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路克”带你环游世界(全集)
20548900000005

第5章 爱尔兰北西行:春山半是云(5)

这样的时候,看见可以遮风挡雨的屋子备觉温暖。高低不平的泥肠小道两旁,分列着三幢房顶覆有厚草的当地传统式样民居。小小的房子只一层,外墙洁白,门窗鲜艳,像某个涂料广告的画面。才朝小院探进头去,已迎来一双友善的眼睛。“篷门今始为君开”,素不相识的我们被女主人邀请进屋参观。这幢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茅草房,被这对来自贝尔法斯特的中年夫妇买下,当作度假屋。每当周末假日,夫妇俩驱车两三小时,来到天涯海角的这间小屋里,种花植草掸尘扫地装饰布置……劳作一天之后,把自己深深放进柔软的沙发。沙发的对面是燃烧的火炉,沙发的旁边有迷你音响,门外吹枯拉朽呼呼作响的海风,节奏均匀,听来是那么安详、温暖,与音响里播放的旋律合成一曲天籁之音。

与我们曾在爱尔兰到访过的城堡、豪宅相比,梅伦海德的这几间茅草房,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是,这种形制、材料的房子,却是最富爱尔兰传统民居色彩的,也是建筑学上因地施材的最好例子。据说,屋顶上覆盖的厚厚茅草,在最初建造时,是将绿色的芦苇搭在屋顶,一个星期后,芦苇的绿色会逐渐褪变为浅黄色。密密匝匝的网状绳子犹如一张网,将茅草稳稳地固定在屋顶上。像流苏一样垂挂在绳子两端的重物,看上去颇有装饰效果,但其实是为了能更好地固定绳网下的茅草,不让大风吹走。这种茅草屋顶,新铺一次,至少十年不会漏雨,而且,冬季的保温效果也特别好。

理由:

确切地说,梅伦海德不是一个“经玩”的地方。不过,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有到此一游的必要。而且,站在这个海角上,即使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从大西洋吹来的风还是非常猛烈,如果天气不好,海风的暴烈程度或许是别处无法体会到的。

前往:

从波特拉什Portlash去梅伦海德最近。建议在游览巨人堤或邓路斯城堡后顺道一游。

这种形制、材料的茅草屋,是最富爱尔兰传统民居色彩的,也是建筑学上因地施材的最好例子。

一对来自贝尔法斯特的中年夫妇买下这里一幢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茅草房,当作度假屋。

天之涯海之角,在孤绝的游戏里,未必能享受神仙般的逍遥,却能融通相依为命的真情。

贝立克 Belleek、恩尼斯基林 Enniskillen、德文尼许岛 Devenish

温柔乡里

在爱尔兰,所谓湖区,是指岛屿南部的香侬河一带和北部的厄恩湖流域。虽然两地纬度不同(或许植被也有不同),但风格、含义却相似。基本上,“湖区”一词的概念等同于我们心里“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那里,山川秀丽、天气温和、物产丰富、人情绵长,是一个不需要任何人生背景、审美培训而可能人见人爱的地方。

游览爱尔兰北部湖区,游客不可能不到的一个地方是恩尼斯基林。恩尼斯基林是弗玛纳郡的中心城市,也是该郡人口最多的城市。

厄恩湖畔的贝立克是镇名,也是陶瓷品牌名。贝立克镇以陶瓷兴,以陶瓷名。

瓷器之镇贝立克 Belleek

离开伦敦德里,可以用“悲喜交加”来形容。这种复杂的情绪,来自这个城市展现出来的特别沉重的历史感,以及人们挣脱历史的艰难努力。然而,人在旅途,一路游山玩水,也似乎只有来到这种具有历史感的地方,以及接触在此过着日常生活的人们时,才感觉得到特别的意义。

总之,在伦敦德里住了两天之后,我们离开,前往恩尼斯基林(Enniskillen)。恩尼斯基林是北爱尔兰湖区的中心城市,我们定了上午十点开班的船游湖,要到那里的码头上船。

出发的时间尚早,我们想先去冲浪天堂多尼格尔(Donegal)转转,见识一下北爱尔兰最高的大西洋海浪。反正湖区处处风景,车行其中,无论开向哪个方向,都是一湾流水,半圆小桥,满眼春光。所以,司机说他在让我们闻了闻海的气息而不是见了见海的影子后,决定不去多尼格尔而把方向转去我们之前未向他提及的贝立克(Belleek)。他觉得中国游客,对瓷器应该有很高的鉴赏力与鉴赏热情。

位于弗玛纳郡(Fermanagh)和多尼格尔郡(Donegal)之间、厄恩湖(Erne Lough)畔的贝立克是镇名,也是陶瓷品牌名。贝立克镇以陶瓷兴,以陶瓷名。

创建于1857年的贝立克陶瓷公司,出品的陶瓷器皿有装饰品也有餐具、茶具,与英国湖区及其老牌的一些“皇家御用”瓷器,格调、追求非常相似,同时又有着明显的爱尔兰特色,扭股绳似的花纹是贝立克陶瓷器皿上最经典的招牌装饰。贝立克的产品,无论质地还是造型、图案显得尤其活泼、天真、朴实,仿佛一曲爱尔兰民谣令人心动,因此至今是许多游客离开爱尔兰时必带的旅游纪念品。

我们当天并无购买纪念品的打算,何况还有长长的旅途在前面,增加任何行李尤其是易碎物品都非明智之举。但是,事后,我们却由衷地感谢司机的领路。匆匆半个多小时,在贝立克的逗留,别有情趣。

进入贝立克镇,与进入湖区的其他小镇应该相似:穿过架在厄恩湖上的小桥,迎面一幢古典风格的建筑,即是贝立克公司。里面有小小的博物馆、展示厅,还有游客中心和餐厅。古典风格的房子正面与小桥之间隔着一条马路,以小桥为界,右面的马路沿河而走,通往广阔的田野,左面则拐到了房子的后面。我们毫不犹豫地向看不见的后面走去。

后面是小镇的商业街,不足一百米的长度,两侧排列着各种当地人生活所需的商店:邮局、酒吧、杂货店。商店大多两开间的门面,推门进去,景深多在五六米之间。上午九点的街道,似乎还在晨曦中尚未完全苏醒,不见行人,商店的门大多似开未开,店内既无客人也看不见店员,冷清得让旅人陡生身在天涯的寂寞之感,急忙忙想找个温暖的地方坐下来,却不知道究竟要安顿些什么。

伸手推开一扇木门。木门不仅小,而且吱吱作响;木门内的地板,踏上去更响。

昏暗的店堂内,只二十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分成了两个区域,就像一户平常人家的起居室与就餐室。就餐室的那部分区域里,有木制壁炉。壁炉架上,放着仿真工艺品、旧照片;而起居室的区域,则有窗户临街。临街的窗下,有张桌子。桌子前,坐着一位明显是北欧游客的男子,默默地喝着面前的一杯牛奶咖啡,默默地读着手中的一张报纸,一派长日消磨无动于衷的架势。

通常出现这样类型角色的时候,舞台场景总有些与“龙门客栈”相似。而你只要稍微留心地看一下,就能发现这小酒馆确实是个为浪迹天涯的游子提供食宿的地方。店堂尽头有另一扇比入口更小的门,小门后面,是个小天井,穿过天井,就是客房的区域。

水也温柔,人也温柔。像贝立克这种能把制作生活用品作为求生与享受、艺术与财富同时经营到举世闻名的地方,必有一种特别虏获人心的能力。也不知道为什么,四处漂流的人,比如眼前的这个北欧游客,最终,大多是会在这种地方停下从不停歇的脚步,喝喝咖啡品品茶,晒晒太阳瞄瞄风景,过去一天又过去一天。

我们也是坐了好久,喝了一大杯卡布其诺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非常意外。

爱尔兰湖区如同中国的江南,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生活滋润。

恩尼斯基林是弗玛纳郡的中心城市,也是该郡人口最多的城市。

湖区中心恩尼斯基林 Enniskillen

在爱尔兰,所谓湖区,是指岛屿南部的香侬河(Shannon)一带和北部的厄恩湖(Erne Lough)流域。虽然两地纬度不同(或许植被也有不同),但风格、含义却相似。基本上,“湖区”一词的概念等同于我们心里“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那里,山川秀丽、天气温和、物产丰富、人情绵长,是一个不需要任何人生背景、审美培训而可能人见人爱的地方。

游览弗玛纳郡(Fermanagh)爱尔兰北部湖区,游客不可能不到的一个地方是恩尼斯基林。恩尼斯基林是弗玛纳郡的中心城市,也是该郡人口最多的城市,共有人口十一万多。恩尼斯基林是湖区的中转站,从这里可以乘车或乘船方便地去往湖区的各个城镇、乡村、景点,同时,城市本身的规模及商业、娱乐设施,也给游客带来旅游的另一层享受。

恩尼斯基林的市中心,被一条几乎笔直的商业主街(High Street)贯通。塔楼是城中心的最高建筑,建于1901年,其钟楼有六层楼高,站在上面,整个恩尼斯基林尽收眼底。主街上一共有两个教堂,一个是1842年由爱尔兰天主教徒建造的St.MacCartan's Church;另一个是1875年建造的St.Micheal's RC Church。这个教堂内有一幅彩绘玻璃,描绘的正是不远处厄恩湖上德文尼许(Devenish)小岛德文尼许修道院(Devenish Monastery)的建造者圣莫莱斯(St.Moliase)。我们在此逗留的那天,不知是乍晴乍雨的天气关系、路上行人姿态的关系,还是整体的气氛关系,恩尼斯基林给我的感觉仿佛来到了北欧的某个城市,此外,还有一点点苏格兰爱丁堡的感觉。总之,气氛高贵而安逸,道路整洁而活泼。看得出来,绵长的主街两旁比肩接踵的各式店铺,与其说是开着招徕游客的,不如说更是服务于当地居民的。这是恩尼斯基林与其他地方最不相同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见出其城市气质的地方。

从厄恩湖上看恩尼斯基林城堡。

虽然没有诞生过什么太有名的人物,但恩尼斯基林也可谓作家的摇篮。王尔德和贝克特都曾在这里的同一所中学求学。事实上,培养过许多名人的这所中学,还不算是名头最响的学校,恩尼斯基林至今拥有好几所一致公认的高质量名校。

沿主街一直向前,穿过公共绿地,有六百年历史的恩尼斯基林城堡(Enniskillen Castle)巍然矗立,有着漂亮的圆柱状小尖顶以及采用苏格兰风格的水门。城堡最早是在十五世纪由Hugh和Hopitable Maguire修建的,整组建筑中最晚建造的是十九世纪早期修建的兵营部分。城堡兴建之初,是作为盖尔人的防御工事,到了十七世纪则成为英国的要塞堡垒,随后又成为英军兵营。如今,为游客开辟的入口,位于十九世纪增建的兵营马厩一侧,但你最先进入的建筑内部其实是1993年才建造的接待室,因为城堡内设有弗玛纳郡博物馆(Fermanagh Museum)和恩尼斯基林博物馆(Enniskillen Castle Museum),这里便安排了游客接待中心、纪念品商店等等功能。新建筑背后,隔开一些距离的另一座三层建筑是城堡里最古老的部分,建于十五世纪。站在此处,可以看到城堡里最养眼的部分:一长溜两层建筑有着明显的弧度,与建筑一端圆柱状水门形成有趣呼应,也为这个驻扎士兵、存放武器弹药的建筑,消减一些杀伐之气。

恩尼斯基林城堡内的一排建筑有着漂亮的弧线。

出城堡,重回闹市,大雨倾盆而下。本来,这个时候是乘游船前往德文尼许小岛修道院兼作环湖之游的时间。从贝立克过来,进入恩尼斯基林时,我们第一时间就来到湖边的游船码头。据说上午十点会有一班游船开出,可直到九点五十才见到工作人员姗姗来迟,而且,湖边始终只有我们几个人。“是这样,今天上午的客人只有你们,我们的船却有四十五个位子。”穿着游船公司制服的人慢条斯理地说,“能不能延迟到中午十二点半,跟大家一起出发呢?”反正总要去恩尼斯基林市中心逛逛,恩尼斯基林城堡也需要看看,十二点半就十二点半吧!

没料到的是,逛完商业街、到过城堡,时间还剩一大把。真是幸亏了这场豪雨,让我们有理由提早进了法兰科斯餐厅(Franco's)。

法兰科斯餐厅在沿湖的伊利莎白女皇路(Queen Elizabeth Road)上,从主街旁边原先的鱼市场一带转过去就是。法兰科斯是爱尔兰之旅中,我们享用过的最不像是爱尔兰人开的一家餐厅(当然,它是爱尔兰人开的)。我的意思是,当我一脚踏进去,感觉与曾经去过的其他国家的旅游城市中、受到游客欢迎的餐厅非常相似——一种刻意营造的舒适、自然及小情调挥之不去,让不停奔波的游客一坐下来就能放松戒备,喝杯饮料吃顿简餐,整理一下背包兼带打个盹,充足电之后重新再上路。通常,这样的餐厅,环境布置最好,饮料次之,简餐的水准就只有凭天地良心了。但恩尼斯基林的这家,端上来的午餐,味道不错,尝得出来这里的厨师是个喜欢饮食的人。“当然当然,”老板马上跑出来说,“我们可是本地响当当的餐厅,并非只对付游客。”一边说一边邀请我们参观他的餐厅。

餐厅很大,有三个风格完全不同的独立空间。我们一脚踏进来的地方,临街,在餐厅的最外面,看马路上的西洋景最好,所以,也是游客最多的。里面一进,是个正餐厅,黑皮圈椅白漆桌子,风格相当摩登;再里面,风格又为之一变,磨砂玻璃、霓虹灯,配上钢与玻璃的吧台,落地玻璃门外还连着一个小小的露天庭院,在这里就坐、喝茶喝酒都合宜。“这些家具,都是从你们中国进口的呢!”老板非常高兴有中国客人光顾他的餐厅,这也是他们餐厅食物美味的证明之一。

有趣的是,餐厅仿佛一个隐喻,它所拥有的三个不同风格空间,层层叠加,环环相扣,互为补充,与爱尔兰之旅给予游客的回味非常相似:有国际化、现代化的一面,也有独特传统与文化的一面,丰富,深厚,需要你也引诱你不断深入,而越深入,越有无限惊喜。

厄恩湖游船项目,主要目的地即前往德文尼许岛,沿途饱览湖区秀丽风光。游船码头位于恩尼斯基林市中心一侧。

恩尼斯基林的市中心,被一条几乎笔直的商业主街贯通。塔楼是城中心的最高建筑,建于1901年。

恩尼斯基林市区的法兰科斯餐厅,有特别讨游客喜欢的气质,餐饮水准在当地也堪称一流。

德文尼许占地70英亩,被称为厄恩湖上几个最大的“神迹”之一。但是,很少有机会派到光线如此好的的图片。

宗教之岛德文尼许 Devenish

厄恩湖的游船项目,除了观赏沿途湖岸景色,主要目的地是去德文尼许岛。德文尼许在下厄恩湖(Lower Lough Erne)区域。下厄恩湖比上厄恩湖(Upper Lough Erne)更为开阔,有许多古人的定居点及古代遗迹,也曾是连接多尼格尔海岸与安特立姆之间的重要通道。

天气时阴时晴。中午,从位于恩尼斯基林市中心附近的游船码头上船时,5月的阳光给湖泊两岸野生的大树、草丛涂上耀眼的光泽,游人纷纷戴上墨镜。可几乎刚将装墨镜的盒子放回包里,天上已经飘来大朵乌云。乌云的面积越来越大,等游船停靠在德文尼许岸边时,已下起了密集的小雨。风很大,从方寸之岛的四面八方毫无遮挡地吹来,气温也似乎骤然降低,而岛上除了我们这一船刚到的游客,空无一人,没有居民,看不见动物,只有凄凄荒草、断垣残壁在冷雨中飘摇,看着更让人冻得瑟瑟发抖。

德文尼许占地70英亩,被称为厄恩湖上几个最大的“神迹”之一。岛上有爱尔兰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建于公元六世纪,无论规模还是样式,在爱尔兰的考古、历史方面都具有重要且独特地位。修道院建筑的主阳台,目前收藏在都柏林国家博物馆内。

从公元560年左右拉斯兰(Lasren)或者莫莱斯(Molaise)最初建造以来,在他们当年给住持和其他牧师的书信等古文献中都多次提及这个修道院。修道院坐落在一片曾经树木茂盛的土地上,当年是招呼周围修道院抵达上厄恩湖和下厄恩湖访者的主要落脚点,为早期基督教在爱尔兰传播建立了方便的主要通道。

公元800年,被称为“群集的德文尼许”(multitudinous Devenish)已经非常繁忙,因此遭致维京水炮轰击和本地敌人的骚扰。1157年,小岛发生重大变故,教堂被焚毁、当地一位王子被他的亲戚所杀。

之后,小岛上建起了目前仍存的圆型高塔和基督教堂。据说,我们此刻眼前的基督教堂,教堂是由当时主教辖区以及教区建造,但教堂的样子却是征得了主教的同意。基本是在同一时期,小岛上还建起了留存至今的奥古斯汀安教派的圣玛丽小修道院(St.Marry's Priory)。

十五世纪,英王统治下曾发生了著名的“捣毁修道院”运动,德文尼许岛上的修道院也未能幸免。之后,新的定居点和教区的建立,重振了德文尼许岛作为宗教信徒的据点和阿尔斯特(Ulster)至康那切(Connacht)之间汇合点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