到太学生的反对而作罢。

清代时,隆福寺的庙会逐渐演成了商业性的集会。光绪二十七年,隆福寺大火,庙内头层大殿被焚,从此庙内香火断绝。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它包括庙内的各种商摊。庙内商摊可分为三路。由正门进去的中路上有卖布匹、丝绸的摊子,卖古玩的摊子和各种杂耍卖艺的场子,还有卖茶汤、豆汁、扒糕、灌肠、馄饨、面茶等小吃摊。

庙内的东西路以卖杂货的摊子为主,其中最具艺术特点的是卖身穿戏装人物造像的摊子。

在庙外的街上,也是商摊云集。在神路街西侧,以及出南口向右拐的大街上是卖鸟的,向左拐的大街上有不少专卖清代遗物的旧货摊。在隆福寺街上,其东以卖鲜花和古书的为多,西边则有卖茶的茶馆。

从1930年起,由于客观上的需要,隆福寺的庙会改为每月逢一、二、九、十日举行。这样,一月之中便有12次庙会,可称为北京庙会之冠。

(九)厂甸庙会

北京厂甸庙会是典型的春节集市,它为各阶层的北京人所喜爱。

厂甸本是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东的一条小街,只有十来户人家。每至春节,与厂甸毗邻的琉璃厂东西街口、南新华街和北新华街街口、吕祖阁、玉皇阁、大小沙土园的摊贩都连成一片,成了一个大集市。

这一带在明代以前,原是一个野旷人稀的村落。辽代称为“海王村”,金代改称“海王庄”。明嘉靖三十二年,北京扩建外城时,这一带已很繁荣。因为在此设了官办琉璃窑,故改为琉璃厂厂甸。清代琉璃厂迁至远郊西山,而琉璃厂和厂甸的街名却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集市。

厂甸集市的兴起,是在清乾隆年间,后始终兴盛。早年,厂甸庙会是有宗教活动的。每于新年正月,海王村公园东门外吕祖阁香火很盛,烧香祈福,求签问卜的善男信女们和化缘求布施的道士们都云集此处。上元节时,庙内还有喷着火焰的火判,供人观赏。

厂甸庙会一直是以展销文玩、书画称著的贸易集市。民国以来,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商,生意特别兴隆。由于清政权覆亡后,八旗王公及官宦世家的公子哥儿们,常常将所珍藏的古玩拿出来,卖给这里的古玩铺。而一些新贵、军阀、财东为了附庸风雅,也常购买一些古玩字画。因此给厂甸的古玩行业创造了发财的好机会,使之呈现畸形繁华。

20世纪初以来,每于庙期,南新华街马路中间,均高搭席棚,广陈古今名人字画、书帖、金石、珠宝玉器、雕漆珐琅、象牙雕刻、陶瓷、古铜以及仿古工艺品,满目琳琅,美不胜收,广招顾客。

庙会期间,海王村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开辟为茶社,经营者在平地上用杉搞、木板搭起三尺高的平台,四周按上现成的红、绿油漆的木栏杆。台上设高桌,上铺白布,入口处有踏步三四阶可登。

卖茶的伙计系着白围裙立在栏杆边,大声地向下面拥挤的游人招呼生意。游人可以在此品茗休息。茶社四周,有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如年糕、炸糕、元宵、茶汤、油茶、豆汁、灌肠、面茶、豆腐脑、炒肝、馄饨等,生意十分兴隆。

厂甸庙会还以卖应节儿童吃食玩物称著。民国以来,厂甸和各大庙会通见的一些耍货,如琉璃喇叭、扑扑登儿、大风车、大糖葫芦等,早就流行于市了。

扑扑登儿和琉璃喇叭,都是玻璃制的儿童玩具。扑扑登是以绛红色玻璃吹成的葫芦状的东西,底部很薄,使其共鸣腔增大,稍一吹气便“咕咚”作响,有种金属声音。

琉璃喇叭是用蓝色玻璃烧成的一米多长,一头大一头小的细管,小的一端是吹口。卖的人用钢锯打一个豁口,用力吹便发出高亢而嘹亮的声音。

因为这两种玩具都是用玻璃做的,所以大人们不愿给小孩买,怕的是易破碎而致伤。可是小孩子们爱玩,多是偷着买。

厂甸是儿童玩具的浩瀚海洋,杂陈两道的摊子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耍货,如空竹、地轴儿、江米人、吹糖人、泥人、泥模子、猴戏、鬃人、手推蝴蝶车、大鞍车、铁皮罐头盒做成的鸡啄米、竹木刀枪、鬼脸、戏剧花脸、胡子、小泥鸟登枝、纸蝴蝶、九连环、竹蛇、彩绘蛋壳、蜡鸭子、蜡金鱼、蜡瓜果、玻璃葡萄、玻璃瓜果梨桃、各种料器飞禽走兽、布娃、布老虎、西洋景、转花筒、氢气球、金鱼缸、袖箭、弹弓、高粱秆或砖料做的楼台殿阁,以及各种花炮、灯笼,应有尽有。

江米人,是面塑的一种,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将面团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的艺术品,主要用作祭祀、观赏、娱乐之用。

每逢年节,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总少不了艺人们捏制江米人的身影。他们用粗糙、满是老茧的双手,瞬间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神采飞扬的各种神话人物、祥瑞动物形象。

据说,在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连年,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集会举行祭天敬祖仪式,同时杀猪牛羊等牲畜作为供品。后来,人们祭天敬祖不再用猪牛等牲畜,而改用面捏制、蒸制而成的猪牛等形象,后来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种样式的蒸馍。为求逼真的效果,还在供品表面涂各种颜色。

后来,艺人们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最早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

北京鬃人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约9厘米至16厘米,设计巧妙、制作精细。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

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京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放置于铜盘中,只要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现了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魅力。

所以,老北京人也称它为“铜盘人”或“盘中好戏”。或者干脆叫它“铜茶盘子戏”。

在海王村公园北面的小胡同里,专售各种风筝,有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大龙井鱼、大花蝴蝶、大沙雁、黑锅底、瘦腿子等,均做工精细,色泽鲜艳,挂满墙壁,任人选购。

火神庙在和平门外东琉璃厂路北,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重修,系道教庙宇。民国以后,辟为文化商场。平日只有博久书局、同善堂、文汇阁等几家书局在此租房营业。历年春节期间,庙内罩棚下摆满了珠宝摊、古玩摊、玉器摊和书画摊,成为了厂甸庙会的文玩书画展销中心。

当时,北京的金店、首饰楼、玉器铺,大多开设在前门外廊房头及珠宝市一带。每到厂甸庙会期间,照例都要到火神庙来摆摊,人们称这些摊子为红货摊。有一些古玩行纯粹是为了争奇斗胜,与同行比阔,竟然将柜上珍藏的奇珍异宝全都摆出来,名为晾宝会。有名人字画、碑帖、金石、陶瓷、古玩、印泥,尤以玉器、钻石为多。相传清末时,竟有花几万两银子在这里买过翡翠扳指、翎管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火神庙是厂甸庙会的珍宝馆,凡逛厂甸的游人,不论有意购买与否,都要到火神庙一饱眼福。当年,许多王公贵族妇女及富商外贾至此,然而当场成交的甚少,多是看定货色,庙期过后再交易,几成定例。

现在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街。

(十)白云观庙会

白云观坐落在北京西便门附近。素有“天下第一观”之称。其前身为唐开元时所建的天长观,金朝泰和时,更名为太极宫。元太祖时又更名为长春宫,道人丘处机于此主持北方道教。

待丘处机辞世后,其弟子清和道士又于宫的东侧建一道观,名为白云,以此地供奉丘处机遗骨,后来长春宫渐渐变成了废墟。

白云观占地面积宽广,宫观巍峨,庙前有牌楼,走入山门左钟右鼓,殿有五进,第四进殿为丘祖殿,丘处机像前有一用木疙瘩雕成的大钵,钵外刻有乾隆所题的诗,钵内可容五斗米。据说在清代,只要观里缺粮,道人即可持钵到宫中,皇帝必然要赐钱粮。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为白云观最热闹的日子。人们初八这天来这里拜星神,灯节时,殿外的墙上高悬绘有古代故事的纱灯。

农历正月十九日是邱处机的生日,观内进香之人有不远千里而来的。昔日还有一些权贵在这天散钱布施,以求长生不老。

观内外商贩甚多,其中以卖食品和玩具的摊子为最多。观的北门外有跑车跑马的场所,从初一至十八,这里天天下午有跑车跑马的活动。

此外,庙会期内还有舍大馒头、打金钱眼、扭秧歌等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进入白云观山门,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名为窝风桥。桥身、桥面为叶青石所砌。桥栏采用精美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桥下没有滚滚的流水,也没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所以名为“窝风桥”。

窝风桥始建于明代,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后毁坏。1988年再次重修,并立重修石桥碑。

桥下两侧各悬挂一枚古代铜钱模型,上有“铜响福兆”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人们向钱眼投掷铜钱,现今用铁片代替。若是击响铜钟,则为大吉大利之兆。这一活动称为“打金钱眼”,已成为北京春节庙会民俗活动之一。

(十一)蟠桃宫庙会

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别有一番情趣。蟠桃宫庙会,北京人也管它叫娘娘宫庙会。这是因为宫内主要是供奉着两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为庙会期。

初三这天最为热闹,据说这天是王母娘娘设蟠桃会的日子。届时,坐落在东便门南的蟠桃宫人山人海,香火极旺。

清代,仕女们多在东便门内的堤柳之阴,走马射箭。实际上这是古代踏青之俗的继续。20世纪初,还在庙后修筑了赛马场。由于庙会之时正值暮春时节,因此气候宜人,所以在这里能看到各种杂耍,并能品尝到应时的各种小吃。

如今,逛庙会重又成为百姓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许多地方的庙会,区别于过去在寺庙进行的传统,改为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

(十二)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庙会始于明代,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

几百年来,每到妙峰山春秋两季的庙会期间,北到东北三省,南至江浙,数十万的善男信女涌上妙峰山,已尽虔诚之心。

在庙会期间,各地的人们采用各种方式赶往妙峰山,有骑马、骑驴的,坐轿、步行的。但见各条上山的古香道上,人如长龙,好不壮观。

到了夜间,只见进香人的灯笼形成了一条条灯光闪烁的河,流光溢彩。各种茶棚善会,沿香道而列,为香客们提供各种义务服务。

最热闹的地方,要属金顶娘娘庙,虔诚的善男信女们把成捆的高香仍进香池之中。还有背鞍的、滚砖的、镯镣的、插耳箭的、悬灯的……为了表达对老娘娘的一颗虔诚之心,有的自身施虐,有的从山下开始,一步一跪一磕头,直到到达山顶。

妙峰山始终以香火和香会之盛著称。沿香道,有文武香会为善男信女们提供服务。武会以技艺表演为主,又称为“走会”或“过会”,表演形式很多,有“正会十三档”之说。每年到妙峰山行香走会的武香会都数以百计,他们以娱神的名义歌舞于途,一直至山顶。

看会是当时多数市民和农民唯一的娱乐方式,人们为看会而逛庙,所以逐渐以庙会取得了庙市之称。

庙会集中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但是,早在20世纪初,随着新式商店和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多数庙会都日趋冷落了,只有妙峰山庙会依旧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