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30

第30章 唐诗三百首(7)

【师说】

《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都南京的著名诗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当时的南京为天下最繁华之处。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诗人韦庄生活的时代,已是一片衰败景象。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杨柳的“无情”反托诗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无情最是台城柳”,表面上责怪杨柳无情,其实面对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杨柳又能如何,诗人又能如何?所以诗人要感叹的应是:为什么六朝的繁盛会如梦幻一样一去不复返呢?诗人生活在晚唐乱世,他凭吊六朝兴亡,实际上也是在感叹唐朝的衰败没落。

【知识卡片】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西安)人。晚唐五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多为怀古、伤时、旅愁之作,风格清丽自然,被后人评为“典雅绮丽,风致嫣然”;其词更是被说成“千古词宗”的发源之作,词境“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传世。

望月怀远·张九龄

【原诗】

海上生[1]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2]怨遥夜,竟夕[3]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4]。

不堪盈手[5]赠,还寝[6]梦佳期。

注:

[1]生:升起。

[2]情人:怀有深情的人,此处是诗人自指。

[3]竟夕:整夜,通宵。

[4]滋:此处有浓重的意思。

[5]盈手:捧满双手。

[6]还寝:回到卧室。

【译文】

茫茫的海面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天各一方,对月相思。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不眠而把亲人怀想。吹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送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师说】

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月夜思亲的情景。全诗哀婉缠绵,感人至深。其表现特点一是情景交融,由景起情,引起相思。明亮皎洁的月色和诗人内心深厚的情思浑然交融。月光的描写贯穿于全篇,有力地烘托相思之情的深远无边。另一特点是以连续性的富有特征的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这些情态的动人描写,把缠绵相思的深情表达得异常真切、形象,从而产生了感人的魅力。

【知识卡片】

“月”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是一种象征,蕴藏着无尽的情怀。作为现代人的你,看到这千古皓月,又会产生怎样的思绪呢?今夜,就让我们走出户外,去静静地赏月吧,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故事链接】

张九龄图写禽兽

张九龄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传说张九龄罢相后回到了原籍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闲居。一天,他在闲游路上巧遇一个大户人家在办寿宴,连县太爷、师爷都来赴宴,主人误以为他也是被邀请的宾客,便把他请进屋。开筵的时候,县太爷为了表示谦逊,一再推说应该让长者坐上位,张九龄也不客气,就坐了下来。宾客们都心存不满。

酒过三巡,寿星的儿子捧来一幅寿星的肖像和文房四宝,请县太爷题字。县太爷佯装谦让,请张九龄赐墨宝,张九龄提笔在预留的空白地方从右至左写下四个字:兽禽写图。此时,满座哗然。主人也很生气,正想发作,只见张九龄又蘸墨迅笔写下四个字:中中公公。大家还是一头雾水。紧接着,张九龄又写道:之之之之。直到写完最后四个字:麟凤神貌,站在最前面的师爷才恍然大悟!他指着这十六个字念道:“图公之貌,写公之神;禽中之凤,兽中之麟。”众人齐声叫好!这时主人才转怒为喜,频频斟酒致谢。众人却不知此高人就是一代名相张九龄。

淮上[1]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原诗】

江汉[2]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3]一别后,流水[4]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5]。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

[1]淮上:淮水边。

[2]江汉:即汉江。

[3]浮云:飘浮的云彩。喻人生聚散无常。

[4]流水:喻时间流逝。

[5]斑:指头发斑白。

【译文】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离别后如浮云漂流不定,岁月如流,一晃就过十年。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师说】

这首诗写诗人与久别十年的故人忽然在淮水重逢的喜悦之情,抒发久滞他乡的感慨。作者写相聚、痛饮和欢笑,写环境、形貌和心思,既有相逢的欢乐,又有时迁鬓白的悲叹,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

【知识卡片】

韦应物,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豪侠任性,生活放荡不羁,曾以“三卫郎”(宫廷侍卫之一)侍卫玄宗。后来悔悟,折节读书,举进士。曾任洛阳丞,又一度辞官闲居。德宗建中二年(781)以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刺史,不久,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苏州(今江苏苏州)等地刺史。

【故事链接】

韦应物觉醒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的成才之路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韦应物生长在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就以三卫郎的身份侍候唐玄宗。小小少年便得到皇帝的恩宠,他便开始仗势欺人、横行霸道。韦应物经常跟随皇帝出外打猎、祭祀;陪同皇亲国戚一起泡温泉沐浴;他还经常和皇帝共享盛宴;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他聚众赌博,惹是生非,肆意妄为,韦应物的日子过得非常优哉和放荡不检。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流落长安,生活变得十分窘困。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改过自新。三年后,他开始进入太学认真读书。自此,韦应物在逆境中拼搏,勤奋刻苦,最终从一位浪荡少年成长为一代诗人。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原诗】

红叶晚萧萧[1],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2]明日到,犹自梦渔樵[3]。

注:

[1]萧萧:秋风吹落叶声。

[2]帝乡:指长安。

[3]渔樵:指隐居。

【译文】

晚风吹得树上红叶萧萧作响,来到潼关长亭畅饮美酒一瓢。朵朵残云飞向高高太华山顶,疏雨点点向着中条山头飘摇。苍翠树色随着关城伸向远方,奔腾的黄河水远流汇入海潮。大约帝都长安明日就可到达,可是今夜里我还梦想过渔樵般的隐居生活。

【师说】

这是作者在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在潼关驿楼所见到的景物,描绘了一幅辽阔旷远的山河图。其中蕴含着作者茫然的思绪,隐含着愁情。结尾一联则直接倾吐自己的矛盾心情,明日就要到达京城,但自己仍然倾慕隐居生活。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作者对着潼关山色心绪茫然的原因。它反映了诗人酷爱林泉、淡泊名利的清高思想。

【知识卡片】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其诗作多是近体,有不少清新精巧之作,佳句甚多。诗人杜牧、韦庄与宋代陆游对其评价都甚高。

终南山·王维

【原诗】

太乙[1]近天都,连山到海隅[2]。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3]中峰变,阴晴众壑殊[4]。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1]太乙:即终南山。

[2]海隅:海边。

[3]分野:古人将地上区域跟天上星宿相对应,称为分野。

[4]殊:不同。

【译文】

终南山高耸入云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一直延伸到海隅。回头望可见白云连成一片,走进山中却又看不见云雾。站在主峰环视,阳光映照之下,群峰千姿百态,各处阴晴不同。想要投奔一个人家去住宿,隔着溪水问那打柴的樵夫。

【师说】

这首诗歌咏终南山的雄伟壮丽,与杜甫的诗《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望山吟咏,写的都是望中之景。全诗大气磅礴,意境壮阔。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终南山的雄伟壮阔,笔墨雄豪中又有细腻;壮美中又含妩媚。仅用短短四十个字,就成功地为偌大名山,传神写照,殊为不易。这是唐诗中写景的名篇。

【知识卡片】

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律,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故事链接】

王维画石飞走高丽

王维的诗,造诣很高,尤其以山水诗著称于后世。宋代苏轼曾说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意思是王维能把诗、画两种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王维曾经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意思是说称他为诗人错了,他的前身应该是一名画家。

传说王维曾经为岐王(玄宗弟)画过一幅山石图,岐王当宝贝一样珍藏着。数年后忽然一场大风雨,雷电交加,画中大石冲破屋顶飞走,只剩下一幅空画轴。百年以后,高丽(今韩国)的使者出使唐朝,献上一块巨石,对唐朝皇帝说:“某年某月,大风雨中,飞来一块奇石,石上有王维字印,才晓得是中国之物,我国皇帝派我来奉还中国。”唐皇命群臣检验,果然是王维手迹,举国上下,越发相信王维画的精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