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人不是过客
2057100000004

第4章 早期的奋斗 (4)

其实在周夷王之前,周朝就已经显现出一丝衰败的征兆。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即位,懿王死后,即位的却是共王的弟弟,也就是懿王的叔叔,封非子为附庸的周孝王。

孝王死后,即位的是懿王的太子夷王。王位继承的混乱,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宫廷斗争和外部势力的乘虚而入。夷王的即位就是诸侯干涉的结果,这给周朝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

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有许多不同等级的诸侯国。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范围的周朝,是周天子领导下的所有诸侯国及附庸的联合政权;二是小范围的周国,是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区域,也就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阳附近的土地,在诸侯国中面积最大,实力也最强。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政治权利也不相同。周天子对诸侯内部君主废立有名义上的干涉权,而诸侯对周天子的废立却没有发言权。

诸侯国将周夷王扶上位的做法其实是僭越,理应承受处罚,但夷王却无法实施,因为他本人就是僭越的获益者。谁会为难自己呢?于是只好默认。其结果就是,当夷王再见到那些扶立自己的诸侯时,再也无法像历任周王一样耀武扬威、颐指气使。

在共、懿、孝、夷混乱之治的时期,为了争夺权位,每个在位的周天子都会分发大量赏赐,册封大量官员,结果导致国库空虚,行政效率低下,王朝威信扫地。

随着国力的逐渐下滑,西北的戎狄也更加不安分起来。他们本不是一个整体,但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将周朝的边防冲击得七零八落。周夷王组织过一些反击,耗时费力,但收效甚微。

这么打下去总归不是办法,周夷王想到了以戎治戎。具体做法就是在京畿附近培植对周朝有好感的戎狄部落,以达到拱卫京畿之目的。

正是由于周朝长期推行这一边防政策,被视作戎狄的秦人才得以实现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诸侯的三级跳。以戎治戎政策一开始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比如,克氏部族在周朝扶持下,成长为当地的强族,为保障周朝西部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的秦人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再后来,有些强族坐大之后开始不听使唤,反而威胁起周朝来了。

周厉王接手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国家财政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厉王即位后也想做点对得起列祖列宗、有利于社稷和人民的事情,只是由于过于急躁,处事有失分寸,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打入了昏君的行列,以至于后人只记得他的愚蠢和残暴,而忘记了他当初的良苦用心。

提到周厉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道路以目”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个成语。面对“仓中无米,手中无钱”的困境,厉王心里很慌。精明的荣夷公给出了解决方案——专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专利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将好处独占,不让别人分享。

荣夷公提出的专利,是要将全国的山川、森林、牧场、矿产等除土地之外的资源收到周天子的直接控制之下。从理论上讲,厉王非常有资格这么做,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事实并非如此。

长期以来,这些资源被周王、大臣和平民心照不宣地共享着,已成心理定势。周厉王若想吃独食,必然会遭到其他势力的一致反对。

保守派大臣芮良夫提出反对意见,他提醒厉王尊重传统,并深入阐述了原有分配方案是如何保障了上下级关系的和谐。

周厉王不为所动。结果真如芮良夫所料,招来举国上下的反对。王公大臣与黎民百姓纷纷通过合法途径向厉王表达不满。厉王勃然大怒,明令禁止议论朝政,并派专人下去监督,只要发现有人违反,一律格杀勿论。许多人因此丢掉性命。国内的空气空前紧张,老百姓在大街上见了面只能靠使眼色来传达意思。厉王终于耳根清净了,却从没想到过后果。

三年后,民众的忍耐到了极限,一场声势浩大的倒王运动终于爆发。愤怒的平民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厉王慌忙出逃,在边境的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藏了起来。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周国一时群龙无首,太子静害怕受牵连,也跑出了国都。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推举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一起主持局面,史称“共和执政”或“周召共和”。这一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在国人暴动的最后关头,太子静有过即位的机会却拒绝了。在他看来,父亲周厉王虽然不得人心,但毕竟还在人世,自己做国君并不合适。

周、召二公理解太子静的心思,没有强求,因此摄政达十三年之久。后来周厉王死去,他们才将太子静接回国都立为国君,是为周宣王。

有周厉王这个反面教材摆在那里,周宣王无论如何也不敢胡来。何况他本来就很聪明能干,也很上进,再加上周、召二公的辅佐,周朝的实力又有反弹的迹象。只不过西北的戎狄比以前更猖獗了,这让周宣王非常头疼。

厉王当政和国人暴动时期,周国忙于调整内部秩序,西戎屡次拜访边境,周国都无力抵抗,损失十分惨重。夹在周国和西戎之间的秦人本来有大树可靠,但那时周国无暇西顾,秦人只能独自承受戎人的冲击。结果,太子成领导的那一支“秦人主脉”最大的居住地犬丘被西戎攻占。

周宣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夷王的以戎治戎政策。秦人背负国仇家恨,当然是最好的利用对象。宣王很大方地将秦仲的官职提了一级,由附庸升为大夫。入编后,秦仲斗志高扬,对周天子表现出了无限的忠诚与热爱。

为了报答周宣王的提携之恩,秦仲率领族人向西戎发起猛攻。可秦仲去得快,死得也快。西戎并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秦仲的死还只是个开始。

7. 再战西戎

秦人怀着满腔热情展开了对西戎的战争,不想招来迎头一棒,他们的伟大领导秦仲死在了前进的道路上。

秦人像被激怒的野狼,憋红了眼睛要找西戎报仇。可秦人本就不多,其中绝大多数又已经随秦仲死在战场。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周宣王来了。他对秦人的斗志进行一番审察后,甚感满意,当场拨给七千兵士,并勉励秦人团结在秦仲大儿子秦庄公的周围,不要害怕失败,继续向前,完成秦仲的遗愿。

秦庄公擦干眼泪,与众兄弟率领七千周军与西戎展开了新一轮的厮杀。同时周宣王派大臣尹吉甫率领另一支周军向西戎发起进攻。西戎首尾难顾,在两个战场上都遭到了失败。

经过浴血奋战,秦庄公终于从西戎手中夺回了犬丘,并将犬丘和秦地之间的土地连成了一片。为了表彰秦庄公的贡献,周宣王封其为“西垂大夫”。与父亲相比,秦庄公的名号前多了“西垂”两字,这意味着秦庄公是有封地的大夫,所谓西垂就是从犬丘到秦地的长条地带。

周宣王对自己以小博大的投资感到满意。借出去的是区区七千兵士,收获的是西部边陲的一座钢铁长城。他仅仅付出一点点,就成功地在西部边界建立起一条忠诚于自己的缓冲地带。

有了西垂大夫,周宣王少操不少心,这样他就能集中精力完成对南方的经略。

名正言顺之后,秦人对西戎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西戎仍然很强大,秦人对他们的仇恨也没有因先前的胜利而消解。秦庄公的法定接班人嬴世父就是一个铁杆复仇主义者,他念念不忘爷爷秦仲当年被西戎杀死一事,并立下重誓:不杀戎王,绝不回家!

世父以复仇为己任,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自己则带领一队人马常年在外与戎人作战。

秦庄公当政四十四年后死去,襄公子承父位。戎狄的势力依然很强大,不过襄公更有政治头脑,他从一根筋学会了两头堵。见戎狄部落之间虽有关联,却山头林立,襄公便把妹妹缪嬴嫁给其中一个戎狄部落首领为妻。这一桩政治婚姻不久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由于秦人是主角,所以我们先讲述了秦人的复仇情绪,其实秦人的对手西戎同样有复仇情绪。他们在秦人那里吃了败仗之后,同样是要报仇的。

秦襄公当政的第二个年头,西戎卷土再来,对犬丘展开围攻。世父一马当先,与戎人厮杀。令复仇战士世父懊恼的是,他既没有成功,也没有成仁,却成了俘虏。

秦襄公急忙调动一切资源大力营救,缪嬴的婚姻此时派上了用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世父终于重新回到了秦人的大家庭中。世父的事迹告诉大家,消灭宿敌靠一时之勇是不行的,要取得彻底的胜利,还须从长计议。

雄心勃勃的世父到头来竟是一个既可敬又可怜的角色:他对秦人的贡献与其说是复仇热情,不如说是将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襄公。正是由于世父的主动让位,秦人才避免了孤注一掷的风险,从而在襄公的领导下稳健地发展。

正是在襄公这一代,秦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性格特征开始凸现。对待曾经给予秦人大力帮助的周朝,秦人只有忠诚;对待成分复杂的戎狄部落,秦人拉拢他们的中间派,打击强硬派。

在襄公领导下,秦人表现得既强悍,又精明;既忠诚,又狡猾。无论秦人如何在西陲求生存、谋发展,都显得底气十足,因为有强大的周朝在给他们撑腰。

可是当周朝陷入困境时,秦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