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400000012

第12章 左传(3)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如果怜惜两次受伤的人,那就不应当去伤他;怜惜头发花白的,那就应当不打仗而劝服他。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师说】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文中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腐执拗形成鲜明的对比。子鱼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知识卡片】

子鱼,名目夷(字子鱼),是春秋时人,殷微子的17世孙,宋襄公的庶兄,和宋襄公同父异母。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襄公即位,目夷为相。宋、楚大战于泓水时的“子鱼论战”,可窥见其超人的战略思想。目夷由于景仰先贤微子,死后葬于微山岛上。

【故事链接】

枕戈待旦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豪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雄鸡的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祖国。一次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僖公五年 宫之奇谏假道

【原文】

晋侯【晋侯:晋献公。】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又。假,借。虞,国名。周武王时封大(tài)王次子虞仲的后代于虞(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太王是周武王的曾祖父。虢(guó),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

宫之奇【宫之奇:虞大夫。】谏【谏(jiàn):进忠言规劝。】曰:“虢,虞之表【表:外衣,屏障。】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寇:外来的敌军。】不可玩【玩:忽视。】。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辅:车旁夹木板。或说,辅比喻面颊,车比喻牙床。】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宗:同祖为宗。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是同一祖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大王之昭【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太王之子,都是太王之昭。】也。大伯不从【不从:太伯是长子,本应继承太王的位,但他认为小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圣德”,能使周兴盛强大,就和大弟仲雍一道出走,好让季历继承王位传给姬昌,所以说他“不从”。】,是以不嗣【不嗣:太伯出走后,当然没有继承太王之位,所以说“不嗣”。】。虢仲、虢叔【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先,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周文王的弟弟。王季在宗庙中位于昭,所以王季的儿子为穆。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即本文中所指之虢。】,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勋在王室,藏于盟府【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官府。】。将虢是灭【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同祖兄弟。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以为戮:把他们当做杀戮的对象。】,不唯【唯:因为。】逼【逼:迫近,威胁。】乎?亲【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以宠【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享祀:祭祀。】丰絜【絜(jié):同“洁”。】,神必据我【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实:是,提前宾语。】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辅:辅佐,这里指保佑。】。’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xīn):浓郁的香气。古人以为,鬼神闻到香气就是享用了祭品。】。’又曰:‘民不易物【易物:改变祭品。】,惟德繄【繄(yī):句中语气词。】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冯:同“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取:夺取,即灭掉。】虞,而明德【明德:使德明。】以荐馨香【馨香:这里指祭品。】,神其【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吐:指不食所祭之物。】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曰:“虞不腊【腊:一种年终合祭众神的祭祀典礼。】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馆于虞:晋兵驻在虞国。】,遂袭虞,灭之。执【执:捉住。】虞公。

【译文】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西虢国。

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随着灭亡。晋国的贪心不可助长,外部的敌人不可忽视。借道一次给他就已经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车夹板和车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嘴唇,牙齿就要受冻。’这说的正是虞和虢的关系。”

虞公说:“晋君是我的同宗,难道会害我吗?”

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离开周地,所以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做了文王的卿士,为王室建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劳的典册还保存在官府里(可见虢与晋的关系比虞和晋的关系亲密得多。)。晋国打算把虢国灭掉,哪里还会爱虞国呢?况且虞国能比晋献公的曾祖桓叔和祖父庄伯更亲近么?晋君对桓、庄的后代是应该爱护的,但桓、庄两族有什么罪过,竟遭到杀戮!不就是因为他们使晋献公觉得受到威胁了吗?对至亲的人仅是因为地位尊宠,一旦感到有威胁,尚且杀害他们,又何况我们是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祭祀鬼神的祭品丰盛洁净,鬼神一定会保佑我的。”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并不对人人都亲近,只依附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至亲,只辅佑有德行的人。’又说:‘并不是祭祀的稷黍能远远散发香气,有显著的德行才芳香远闻,得到鬼神的辅佑。’又说:‘人们的祭物虽然相同,但只有那有德者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物。’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德行,人民就不会和睦,鬼神也不会来享用祭品了。鬼神所凭借依从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吞并了虞国,修明德行,再把丰洁的祭品奉献给鬼神,鬼神难道还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规劝,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的要求。宫之奇便带领他的家族离开虞国,说道:“虞国的灭亡到不了举行腊祭那天。晋国灭虞就在这次行动中,用不着再发兵了。”

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晋军回师时,停驻在虞国。于是袭击虞国,把它灭掉,并捉住了虞公。

【师说】

本篇通过宫之奇进谏和虞公拒谏,反映了春秋时代政治思想的变化与进步。

宫之奇的进谏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虞公贪图晋国的小利而借道给晋国攻打虢国。宫之奇从分析形势入手,并用辅与车、唇与齿的关系来比喻虢国与虞国的关系,说明保护邻国是为了保护自己,出卖邻国就等于出卖自己。“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成了千古著名的政治格言。第二层写虞公迷信宗族关系而不了解严酷的政治形势。宫之奇洞察历史,举出具体例证,说明政治上的利害冲突,早已撕破宗族关系的纱幕,揭露出晋国对宗族的无情和残暴。第三层写虞公迷信神灵是政权的护佑者。宫之奇指出,神只会护佑有德而得民心的人,要修德重民,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全。总之,虞公所代表的是重宗族、重神权的守旧的政治思想,宫之奇所代表的是能适应时代形势、具有民本主义内容的新的政治思想。两个形象,两种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宫之奇政治眼光敏锐,思想深刻,说理形象;劝谏失败后,又料事如神,果断离开。这一切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知识卡片】

晋国假道伐虢

晋,国名,在今山西翼城东。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以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故事链接】

宾至如归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道:“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是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了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仆住的小屋,门口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

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重修宾馆。

僖公二十四年 寺人披见文公

【原文】

吕、郤【吕、郤(xī):吕指吕饴甥,郤指郤芮(ruì)。二人都是晋国大夫,拥护晋惠公。】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晋侯:指晋文公。】。寺人【寺人:宦官。】披请见。公使让【让:责备。】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宿(xiǔ):一晚为一宿。】,女【女:通“汝”,你。】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田:打猎。】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中宿:第二天。】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祛(qū):衣袖,也专指袖口。】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置:改变。】射钩【射钩:指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曾射中齐桓公衣带钩之事。】而使管仲相,君若易【易:改变。】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刑臣:寺人披曾受宫刑,故自称刑臣。】!”公见之,以难【难(nàn):祸害。指吕、郤准备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杀死文公的计划。】告。

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公宫火。瑕甥【瑕(xiá)甥:瑕,吕甥,因其封地名叫瑕。】、郤芮【郤芮(?—前637):姬姓,郤氏,一作郄氏,名芮。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不获公,乃如河【河:指黄河。】上,秦伯诱而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