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摩擦不断
士会离开秦国之后,秦国像一支没有了教练的球队,虽然凭借勇气一直在找晋国的麻烦,但交起手来却全无章法,稀里糊涂地取胜,又稀里糊涂地失败。当然失败的次数要比取胜的时候多得多。
由于晋国的强势崛起,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同时受到了威胁。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这两个曾经有过冲突的大国慢慢发现自己是那么地需要对方,于是开始暗通款曲。
公元前611年,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人趁楚国闹饥荒之际,联合西南群蛮发动叛乱,并兴兵攻楚。他们组织的叛变声势浩大,时机也选择得恰到好处。
楚国一度被悲观气氛笼罩,迁都的议论也此起彼伏,但此时楚庄王已从“三年不鸣,三年不飞”的状态中觉醒,正在为一飞冲天蓄势。庸人的叛乱给了楚庄王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楚庄王一反传统,撇开令尹,亲自率军赶往前线。楚军士气大振,群臣也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在庸人妄自尊大、疏忽防守的时候,楚军发动了致命的攻击,庸人猝不及防,在很短时间内就亡国了。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派出援军,帮助楚国取胜。
这是秦国对楚国的一次主动示好,楚国领受到了。其实秦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向楚国示好了,早在公元前627年,秦穆公遭遇崤之战的打击后,就意识到与楚国争夺边界小国是个十足的错误,便将攻打鄀国时俘获的楚将斗克放回。
斗克回国后,积极促成两国的和好。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合作的种子已埋下。
秦国积极地向楚国示好,楚国也积极地回应,不久的将来这两国会建立起牢固的同盟关系。比之于掺水的秦晋之好,秦楚之好才称得上是诸侯之间合作的典范。
赵盾注意到秦楚关系的缓慢升温,神经又紧张起来。近两年,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晋灵公已经成长为一个花季少年,像许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表现出叛逆的倾向。
叛逆本算不了什么,谁都有过和长辈对抗的时期,但晋灵公的叛逆中却带着邪恶。
说白了就是这个孩子很坏,而且坏得不可救药。晋灵公年纪不大,却懂得广征税赋来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还喜欢从事一些有失体统的恶作剧,比如说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
让人难以容忍的是他的残忍,他对身边的随从极其残暴,稍不合意就会置人于死地,比掐死只蚂蚁还轻松。赵盾没少规劝,但晋灵公只是嘴上应承,实际上毫不悔改。
晋灵公嗜财如命,不仅在国内巧取豪夺,还时不时地向国外诸侯伸手。齐国和宋国曾经对晋国有过二心,根据霸主法则应当受到惩罚。
赵盾率军讨伐之际,两国为避免兵灾,私下向晋灵公送上厚礼。晋灵公收到东西后,竟然命令晋军退回国内。
摊上这么一位主子,赵盾很郁闷,楚庄公却很开心。晋灵公的胡闹严重地影响了晋国在诸侯间的威信,郑国主动倒向楚国,公元前608年,楚庄公以陈国背叛楚国为借口,兴兵伐陈,随后又猛攻宋国。
赵盾有心与楚国一较长短,但秦国又如芒在背。打算全力攻打楚国,又必先解决秦国问题。
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太子稻即位,是为秦共公。秦共公继承了对晋国的仇恨。
两国修好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求和,一般出现在实力对等的两个国家之间,内驱力是为了共赢;还有一种叫逼和,一般出现在实力不对等的两个国家之间,内驱力是弱国害怕。
虽然秦晋同是大国,但实力相差悬殊。赵盾认为晋国完全可以采用以战逼和的方式迫使秦国走到谈判桌前。
公元前608年冬天,赵盾派赵穿率大军攻打秦国的附庸国崇国。晋国对崇国没有兴趣,也无意于大举进攻秦国,攻打崇国是为了向秦国炫耀武力。
士会事件后,秦人在晋人眼里已经成了愚笨的代名词,赵盾认为秦国一定会感到害怕,早早地派人来求和。
但是,这一次赵盾却估计错误。自从士会事件之后,秦人的智商明显见长。秦共公君臣深知晋国要应对中原的威胁,根本无心攻秦,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因此任由晋国在崇国折腾,秦国丝毫不作理会。晋军没法,只好无功而返。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二年,秦国向晋国发动了报复性攻击,一支秦军攻入晋国,包围了焦地,赵盾立刻率兵前往救火,但刚到焦地秦军就撤了。秦国对焦地没有兴趣,只是想让晋国也紧张一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已。
之后,秦晋两国间有近十年时间没有再交手。这期间,秦国很平静,公元前605年秦共公去世了,太子荣即位,是为秦桓公。而晋国就热闹多了,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郤缺继任为晋国正卿,执掌了晋国政权四年,于公元前597年去世。
郤缺去世后,晋国六卿的凝聚力大打折扣,楚庄王瞅准时机率大军攻打不久前才倒向晋国的郑国,荀林父临危受命,率晋军火速救郑。
晋楚两军再次相遇,一场恶战开打。晋军因内部不和,被楚军杀得大败,史称“邲之战”。
此后,晋国进入恢复期,而楚庄王却在中原大显神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公元前594年,晋国不敢与楚国争锋中原,转而进攻北方的狄人。秦桓公趁晋国与狄人作战的时候,率兵攻晋。晋国平定狄人后,回师来斗秦军,两军在辅氏(今陕西大茘县东)相遇。
辅氏之战颇具戏剧性。晋国盛产各种鬼精灵的文官,而秦国则盛产各种勇猛过人的武将。这次战役中,秦军中多了一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力士杜回。杜回在身高、体重和力量方面简直非人类,他不乘车,手中持的是加长加重的兵器。
两军交锋之时,杜回大展神威,所到之处,晋军被杀得四散奔逃,即便是配备了弓箭和长戟的车兵也不是杜回的对手。
秦军跟在杜回后面不断地扩大战果,眼看就要将晋军击溃,不料杜回在一片草地中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倒,爬起来又绊倒,绊倒又爬起来,几个来回后,杜回的斗志和体力折损大半。
晋将魏颗抓住这个短暂的机会,率军发动反扑,一举将杜回活捉。没有了杜回,秦军不是晋军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逃回本国。
战场上戏剧性的变化被人们演绎出一个神奇的故事。
魏颗是魏犨的孙子,也是魏犨之后魏氏的接班人。魏犨自觉将不久于人世,有一天趁着头脑清醒,交代魏颗安排好自己深爱的小妾:“我死之后,你要将此妾改嫁。”可是在咽气的时候,却突然变卦,又坚持让小妾陪葬。
魏犨死后,魏颗置他的遗言于不顾,自作主张将小妾重新嫁掉。后来有人责问魏颗:“为什么不听老人的遗言?”魏颗道:“老人家头脑清醒的时候说的话才有价值,病终前的话多是胡言乱语,不能听从。”
在辅氏草地上绊倒杜回的东西不过是当地的野草,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大片野草被人为地结成了一个个草环。
当杜回的脚踩进草环时,就会被绊倒。将草打结的人是一个老汉——魏犨生前深爱的小妾的父亲。老汉的这番良苦用心和巧妙设计只为报恩。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结草报恩”。
5. 再受教训
邲之战拉开了中原诸侯叛离晋国的序幕,到公元前594年楚国与宋国结盟为止,晋国的霸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
放眼天下,追随晋国的诸侯国只有城濮之战后加盟的曹、卫两国。如果将化外势力也算在内,还有陆浑之戎和伊洛之戎。
世事无常,人心难料,煊赫一时的霸主也有众叛亲离的一天。
但像晋国这种实力雄厚的国家,如果有问题,一定是自身的问题,而且通常不是实力不足,而是实力无法发挥出来——简单说,就是六卿之间出现了不和谐。
纵览整个春秋时期,只要六卿和谐,晋国就是不可战胜的;六卿内讧,晋国霸业就有倾覆之虞。
晋国虽然失去了盟友,但并有失去争霸中原的雄心。
公元前591年,身残志不残的郤克出任正卿。同年,楚庄王去世,楚共王即位。郤克上任后积极策划攻齐。
公元前589年,晋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齐之战,在鞌地的会战中,齐国被打得一败涂地,只得与晋国结盟。
鞌之战是相当提升士气的一战。经此一战,晋国走出了邲之战失利的阴霾,盟友也多了起来,再次与楚国争夺中原。此时的楚国也非常强大,晋楚两国围绕郑国打了七八年的拉锯战,仍是不分胜负。晋国很疲惫,开始求变。
在这期间,天上掉馅饼,砸在了晋国人身上。申公巫臣因追求绝世美女夏姬逃到了晋国,楚国令尹子重、司马子反与申公巫臣有仇,以此为借口将申公巫臣全族灭尽。
此后申公巫臣一门心思地帮着晋国对付楚国。这个时候,东南方与楚国毗邻的吴国露出了发展的苗头,于是申公巫臣就建议晋景公协助吴国发展,联合吴国共同对付楚国。晋景公闻言大悦,予以采纳。
这是一个将改变天下局势的举动,从此晋楚两大阵营的争霸又将多出新的变数。
申公巫臣带着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作战知识来到吴国,当然也带去了他那个好不容易才追到手的美女夏姬。
在吴国,申公巫臣尽职尽责地扮演起导师的角色,吴人在晋国先进文化的滋润下迅猛成长。
这对楚国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吴国不断地向楚国及其盟国发起进攻,楚军往来救火,这样的事情有时一年发生七次之多,但楚军每次都无法与吴军进行决战。
楚国被吴国折腾累了,晋国消耗也很大,弭兵也就成了客观的需要。晋国率先抛出橄榄枝,放回楚国的战俘。楚国也作出了积极响应,派人北上就弭兵事宜与晋国进行初步协商。
中间人也是现成的,宋国和郑国夹在晋楚中间,感受是水深火热的。宋国执政华元与晋国执政栾书、楚国令尹子重有很好的私人关系,是最合适不过的中间人。
在华元的奔走斡旋下,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宋都西门外盟誓,史称“华元弭兵”。从后面的历史看,“华元弭兵”的保质期是三年。
晋国之所以与楚国弭兵,不是不想打了,而是打得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抱着同样的目的,在与楚国和谈的同时,晋国将橄榄枝抛向了秦国。
公元前580年,晋国主动提出要与秦国和谈。无论是真是假,晋国的态度是积极的,秦桓公对晋国成见虽然很深,但还是接受了。晋国将和谈地点定在了晋国的令狐。
和谈前的某一天,秦桓公经过王城(今陕西冯翊东)时,突然变卦,不想走了。王城是当年秦穆公囚禁晋惠公的地方,也许是这个地方让秦桓公想起了晋人的背信弃义和不择手段。
秦桓公不肯过河,晋厉公也不可能过河来会谈。既然国君级的会谈已无可能,晋国只好退而求其次,与秦国进行了大夫级的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