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路克”带你环游世界(全集)
20548900000007

第7章 爱尔兰北西行:春山半是云(7)

迈特·马龙酒吧在威斯特炮特的桥街。入口非常狭小,临街的大门如同一般住家房门那般大小,门旁是一排四扇半截玻璃窗户。进门后,左边是一长溜木制吧台,吧台距离对面墙壁的宽度不超过一米。这就意味着,当吧台前站满一排客人时,随后进来的客人几乎只能侧着身子才能一步步走到看不见的内室去。内室是两个并列的套间,左间稍小右间稍大,稍大的那间理所当然设置了从头至尾一长溜吧台卖酒兼供客人趴在吧台上。这里比外间更拥挤,不要说侧着身子走路,连立足也困难,可是人人都很兴奋,好像真的在期待一场演出——说不定今晚酋长乐团会现身此地?于是,连立足之地都找不到的客人,又再往里挤,终于来到又一个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这个房间里没有吧台,但是居然有圆型咖啡桌,还有围桌摆放的椅子。椅子上当然坐满了客人。也是一片喧哗,根本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就像大幕尚未拉开的剧场,只等一个信号,让全场收声住口。

街上随处可见门面不起眼的酒吧,进入里面,游客都会陶醉。

大约将近夜晚十一点,最里面那间的最里面角落处,来了两男一女三位演奏者,周围喧哗依旧,只在他们初现身的那一刻稍稍有些收敛。演奏者低头擦弦试音,等调音完毕,不待报幕不作暖场就自顾弹奏起来。那种气氛之下,当然不可能有天籁之音,但嘈杂声里,爱尔兰特有的旋律,依然有让人欢快起舞的冲动,仿佛瞬间就置身在了朗朗晴空下的露天广场,心旷神怡。迈特·马龙酒吧的晚间演奏,很多时候都是高手业余客串,自娱娱人。也因此,许多音乐爱好者带着自己的一把吉他、一把提琴或一只鼓,千里迢迢来到威斯特炮特度假,主要目的就是在酒吧里临时加入当晚演奏的乐队,参与飙技。这种加入,是蓄谋已久的,却又是随机即兴的。主要看当晚演奏的乐队成员,是否好商量是否肯带你玩,以及你自己是否在高手面前有胆量出招。我们孵在迈特·马龙的当晚,就有从都柏林来此出差的一位司机,拿着自己的鼓,在演出间隙,赔着笑脸与乐队打起商量。总算,乐队成员们点了点头,三人乐团随即变成四人演奏。不过,平心而论,自始至终,我都没听到鼓声,那个新成员敲鼓的手势倒是蛮流畅的,表情看来也相当满足。

蜿蜒小河总会让一个地方显得秀气可爱。卡罗贝格河体现着威斯特炮特安居乐业的一面。

说起威斯特炮特,人们常常会用“气氛”这个词来形容。听上去很虚,不着边际,毕竟气氛有各种各样有好有恶,究竟所指为何呢?但是,来到威斯特炮特,在白天的街上走一走,在夜晚的酒吧里孵一阵,无论是匆忙的上班日还是闲散的休息天,无论你遇见了人还是就只是形单影只的自己,“气氛”一词都会自然而然地跳进你的脑海。它是轻飏的,却有深厚的历史;它是历史的,却又非常地明亮;这样的配合,在爱尔兰并非轻易可见。威斯特炮特给予游客的感觉过于美好过于完整,以至于人人不知从何说起,然而,那美好的感觉是深刻的,所以,只好用一个虚义的实词来笼统地应付一下。

威斯特炮特楼及花园

Westport House and Gardens

这所由设计了威斯特炮特城区的设计师惠悦设计的住房,已经成为公共场所,为游客展现威斯特炮特过去的同时兼及提供游乐。徜徉花园或泛舟湖上,都是极好的享受。请注意:门票的价格有淡季和旺季之别。每年3月至9月为旺季。

地址:威斯特炮特Quay Road,Westport,Co.Mayo

威斯特炮特楼及花园不仅是有珍贵价值的历史建筑,也成为公共游乐的地方。

电话:+353(0)98-25430/27766

网址:www.westporthouse.ie

开放时间:11:30-17:00(周一至周五,3月-10月)(2月-11月,周日开放)

两条经典步行线路

游览威斯特炮特市区有两条经典步行线路。第一条全长一公里,只需十五分钟。从惠悦酒店(Wyatt Hotel)附近的游客资讯中心出发,沿詹姆斯街(James Street)走过桥,右转到北市场街(North Mall),穿过卡叟巴路(Castlebar Road)沿北市场街走,右转进入米尔街(Mill Street)直到钟楼(Clocktower),然后右转从商店街(Shop)返回原地。

第二条全长两公里,大约需要三十分钟。是从惠悦酒店附近的游客资讯中心出发,沿詹姆斯街走到桥,穿过桥左转穿过城门,沿河岸林荫小道穿过图书馆到圣玛丽斯克莱桑特街(St.Mary's Crescent)直到到威斯特炮特酒店(Westport hotel),右转沿酒店围墙,再右转经过亚麻品商店,向前左转到达松木街(Pinewoods)。沿松木街转回新港路(Newport Road),在与詹姆斯街相接的新港路尽头左转走南市场街(South Mall)再转回米尔街,走到米尔街尽头穿过桥街(Bridge Street)走商店街就回到了游客资讯中心。

迈特·马龙酒吧

Matt Molloy's Pub

由酋长乐团成员Matt Molloy经营的这间酒吧,声名远播,被誉为最好的爱尔兰民谣酒吧。如果你只在威斯特炮特住宿一晚的话,也一定要去。酒吧位于市中心、游客必经之地,很好找。从街上推门进去后,千万别被室内随意的装饰气氛吓退,听过演出后,你就不介意了。

地址:威斯特炮特Bridge Street,Westport

电话:+353(0)98-26655

游客信息中心

Tourist Visitor Centre

这个游客信息中心,有评论认为是全梅奥郡最好的,里面有许当地历史风物的介绍。

地址:威斯特炮特James Street,Westport

电话:+353(0)98-25711

网址:www.westporttourism.com

威斯特炮特之旅的特点

威斯特炮特是个度假之城、节日之城,很多爱尔兰人忙碌一年就以到此休息几天来犒劳自己。所以,威斯特炮特的时光特别好打发。举凡高尔夫、骑马、垂钓、帆船、游艇等等设施一应俱全,而夜晚是属于酒吧的,酒吧音乐的质量非常高。也正因为这个特点,即使你不去爬圣派屈里克山、即使不去诺克山庙,也有必要将威斯特炮特作为一个需要住宿、需要多停留几天的地点。

有关网址

有关威斯特炮特的背景资料、基本资讯,可参看当地各级旅游机构官方网站:

www.irelandwest.ie

www.visitmayo.com

www.westporttourism.com

威斯特炮特酒店

Hotel Westport

这间酒店以宽敞取胜,无论客房还是走廊,都宽敞到你以为可以在里面开公共汽车。距离老城中心也不远,望得见远处的大海。酒店曾获银质奖。

地址:威斯特炮特Newport Road,Westport

电话:+353(0)098-25122

网址:www.hotelwestport.ie

里南Leenane、克里夫登Clifden

极西极美

这是一段山水相伴汇入海洋的旅程。道河、格兰库林河紧贴连绵的群山,一路蜿蜒直通入海,可与著名的挪威峡湾风光有得一拼。

人们知道里南是因为一出话剧《里南的漂亮女皇》,而据说二次世界大战时,里南还是爱尔兰的卡萨布兰卡,令人充满遐想。

至于克里夫登不仅是地图上爱尔兰最西的城市还颇有西班牙南欧味道。

里南是一个太小的乡村,仿佛睡着了一样的宁静。

看不见的战线里南 Leenane

爱尔兰的景色之美,其实早已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熟悉,因为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取景于此。说爱尔兰是好莱坞的一大外景基地,此话并不过分。美国多爱尔兰移民,当年“爱尔兰大饥荒”的时候,走投无路的爱尔兰人背井离乡、死里逃生,投奔的就是新大陆。如今,从美国回到爱尔兰作“寻根之旅”的游客,其实在爱尔兰的外国游客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旅游的时候,即使远在大西洋彼岸即使已是移民的多少代后人,能在银幕上常常看见故乡景色,也可以聊慰思乡之情。

里南(Leenane)这个地方的出名,据说是因为一出话剧《里南的漂亮女皇》(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故事发生在1989年,话剧首演是在1996年,首演的地点是爱尔兰西部重格尔威(Galway)。随后,话剧巡演至伦敦、纽约……处处引起轰动,获奖无数,包括1998年的托尼奖。但其实,如果有人循着这故事去里南一游,多半是要失望的,或者干脆就因为剧中人的抱怨而提前放弃了。确实,里南是一个太小的乡村,仿佛睡着了一样的宁静,镇上有展示当地羊毛工业的文化中心、有礼品点、有邮局,却没有银行,更没有自动取款机。但就是这个弹丸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间谍。”一位爱尔兰人指着公路边将要进入里南的指示牌对我们说。

没想到,里南就是爱尔兰的卡萨布兰卡,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虽然,回来之后,我遍寻不着哪怕蛛丝马迹有关里南的间谍故事,也不相信素昧平生的当地人会凭空对我们撒谎,更无法放弃如此充满想像力的印象:边缘地区,竟然暗藏乾坤;表面沉闷,却可能策划着某种惊心动魄。至于,由褒曼与鲍嘉演绎的那些情节那些故事,那些浪漫那些虚假,就随各人自己去创造吧。

里南地处爱尔兰西部,属于格尔威郡,与梅奥郡相邻。在那一带,有条爱尔兰西部经典的驾车游线路,即从威斯特炮特出发,沿大西洋海岸向南,经路易斯博格(Louisburge)走R335公路到里南,从里南沿N59公路可直达爱尔兰最西的城市克里夫登(Clifden),顺便走一程“天堂之路”(Sky Road),再折向凯里莫阿修道院(Kylemore Abbey)。我们此行,走的正是这条线路。一天的行程,沿途所见,无论是自然风貌还是历史人文,于我而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惊心动魄。在爱尔兰岛漫游已有一些日子,特别的爱尔兰之旅也接近尾声,但只有经过了这一天,我似乎才有点渐渐看清楚了这些天来我曾游历过的地方,包括贝尔法斯特包括伦敦德里,包括威斯特炮特,包括都柏林,甚至还包括许多年前读过的叶芝(Yates)其诗其人。

1845年至1850年,爱尔兰发生过一场大饥荒。饥荒夺取了一百多万爱尔兰人的生命,包括直接饿死的和因营养极度不良感染流行伤寒而死的。此外,还有一百多万一息尚存的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借以活命。有统计说,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爱尔兰人比生活在爱尔兰的爱尔兰人还多,起因就是这场饥荒引发的大规模逃难。爱尔兰总人口从饥荒发生前的八百五十万,短短几年锐减到五百多万。

爱尔兰的历史,苦难深重,少有欢愉,而其中最令爱尔兰人难以释怀的可能就是这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说它重塑了凯尔特性格也不是不可以。“饥荒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全体爱尔兰人的浅意识中。”曾在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见本书第一章贝尔法斯特篇)和伦敦贝克学院教授英国史和爱尔兰史的彼得·格雷(Peter Gray)在其专著《爱尔兰大饥荒》一书中,如此说。

一直有美洲土著后代需要向当代人解释,马铃薯是他们的“原创”而不是爱尔兰人的“专利”。马铃薯虽然是从美洲引进到爱尔兰种植的植物,但引进后迅速变成了爱尔兰人的主食,即使在今天,爱尔兰日常生活中还使用着各种极富特色的马铃薯食谱,比如你在当地可品尝到独一无二的马铃薯蛋糕等等。格雷考证说:“1845年的爱尔兰只依赖一种作物:马铃薯。一百五十多万农业工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养家糊口,三百万小耕种者主要靠马铃薯来维持生计,而有产者对马铃薯的消费也要比英国多得多。”现在我们知道,1845年至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直接原因是当时种植的马铃薯普遍受到一种称之为“霜霉病”的真菌感染,从根茎部开始腐烂,以至连续多年颗粒无收。天灾是事实,但同时,一种观点认为,人祸较之天灾更甚。人祸即是指那时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作为凯尔特人的传统土地,从十二世纪起,爱尔兰的部分地区就沦为盎格鲁—诺曼底人的殖民地,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征服是从十六世纪开始的。”而征服是野蛮的,格雷说,“有的地区整个被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殖民者所蹂躏。”

包括格尔威郡、梅奥郡等在内的爱尔兰西部,是当年大饥荒最为惨烈的地区,仅梅奥郡就损失了十万人口。距离威斯特炮特9.5公里的地方,于今设立了爱尔兰“国立饥荒纪念碑”(National Famine Mounment)。穿过路易斯博格,在前往里南的中途、道河(Doo Louge)河畔有一块小小的石碑,也是为了纪念四十位死于大饥荒时期的爱尔兰人。据说,当年,他们拖着因饥饿而虚弱不堪的身体一路走来,打算到离里南不远的海边德尔芬洛奇(Delphi Lodge),再乘船前往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碰运气。然而,他们还没走到德尔芬洛奇,就在这块石碑的地方永远倒下了。

无论如何,十九世纪中期的这次大饥荒激发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他们揭竿而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叶芝的激情、才华、名声和地位,以及他那对爱尔兰深情的冠名——“咆哮的凯尔特”,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也只有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或许才可以获得真正的理解。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建立。然而,问题其实远没有解决,而历史遗留的问题也常常只得留待历史来解决。这就是伤心之处。

撇开如此沉重的话题,即使对于爱尔兰这一段惨痛历史毫无兴趣的游客,也绝对值得到此一游——因为这里的风景绝美。

这是一段山水相伴汇入海洋的旅程。道河、格兰库林河(Glencullin Lough)紧贴连绵的群山,一路蜿蜒直通入海,与著名的挪威峡湾风光有得一拼。公路沿河而筑,然而,一路美景却在看山和山的倒影。其实,用“美”这个词是错误的。这里的山,这里的风景,之所以攫取过客的目光长留过客的心底,是因为壮观。或者,与其说“壮观”,不如用“震撼”来得更确切。无论是著名的十二指峰(Twelve Bens)还是希弗瑞(Sheeffry Hills)山谷,海拔都不算高(最高峰740米),但却时时与云雾相缠。深灰色的天空似乎欲言犹止,深灰色的岩壁陡峭千年万年寸草不生,加上看不见的大西洋的滔天气息,营造出深浓“巫气”,让人即使坐在车里也禁不住屏住呼吸,深怕惊动某位高人、某种神秘。

这让人不由得屏息以观的“巫气”,直到临近克里夫登(Clifden)才被浩瀚的大西洋消解——陆地上所有可以看见的不平山峰、崎岖道路、蜿蜒河流,终于都要消失于茫茫的海平面之下,除了一片汪洋再也不见其他。

如果有人循着故事去里南一游,多半是要失望的,或者干脆就因为剧中人的抱怨而提前放弃了。

爱尔兰最西之城克里夫登 Clifden

里南其实只是我们当天行程的中间停歇。早上,在酒店舒适地享用过早餐之后,我们的目的地是克里夫登(Clifden)。

已经去过了爱尔兰岛的最北角梅伦海德,所以,特别想到一到地图上爱尔兰最西的城市克里夫登。除了特别的地理位置之外,克里夫登吸引我们的原因,还在于据说这是个颇有西班牙味道的城市。

当年,海上霸主西班牙帝国的远洋贸易货轮,经常停靠在克里夫登的克卢湾(Clew Bay),不仅带来货物、带来水手,更带来西班牙风情。这是个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早在1900年,克里夫登就有长途电话局通往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地区。大西洋此岸与彼岸间的长途电话联线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就已开通,但克里夫登的这个长途电话局,据说是第一个欧洲到北美点对点的公共的无线电通讯服务。

陆地之终的克里夫登虽然跨出去就是海,与其他国家、地区没有接壤,但却洋溢着一种边境小城才有的特别气息:轻快而热闹。这个直观的印象或者说城市气质,可能因为它是如今康纳马拉(Connemara)地区的游客集散中心,熙来攘往、无所事事的观光客带来了无以言说的轻松与快乐;也可能因为它一直就有所谓的西班牙风情——一种南欧拉丁民族才具备的热情、乐观和世俗。

市中心的马路中心圆环呈放射状向四个方向延伸,来回四车道还有余的宽阔街道,使两旁本不雄伟的建筑看上去铺排得越发伸展。越过上街沿,漂亮的餐厅、酒吧、咖啡馆、各种规格的旅馆一家挨着一家,每家的外墙都漆着色彩强烈的涂料,游客拍下的每一张街景,因此都可以作为建筑涂料的广告。

“峡湾”风光,巫气深浓。

时间充裕的话,随意挑一家店坐下来,无论是啤酒还是咖啡,都会是爱尔兰之旅中可以出彩的一笔记忆。尤其是刚刚从“巫气”深重的峡湾经过,来到这个如此欢腾着世俗气息的小城,天空忽然开了,闪出太阳温暖的光芒,我甚至觉得点上一杯南欧的白葡萄酒,可能会更惬意更完美。

如今城内外总人口不过四千的克里夫登城外貌,其实是十九世纪初的产物,由本地大户John D'arcy建造。当时,他自己住在克里夫登城堡(Clifden Castel)里。克里夫登城堡已成废墟,在城市的西面,出市中心,一踏上“天堂之路”(Sky Rooad)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