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人不是过客
2057100000007

第7章 天下大势 (1)

1. 郑庄小霸

秦襄公建国(公元前762年)到秦穆公即位(公元前659年)的这段时间,秦国一直埋头在关中发展,周围除了戎族还是戎族。

作为一个正式的诸侯国,秦国与东周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接触极少,这是由于秦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只有消灭了周围的敌人,秦国才能接触到东方的诸侯。

一百年来,一代代秦人为消灭周围的敌人艰苦奋斗。秦穆公终于带领秦人冲出关中,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了关东诸侯面前。

秦穆公是秦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位君主。在他之前,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诸侯国,是周朝境内上百个诸侯国中的普通一员。在他之后,秦国成为毫无争议的大国。

这样的大国在周朝境内只有四个,分别是东齐、西秦、南楚、北晋。在整个春秋期间,对国际格局起决定作用的正是这四个大国。

除齐国之外,这四个大国都经历了艰苦的创业过程。起初他们的地盘都很小,仅有一座城池或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而且距离王畿很远。但他们都有着极强的进取心,能够数代人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幸运地抓住了一些机会之后,他们最终成长为大国。

每个大国的成长都是一部史诗。

在齐、秦、楚、晋成长为大国之前,周朝的舞台就已经很热闹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拉开了东周的序幕。

东周的天子没有了当年号令天下的威风,反倒要看这些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没有家长的家族免不了争斗,没有老大的帮派少不了火并。大家撸胳膊挽袖子,全力以赴,只为一个目的——做那个说了算的人。

春秋时期,说了算的人叫霸主。春秋第一个霸主是郑庄公,他在位时期郑国有过一段称霸的经历,中原诸侯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不过郑庄公的辐射范围小,程度也不太深,与正宗的春秋五霸相比,只是个缩了水的霸主,因此人称郑庄公小霸。

郑国建国时间晚,第一任君主是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姬友。姬友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即周幽王的叔叔,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受封镐京附近的郑地。郑桓公施行仁治,深受百姓的爱戴。

周幽王即位以后胡作非为,将朝政搞得一塌糊涂。桓公见势不妙,在高人指点下,率领封地内的所有百姓搬到了洛邑东面、河济之间的地区。当地的虢国和邽国君主政治觉悟低,见桓公很得人心,满不在乎地赞助了两块土地。有了土地和人口,一个像模像样的郑国就建立起来了。

西戎攻打周幽王的时候,桓公率领军队前去勤王,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子武公即位。武公继承父志,继续从事抗戎救周的事业,最后将周平王安全护送到洛邑即位。

郑庄公是郑武公与正夫人武姜所生的大儿子,本应是未来的接班人。可庄公的命运非常坎坷,连出生的方式都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人都是头先出,可他偏偏是脚先出。

武姜像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女人一样,认为难产的婴儿对家族不利,很不待见这个给她带来痛苦的孩子,却对后来顺利出生的二儿子叔段疼爱有加,想立叔段为太子。不过武公心中有数,他不愿意看到初立的郑国陷入二子争权的麻烦,坚持立庄公为太子。武公死后,庄公即位。

但叔段有母亲的支持,势力迅速膨胀。庄公碍于母亲情面,只得将叔段封在了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叔段到京之后积极扩充地盘,打造武器装备,广积粮草,还经常与武姜凑在一起图谋不轨。

叔段自以为干得隐蔽,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全在庄公的掌控之中。庄公表面上一副厚道人样子,对别人的警告置若罔闻,实际上高度警惕,而且布置好了针对性的反击措施。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以为时机成熟,以武姜为内应发兵攻打国都。庄公迅速反击,在控制住城中武姜的同时将叔段击败。

消灭了国内的敌对势力后,庄公一发不可收拾,径直向霸主宝座冲刺。当然,各路竞争者也纷纷赶来凑热闹了。

第一个向郑国发难的是卫国。卫国不愿意身边的郑国强大起来,遂于公元前722年冬季以为叔段母子主持公道为名,武力干涉郑国内政。郑国也不示弱,利用周天子卿士身份调集周国和虢国军队给予有力的回击。

没多久,卫国发生内乱,卫庄公庶子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巩固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君位,州吁策动宋、陈、蔡共同起兵伐郑。郑庄公见敌人势大,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损失降到最低。同年,敌人再来,这次又多了个鲁国,郑庄公只好再忍。

中原诸侯至此分为两派,郑、齐为一派,宋、陈、蔡、卫为一派。鲁略偏向卫国一派。

州吁虽然在对外战争中尝到了甜头,却遭到国内臣民的痛恨。卫国老臣石碏巧施妙计,借陈国之手杀死了州吁以及自己为虎作伥的儿子石厚。

公元前719年公子晋回国即位,是为卫宣公。

卫国政局动荡之际,郑庄公抓住机会发兵攻打卫国,以一场大胜报了当初的一箭之仇。之后,郑国又与宋国缠斗起来,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为削弱对手,郑庄公大展外交攻势,先是拉拢陈国,又与齐、鲁结为盟友。

公元前715年,郑国联合齐、鲁,再次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和军队向宋国发起进攻。宋国不是对手,吃了一连串败仗,接着内部又发生了动乱。

事情起因于宋国太宰华督喜欢上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妻子。为了将美人搞到手,华督将战争失利的责任栽赃到孔父嘉身上,并以此为借口将其杀死。宋殇公知道后非常愤怒,但又迟迟不敢对华督下手。华督担心被杀,便主动出击,将殇公杀死。之后,华督做贼心虚,只好迎立亲郑的公子冯。

公子冯回国即位,是为宋庄公。国君成了亲郑派,宋国自然不会再与郑国作对。

公元前712年,鲁国发生内乱,鲁隐公被公子羽父杀死,太子轨即位,是为鲁桓公。鲁国遂成为亲郑派。

到这时,郑国在中原已经没有对手。卫国、宋国和鲁国不是被打败就是发生内乱,齐、鲁是郑的铁杆盟友。郑国因胜利而骄横起来,与周王室的摩擦也日益增多。

周平王原来就担心郑庄公势大难制,同时又任用西虢公,郑庄公曾因此而怨恨周平王。面对郑庄公的质问,周平王矢口否认,于是双方交换人质之后又重新和好。这次事件史称“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续削弱郑庄公,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公元前715年,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集合虢、蔡、卫、陈等国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军迎战,双方在繻葛大战一场,周桓王吃了个大败仗,还受了箭伤。郑庄公倒有雅量,点到为止,并不穷追。经此一战,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再也不是当年的共主了。

郑国的威望又一次高涨。

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郑庄公派援军将北戎击败,这一战又成了郑国的实力展示,曾经的宿敌宋国和卫国也乖乖加入了郑国的阵营,承认郑国的老大地位。

此时的郑国,势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原各路诸侯相继俯首称臣。但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何况郑国地处四战之地。谁能保证庄公的后代还能像他一样英明神武呢?

2. 中原乱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刚一咽气,郑国就陷入内乱。

说起来,内乱的起因并不是庄公的后代无能。事实上,他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儿子姬忽和姬突都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谋略过人又锐气十足。也不是姬忽和姬突哥俩争夺君位,兄弟俩都是厚道人,谁也没想过要置对方于死地。特别是姬突,在兄长姬忽即位后,为避免兄弟间擦枪走火,还主动搬到宋国外公家居住。

老子英雄,儿子好汉,兄弟间谦让,郑国的霸业完全有理由继续下去,但别的诸侯不干了。为了削弱并控制郑国,宋国在没有矛盾中创造出了矛盾。

姬突的外公雍氏是宋国的权贵家族。雍家人认为姬突做国君对宋国有利,便不顾姬突是否同意,单方面开展了拥立行动。

考虑到祭仲在郑国位高权重,雍家人决定从他身上下手,于是找个借口将他骗到宋国并控制起来。软硬兼施之下,祭仲只得同意回国拥立姬突为国君。

姬忽听说这件事情后,不想手足相残,不等祭仲起事,就早早地逃到了卫国。姬突登上君位,是为郑厉公。

宋国人自恃功高,张开血盆大口向郑国讨要好处费。郑厉公才不吃这一套,当时就翻了脸。鲁桓公数次调解也未能使双方和解。在最后一次调解中,宋庄公的傲慢态度深深刺伤了鲁桓公的自尊,于是鲁桓公站在郑厉公一方对付宋庄公。宋庄公也不示弱,纠集一些同盟军,于公元前698年向郑国大举进攻。郑国抵抗失败,都城失守,连太庙的木头都被宋国抢走。

此一役,郑国元气大伤,颜面扫地,霸主地位也随之崩溃。

外难刚止,内乱又起。

权臣祭仲的存在是郑国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郑厉公准备对祭仲下手。祭仲的女婿即郑国大夫雍纠被郑厉公看中,两人一番秘谋,终于想出一个完美的刺杀方案。

雍纠对君主无限忠诚,在政治上很可靠。但他的嘴巴并不可靠,无意中把刺杀方案告诉了他心爱的老婆雍姬。

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父亲,雍姬犹豫了好一阵,最终还是倒向了父亲,将刺杀方案全盘告诉了祭仲。

祭仲立刻采取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雍纠杀死。郑厉公计划败露,只得跑路。不过他并没有跑远,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又率领亲信杀回郑国,夺得重镇栎邑,另立山头。

祭仲迎来姬忽。姬忽即位,是为郑昭公。鲁桓公见郑国政局动荡,于公元前696年联合宋、卫、陈三国进攻郑国,准备扶立郑厉公,结果招来郑昭公的迎头痛击。第二年,鲁国再联合宋、卫、陈、蔡组成五国联军,二次攻郑,结果还是被郑昭公打败了。

郑国因军事上的胜利渐渐恢复元气,但就在这时,内乱再次笼罩郑国。高渠弥杀死了郑昭公。

事情须从郑昭公做太子时说起。当年郑庄公本想提拔高渠弥,当时还是太子的昭公认为高渠弥人品不好,曾经阻拦,可是庄公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昭公即位后,依旧看不上高渠弥,一有机会就打压他。高渠弥担心自己迟早有一天会被处死,便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杀了昭公。

接替昭公做国君的是他的弟弟姬亹。高渠弥犯下弑君之罪,立刻遭到其他诸侯的讨伐。齐襄公兴师前来问罪。高渠弥不懂军事,吓得赶忙带着姬亹到齐襄公营中谢罪。齐襄公见二人主动送上门来,心情大悦,很麻利地将两人处死。

祭仲赶紧又迎立昭公的弟弟子仪为君。此时的郑国有两个政权:一个是居于国都的子仪,另一个是居于栎城的厉公。在各路诸侯看来,厉公才是正统。也正是这个原因,齐桓公后来才帮助郑厉公复辟。

子仪在位十二年,庸庸碌碌,政治上毫无建树。郑国已经丝毫找不到庄公在位时的影子。

郑国内乱时,旁边的卫国也跟着乱了起来,起因是卫宣公这家伙太能乱搞。还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就悄悄地“蒸”了庄公的一个妾,后来称此妾为夷姜。

古人称儿子与庶母乱伦为“蒸”。夷姜被“蒸”之后,生了一个男婴叫伋。宣公即位后立夷姜为夫人,立伋为太子,让右公子聀做了他的师傅。

太子伋长大后,右公子聀又为太子伋从齐国聘来一位美貌如花的夫人,人称宣姜。

宣姜委实漂亮,宣公看后怦然心动,竟不顾国体人伦据为己有。宣姜生下子寿和子朔,左公子泄做了他们的师傅。

诸侯国君在出嫁女儿的时候还要陪嫁另外两名女子,称左、右媵,她们同样具有陪丈夫睡觉的权利和义务,但只是地位随之低下,所生的儿子地位也相对低下,称左、右公子。

在争夺男人的斗争中,夷姜一败涂地,不久便死去。宣姜和子朔娘俩联手攻击太子伋。宣公抢了大儿媳,本就心不踏实,再经宣姜和子朔的谗言蛊惑,索性把心一横,打定了废太子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