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人不是过客
2057100000020

第20章 穆公时代 (10)

当子西军到达晋军上军原先的阵地时,晋军中军突然横向杀出,瞬间将子西军截成两半。子西军首尾不能顾,队形大乱,之前逃跑的晋军上军也掉过头来加入围剿子西军的战斗中。

晋军中军和上军一起发力,没多久就解决掉了楚军左翼。

在远处观战的子玉见楚军左右两翼都被消灭,知道自己率领中军上去也送死,只得下令撤军。

城濮之战的结果是晋军大胜,楚军方面只有子玉的中军完整地撤出了战斗。

在回国的路上,子玉不堪楚成王的责备,自刎身亡。

城濮之战的意义非同小可,这是一场决定霸主之位的战争。纵横中原多年的楚军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晋文公凭借多年的积累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不难想象,接下来他将收获鲜花和掌声,并学着齐桓公的样子再上演一出出霸主大戏。

秦国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本想扶立一个软弱易控的晋君,却一不小心推出了霸主。

秦晋之好还要保持,但晋国现在家大业大,秦国无形中从主导者变成了追随者。这是想在中原有所作为的秦穆公不愿看到的。

真不知道这样的关系还能走多远。

17. 霸主大戏

城濮之战晋文公一炮走红,成为中原无可争议的霸主,形势更胜于当年的齐桓公。

齐桓公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没有在实质性的军事对抗中打败楚国,也没有将秦国和晋国盟会纳入到自己的圈子里。齐桓公没有做到的事情,晋文公都做到了。

有雄厚的国力支撑,晋文公以中原为舞台,以周天子为男二号,上演了一台霸主大戏。

这出戏共分四幕。

第一幕,献俘。献俘是周礼中的保留节目,主要目的是宣传周王朝对外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增强朝廷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表彰在战斗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将领。

由于献俘仪式有极强的广告效应,任何一个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杰出人士都不会放弃对献俘的追求。

周礼中对献俘仪式有严格的限制,只有对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等外部敌人取得大胜,才有资格享受献俘仪式,诸侯国打败诸侯国不在此列。

楚国作为周王朝的传统敌人、王朝权威的长期冒犯者,是用来献俘的最佳对象。

在新形势下,献俘最能体现“尊王攘夷”的精神,晋文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在战胜楚军后不久,晋文公就组织了规模盛大的献俘仪式。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五月的一天,周襄王在晋文公为他专门修建的行宫前,全程见证了一次壮观的献俘仪式。

一百辆缴获的楚国战车和一千名楚国俘虏,在威武的晋国士卒看押下垂头丧气地从观礼台前走过,晋军的欢呼声响成一片。

三天后,周襄王摆下丰盛的答谢宴,隆重宴请为周朝国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晋文公。酒宴之后,周襄王又送给晋文公一个大礼包,其中包括一辆大辂、一辆戎辂、一把彤弓、一百枚彤矢、十把玈弓、一千枚箭、一卣秬鬯和三百名虎贲勇士。东西虽然不多,但其中的意义却不同凡响。

这份由车架、弓箭、美酒和士卒构成的大礼包,意味着周襄王将统领诸侯的权限交到了晋文公手中。

随后,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当时的官方发言是这样的:“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叔父叔父听我说,你要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惩治王朝的邪恶。)”周、晋同姓,根据辈分,周襄王称晋文公为叔父。晋文公象征性地拒绝了三次后才接受册封。

献俘仪式胜利闭幕, 晋文公赚够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此后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各路诸侯发号施令了。

第二幕,会盟。会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齐桓公就经常召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九次。会盟是霸主发挥领导力的常用手段,晋文公既然已有霸主之名,自然要行霸主之实。

晋文公组织的第一次会盟是在献俘仪式后不久,地点是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莒、卫八个国家。

在晋国的大力倡导下,与会诸侯达成一项盟约,约定共同辅助王室,不得相互侵犯,否则将遭到神明的惩罚。

半年之后,晋文公在晋国的温地(今河南温县)再次举行会盟,与会诸侯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莒、邾、秦十个国家。应晋文公的邀请,周襄王也出席了,尽管这在当时是不合礼仪的。

温地会盟是践土会盟的延续,旨在讨论如何处理对践土之盟心存不服的国家。

第三幕,主持公道。主持公道是霸主的重要职责之一,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不久就发生了需要他出手摆平的事件。

话说当年,晋兵压临卫国,卫成公想依靠楚国负隅顽抗,结果被国人驱除出境。城濮之战后,卫成公害怕晋国的惩罚,躲在陈国不敢回家,只是派大夫元咺回国与弟弟叔武一起处理国务。叔武代表卫国参加了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会盟,元咺和叔武配合默契,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让卫国获得晋文公的谅解。

不料有谣言说元咺想扶立叔武为卫君,卫成公顿时紧张起来,杀死了跟在自己身边的元咺之子。元咺忠君爱国,继续坚守岗位,与叔武一起操持国事,好不容易才换来卫成公的回归。但卫成公返乡的时候,一名手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一箭将叔武射杀。

元咺连忙跑到晋国,求晋文公主持公道。晋文公认为,替卫国主持公道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形象,便在温地会盟期间郑重其事地将卫国牌打出。

卫成公与元咺当着各诸侯国代表的面展开了辩论,结果卫成公败诉。晋文公狠狠地惩罚了卫成公,将他的两个辩护人一个处死,另一个砍脚,卫成公本人也被拘押在周。

元咺胜利回国,拥立公子瑕为君。晋文公因处理得当深得人心,霸主形象一再加分。

第四幕,扩军。晋国扩军不是什么稀罕事,这个从浴血奋战中崛起的国家,军队规模一直随着国家发展在扩大,从一军到二军再到三军。现在晋文公觉得三军都不够用,要扩充为六军,但六军是周天子的编制,诸侯没这个资格。晋文公采取了变通的办法:新增加了上、中、下三行。行与军人数一样多,战斗力一样强,只是名称不同。后来晋文公将三行改编为两个军,为新上军与新下军。

四幕大戏结束,男一号晋文公以其英明、果决、强悍和狡猾的个性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前任霸主齐桓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世孔子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到此为止,晋文公已经将霸主的题材尽数发挥,晋国的军力也得到了充分挖掘。

晋国若要再发展,就需面临新的挑战。

郑国无疑是晋国继续发展的瓶颈,但秦国接下来的态度却给晋国出了一个难题。

18. 烛之武点醒秦穆公

处理完中原的事务之后,晋文公将矛头对准了郑国。

郑国地处周朝领土正中,西面是东周王畿,东面有齐国、鲁国、曹国、宋国,南面是陈国、蔡国和楚国,北面是晋国和卫国。郑国与齐、楚、晋要么接壤,要么离得不远,正好是大国争霸的枢纽。

当北方有大国兴起,想要压服南方的楚国时,必定会先收服郑国;当楚国兴起,想要北上争霸时,也会先收服郑国。此番晋国攻郑,是为将来与楚国的较量做准备。

城濮之战结束后,郑国表现得比较顺从。郑文公担心晋文公秋后算账,先主动承认错误,双方还订立了盟约。

郑国虽然已经服软,晋文公却照打不误,足见攻郑与“尊王攘夷”的霸主宗旨无关,只是赤裸裸的争霸举措。

公元前630年,晋军对郑国发起了一次试探性攻击,结果显示郑国可攻。晋文公便于秋天兴大兵来攻,借口是郑国对晋国无礼,又与楚国眉来眼去。晋文公还喊来了岳父大人秦穆公,还有向导公子兰。

公子兰是深受郑文公摧残的众多儿子中的一个,他来到晋国,请求晋文公主持公道,当然也会将郑国的情况告诉晋文公。

晋文公和秦穆公各率本家军队将郑都新郑围住,晋军驻扎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市新村镇望京楼),秦军驻扎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晋军随即发动猛攻。

防守的郑军岂是晋军的对手,抵挡了几回便招架不住,城墙的垛子被大量摧毁,城墙岌岌可危。郑国人害怕了,找到晋文公,准备签订城下之盟。

郑使战战兢兢地说出了求和愿望,晋文公轻描淡写地说道:“你们把叔詹交出来,我们就和谈!”

郑文公听到消息如获至宝,但又不好意思到叔詹那里做思想工作。好在叔詹觉悟高,不等郑文公开口就自杀了。郑国人将叔詹的尸体送到晋文公面前,以为和谈可以开启了。

不料晋文公又抬高了价码:“我想见郑伯(郑文公),与他戏耍一番后再走。”郑国人这才知道晋文公没有和谈的诚意。

可小小郑国无论如何也不是两大强国的对手,郑文公很犯愁,群臣也急得不知所措。

这时,一个名叫佚之狐的大臣说话了:“大家还记得烛之武吧?他口才很好,如果让他去和秦君谈谈,秦军必然能退。秦军退了,晋军自然也会退走。”

郑文公病急乱投医,急忙来见烛之武。此时的烛之武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由于烛之武的职业生涯并不成功,当郑文公表明要他发挥余热再为郑国作点贡献时,烛之武拒绝了,说道:“当年我年富力强的时候,你都不用我,现在我风烛残年了,还能做些什么?”郑文公又是赔礼又是道歉,烛之武才点头应允。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烛之武捋着绳子爬出城外,然后摸到秦军的驻地,顺利地见到了秦穆公。

一方面是秦晋之好,强兵压境;另一方面是困守孤城,危在旦夕。摆在烛之武面前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当烛之武开口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只有聆听的份,因为他说出了一个隐藏了半个世纪的惊天大秘密。

只见烛之武从容地说道:“秦国和晋国联手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快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的话,您大老远地跟着晋国跑一趟也算值了。”

穆公在一旁静静听着,不置可否。

烛之武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越过别国攻占土地,想必您知道其中的难处。秦晋再好,也犯不上灭亡郑国来增加晋国的土地。晋国的获益就是秦国的损失。如果放郑国一条生路,让郑国做您东进路上的主人,来回寄存物件、供应饮食,也算有个照应,想必对秦国没有坏处吧!”

穆公听罢心有所动。随晋国攻郑之前,他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跟着感觉走,现在听烛之武这样说,才知道帮助人也是一门学问。实在的秦人远没有晋人心眼多,穆公渐渐有些开窍。

见穆公若有所思,烛之武知道自己已经触动他的内心,于是加重语气,开始下猛药:“或许您没有忘记,当初您帮助晋君复位的时候,他曾经答应以焦、瑕两地作为报答,但刚过黄河坐稳君位,晋君就在焦、瑕构筑起防御工事。晋国的行事您是知道的,今天从东方的郑国获得土地,改天就会回过头向西方张嘴,受损的不是您秦国,还能是谁呢?让秦国受损,使晋国获利,您可要想好了。”

烛之武的一字一句像钉子一样扎进穆公脑中,与晋关系中不堪回首的一幕幕开始在他的脑海闪现。

最早的时候,晋献公先下手为强,吞并虞国与虢国,将秦国堵在关内;随后,晋惠公又背信弃义,过河拆桥;而晋怀公更是个白眼狼;现在的晋文公看似厚道,其实也留着心眼,说好了给秦国焦、瑕两地,而后又软磨硬泡地赖掉。

想到这些,穆公终于醒悟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既然看透了晋国的真实面目,与其合作已无必要,穆公于是和郑国人签订了友好条约,撤走大军,又留下杞子、逢孙和扬孙三名将领率一支秦军帮郑国守城,以抵御晋军。

秦军走了,连个招呼都没有跟晋文公打。

狐偃非常生气,提议全军追打秦军。晋文公没有同意,心里想的是此时与秦国闹翻对晋国不利,嘴上却说:“当年如果不是秦国的帮助,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我看还是算了吧。”

不久之后,晋军也从郑国撤走。烛之武的一番话将郑国从存亡线上拉了回来,同时也将所谓的“秦晋之好”击得粉碎。

经过烛之武的指点,秦穆公对秦晋关系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由追随晋国转向遏制晋国,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识别对手是一码事,教训对手是另外一码事,秦国的成长总是离不开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