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400000029

第29章 史记(10)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赢粮:剩余的军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病疽:患毒疮病。】,起为吮之【吮:聚拢嘴唇吸,嘬。】。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非然也:不是这么说啊。意思说,不是为其子受宠而哭。】。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旋踵:快得看不见脚跟转动。旋,旋转。踵,脚跟。】,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廉平:廉洁不贪,待人公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的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师说】

本文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选文记叙了吴起“杀妻求将”与“母死不归”两件事,从中可推知吴起是一个非常冷血的人;而与士卒同劳共苦,亲为士卒吮疽,又显示他在军事上无疑是最杰出的。

吴起非常不善于与君主、大臣处理关系,他总是遭受君主的疑忌与大臣的排挤。这并非因为他缺乏政治才干和灵活性,而是因为他有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取向。

可叹吴起向魏武侯讲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给人民施以恩德的道理,然而一到楚国执政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知识卡片】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故事链接】

孙膑减灶诱敌人

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后,一晃十三年过去了。魏国这次伙同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频频向齐国告急求援。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令他们前去救韩。魏王见齐军打来,急忙命令庞涓从韩国回兵救魏,又派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合兵十万,抵抗齐军。孙膑知道庞涓的部队将到,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妙计。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还没交锋,孙膑就下令部队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只见地上满是挖掘煮饭用的灶头,连忙叫士兵去清点,根据灶头的个数庞涓估计齐军有十万之众。齐军一连三天急急退却,庞涓仍派人去数灶,第二天发现齐军留下的灶头数目,只够五万人煮饭了;第三天,减少到只够三万人煮饭了。庞涓得意地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兵士就逃走了大半。”于是他抛下步兵辎重,只带轻装健儿,昼夜兼程,紧紧追赶齐军。

这一天,齐军退到马陵道(今山东莘县境内)。孙膑见这里路狭道窄,两旁又多险阻,很适宜设兵埋伏,计算庞涓的行程,估计他将在黄昏时可以赶到这里,就命令士兵砍下一些树木堵塞去路,又选了一棵大树,将那大树面对路的树干砍去一大块皮,露出一大片光滑洁白的树身,然后在上面写上一行黑字。接着,孙膑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夹道埋伏,对他们说:“等到魏军来到,大树底下有人点火,就万箭齐发。”

天刚黑,庞涓真的领兵追到马陵道。在士兵们搬拦路的树木时,有人发现路旁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叫士兵点燃火把一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此时,齐军伏兵对准火光处万弩齐发,箭如雨下,魏军死伤无数,庞涓也身中几箭,倒在血泊之中。他自知中计,绝难脱身,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俘虏了魏太子申,彻底打败了魏军。

出秦弗用

【原文】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周:国名。雒阳即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一带。】。东事师于齐【事:犹从。“齐”:战国时为田氏所建立的国家,今山东半岛东部,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旧临淄县西部及北部)。】,而习之于鬼谷先生【鬼谷:隐于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

出游数岁,大困【困:困窘。】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逐什二:指买卖逐利,在十分之中取得二分盈利。】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本:本业,通常指农业,此处指工商业。事口舌:指从事游说。】,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业已:已经。业已二字是虚词叠用。屈首受书:指低头从老师受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周书《阴符》:古兵家言。《战国策》作《太公阴符》之谋。和纵横家主张有相通处。】,伏而读之。期年【期(jī),期年:一周年。】,以出揣摩【揣摩:揣度人君心理,投其所好,相机进说。】,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周显王:名扁,公元前368—前340年在位。苏秦游说周显王的事,不见于《战国策》。】。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少:轻视。】。弗信。

乃西至秦【秦:国名。战国七雄之一。】。秦孝公卒【秦孝公: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君,公元前381—前338年在位。】。说惠王曰【惠王:即秦惠文王,名驷,秦孝公子,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四塞之国【四塞之国:秦地东有黄河,又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有南山及武关、峣关;西有陇山及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所以称为四塞之国。】,被山带渭【山:指陇山、崤山等。渭: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原县,东流贯陕西省中部,至潼关入黄河。】,东有关河【关河:指函谷、蒲津等关与黄河。】,西有汉中【汉中:郡名,初属楚,后属秦。】,南有巴蜀【巴:国名,在今四川省东部。蜀:国名,在今四川省中部及西部。】,北有代马【代马:指代郡马邑之地,今山西朔县一带。】,此天府也【天府:自然条件优越的仓库。】。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乃东之赵【赵: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占有今河北省中部、南部及山西省东部一带。】。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赵肃侯:战国时赵国君,名语,公元前349—前326年在位。】,号奉阳君【奉阳君:奉阳君是李兑,此以公子成为奉阳君,是司马迁的误记。公子成封安平君,明载于《赵世家》。】。奉阳君弗说【说:通“悦”。】之。

【译文】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

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肯相信。

于是苏秦向西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死,他便游说秦惠王道:“秦是个四面都有险塞的国家,群山环抱,渭水萦绕,东面有函谷、蒲津等关与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之地,北面有代地和马邑,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凭着秦国百姓的众多,军事上的严格训练,足可以吞并各国,建帝号统治天下。”秦惠王说:“鸟的羽毛还没有长成时,绝不可以高飞;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还不明确,这时谈不到兼并别国的。”这时秦国刚杀了商鞅,讨厌那些游说之士,不愿任用,于是苏秦往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用他的弟弟为相,号为奉阳君。奉阳君讨厌苏秦。

【师说】

苏秦虽出身寒门,却敢于一反先辈所走的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并在其不被认可之前,能够做到百折不挠,可见其胸中的志向是何其宏大。他能在说秦失败后而游说六国并取得成功,可见其头脑是何样的灵活!在其荣耀之时,他毫不避讳地对其嫂的行为进行询问,并没有趁势打击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人,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其性格的豪爽、胸怀的博大以及他粗犷外表下的那颗涓细之心。

醉心功名利禄,没有坚定的政治主张,但聪明善辩,刻苦自信,这就是苏秦。为了追求理想百折不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乃至招到杀身之祸,却不为人齿。

【知识卡片】

苏秦,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故事链接】

苏秦刺股

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这都是苏秦的罪过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跟。后来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带上了六国的相印。

入秦受辱

【原文】

张仪者,魏【魏:国名,战国七雄之一。】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学术: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楚相:指楚国令尹。】,已而楚相亡璧【璧:古代行礼所用的玉器,平圆形,中间有小孔。】,门下意【意:怀疑。】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掠笞:拷打。】数百,不服,醳【醳:古“释”字。】之。其妻曰:“嘻【嘻:悲叹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不:通“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赵王:据《苏秦列传》,指赵肃侯。】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秦:国名。战国七雄之一。】,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微感:暗中劝导。】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当路:当政,当权。】,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谒:陈述。】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诫:叮咛。】,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数让:责备。“数”“让”两字是同义词迭用。】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