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如果这是宋史(全10册)
20634600000440

第440章 淮西军变(2)

当然,要是不听话……“倘违斯言,邦有常宪”。这八个字让人发抖,这是赤裸裸的威胁。赵构相信,有了政府的支持,加上岳飞如日中天的军中威望,再加上岳家军的实力,足以吞下行营左护军这块肥肉。

一切是那么美好,岳飞都准备动身去接收了,却没注意到旁边有个人死死地盯着他,羡慕嫉妒恨得快要发狂了。

张浚。

这位大都督自从重新成为军方第一人外加首相之后,已经把自己提升到宋帝国第一人的高度了。在他的心里,自尊和自傲是永远分不开的,而自尊、自傲的基础就是权力!

岳飞总领天下兵马……那把他的都督府置于何地?把他这个实际上的帝国第一人置于何地?张浚越想越愤怒,越想越憋屈,他搞不懂为什么皇帝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只有他才能中兴宋室,才能驱逐异族人,才能百战百胜、鼎定中原。

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嘛!

岳飞一介农夫,一个丘八,凭什么抢他的风头?

张浚越想越怒,他决定去和皇帝谈话,把岳飞的台给拆了。什么?拆岳飞的台就是拆振兴汉民族的台?开玩笑,这个台只能由我一个人搭建!

他起身时,另一个人悄然出现了。枢密院事秦桧,这人静静地观察着一切,他早就清晰地观察到了张浚的心灵波动,决定帮这位“第一人”一把。

张、秦两人一起进皇宫,跟赵构谈话,内容不得而知。当他们出来的时候,赵构变得非常平静。从正月到这时,差不多一百天,这么短的时间里,赵构就平静了,把国恨家仇都放下了……这就是赵构,他有血性,有复仇之心,可惜储藏量太少了,实在是不耐用。

他一定是想到了所谓的祖宗家法,武将是不能单独领兵的,也绝对不能独领天下兵权,否则会祸起萧墙,不用外鬼,内贼就会搞垮他赵家的江山。

更会想到他一直以来的那点小心思,他不想和女真人死磕,而他以往所支持的那些战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以战迫和。

在谈判桌上多捞点筹码而已。

岳飞兴致勃勃地走在去收编行营左护军的路上。他走得很快,可后面追来的信使更快,一道圣旨来了。

圣旨上说:“去淮西合并左护军的事吧,有些曲折,之前我写的诏书,你先别拿出来,等你真正掌握了左护军之后再说。现在,你快马加鞭地去都督府,有人在那边等你。”

岳飞心里一凉,都督府里只有张浚,这是要和他说什么呢?

张浚和岳飞这次见面,开始的气氛还不错。两人曾经共事过,在剿灭洞庭湖水匪时合作得很愉快。岳飞还曾经渡江北伐,千里决胜,给张浚克复神州的大计锦上添花。说到哪儿,岳飞都是张浚的贵人。

张浚面对自己的贵人,却不自知,他那熊熊燃烧的嫉火转化成了一个小算盘,他想彻底除掉岳飞。

张浚:“岳侯,行营左护军没了长官,你说谁合适?”

岳飞:“……”(难道他说自己合适?)

张浚:“王德怎样?”

岳飞:“……”

王德、郦琼是左护军的最高军官,两人不分上下,也不可能分出上下。刘光世正是用这一点来平衡军队的势力,从而达到控制全军的目的。这时,硬要抬王德上位,不是逼着郦琼造反吗?岳飞很无语,张浚怎么说也算是个领导,这点道理都不懂?

岳飞:“王德不行。”

张浚:“嗯,我想也是,所以派兵部尚书吕祉去总领全军。”

岳飞:“吕祉是书生,从没下过基层,他不行。”

张浚:“那就张俊,资历最老的大将,军队还在附近,由他收编怎样?”

岳飞:“那是我的老领导,我尊敬他。可他性格粗暴,和左护军诸将长年存有隔阂,尤其和郦琼的矛盾很大,由他收编,效果不会很好。”

张浚:“哦……是吗?那就由杨沂中出面,他是禁军统领、皇帝的亲信,这总行了吧。”

岳飞:“杨沂中在军中的地位顶多与王德等持平,他还不如王德,难道都督不知道军队排外?”

至此,张浚大怒:“我就知道除了你之外谁都不行!”

岳飞更怒:“张都督,你以国家正事问我,我据实回答,怎么能说我在贪图多得军队呢?”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张浚,“贪图多得军队”,两人心知肚明,他张浚横插一腿,暗箭伤人,拆岳飞的台,不就是在贪图淮西左护军吗?岳飞在当面骂他。

怒火中,岳飞出了都督府,前思后想,觉得如果没有赵构的支持,张浚绝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夺权。由此可知,左护军没了,总领天下兵马北伐更会化为泡影。一时间,他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做什么了。岳飞写了份奏章,辞去一切官职,不等皇帝批准,就脱去鞋袜,光脚徒步走向庐山,为老母守孝。

岳飞撂了挑子,张浚喜出望外,他正在写弹劾岳飞的奏章呢,这真是给他送材料来了,“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定了罪名之后,张浚火速派人去鄂州,收编岳家军。你不是想辞职吗?正好,俺要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只是左护军,你的岳家军也别想跑。

好运临头,喜事成双,张浚决定一口吞下两个胖子,同时接收行营左、后护军。他派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官张宗元去鄂州,收编岳家军。

张宗元曾在张浚任川、陕宣抚使,主持富平决战期间,担任他的幕僚,是他的亲信。

张浚派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议官吕祉去淮西收编刘家军。

这两位老兄看职务都是兵部的人,另一个共同点更鲜明,都在都督府上班,他们去收编,套用一句官方用语,叫做“如张浚亲临”。

两边同时进行。先说事态发展迅速的那一边——岳飞的鄂州方面,岳飞直接去了庐山,没回鄂州驻地,军队方面都交给了张宪。

这真是个机会,在岳飞的地盘上压服他是幻想,可趁岳飞不在,压服岳飞的部将应该难度不大。张宗元带着政府批文,快马加鞭地赶去收编。

到了之后……很安静,啥也没发生。没有抵抗,没有哗变,没有半点不满的言论,有的只是整个后护军。鄂州全境井然有序。

张宗元像个观光客一样,没有人理他。他找基层人员,被告知去找张宪;找张宪,很遗憾,张宪病了。仅仅两次推脱,就把张宗元难倒了。

事实上,整个南宋都被难倒了。

近十年来,岳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爱兵如子,自律极严,这些加在一起,让整个后护军成了一块铁板,任谁来了都油盐不进。

张浚还想再折腾,一定要让这块地改姓张。赵构及时清醒过来,把“第一人”踹到了一边。从全局出发,淮西主帅撤职,鄂州主帅辞职,两边都乱的话,就不是主动进攻报仇的事了,小心长江防线崩了!赵构仔细思量,决定和岳飞进行一番笔聊。

岳飞写了份辞职信,赵构把信封起来寄回去,示意拒绝。

岳飞愤郁难消,继续写信,声明要为母亲守完余孝,无心处理公务。赵构好言相劝,及时通报军情,说:“国家少不了你,军队少不了你,爱卿,你快回来。”

岳飞仍然拒绝,既然提到了军队,他重申自己的夙愿,要成为中兴汉地的军人,有这个前提,他才有动力。赵构深受感动,从劝说升级到了赞美,再升级到许诺,说张浚又在等他,将重新商议军国大事。爱卿,请回来吧。

这一次的信尾,赵构写道:“……今再封还来奏,勿复有请。”我再一次封还你的来信,啥也别说了,快点照办吧!

岳飞仍然没有动静。

赵构终于坐不住了,岳飞想干什么,他想……谋反,或者叛逃?不会这样严重吧。只要他继续消极怠工,长江防线就会岌岌可危。

岳飞没有意识到他的负气之举让赵构的心理波动大到了何等地步。很快,宋廷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命令,令岳飞的重要幕僚李若虚、岳家军主将之一王贵上庐山劝岳飞下山。如果岳飞仍然不奉诏的话,李、王两人军法从事。

岳飞的倔犟让人震惊,到了这一步,他仍然选择了拒绝。李、王两人在山上劝了近六天,他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李若虚火了。

李若虚是北宋名臣李若水的哥哥,谁能忘了李若水先生?那位死难者,那位为国捐躯者!他的哥哥和他是一种人,任何时候都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岳飞的愤怒他很理解,岳飞的固执他很了解,可再这样下去会影响国防。

他忍不住说道:“再僵持下去,于公,会耽误国事,国家会怀疑你的用意;于私,我和王贵会受刑。哪一点是你所愿意看到的?你本是河北一农夫,现在成了国家将帅,难道要和朝廷对抗吗?”

岳飞惊醒过来,北伐是他的心愿,更是国家大事,中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波折才能成功,怎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自我放逐、自暴自弃呢?实在是意气用事。想到这里,他决定下山,并且写奏章向赵构请罪。赵构的回信非常耐人寻味。

他说:“我没有生你的气,若是生气,必定会有措施。太祖陛下当年说过,‘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现在,我仍然让你统领军队,恢复故土,这足以证明我的诚意。”

这是抚慰,还是警告?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说,还是杀人前的最后通牒?种种猜测,因人而异。当时,岳飞没有想太多,就重新投入到北伐的积极准备中去了。

这时是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七八月间,岳飞的问题看似解决了,帝国的军务调整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没人会料到,包括岳飞在内,稍后会发生什么!

相比鄂州的平静,淮西方面自始至终都很沸腾。先是张浚精心挑选了一位既忠心又能干的人去当接收大员——吕祉。

吕大参议是临安府的风云人物,他仪表堂堂、慷慨激昂,在各种场合宣扬过自己的理想。他说,如果给他一支军队,比如张俊、刘光世那种规模的,他可以横扫江北,生擒刘豫。

嗯,他和岳飞是一个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