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27

第27章 唐诗三百首(4)

昔(xī)人[2]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3]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了,连连称赞:“好诗!好诗!”接着,长叹一声,把笔放下了,向大家说了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果真没有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他觉得崔颢把黄鹤楼的景色写得太好,已经让人无法再超越了。由于李白的谦虚,使崔颢的诗更加出名了。

注:

[1]赋诗:吟诗,写诗。

[2]昔人:前人,古人,从前的人。

[3]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山中送别·王维

【原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1]。

春草年年绿,王孙[2]归不归?

注: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别友人后,夕阳已掩映着柴门。春草明年再绿之时,敢问友人回不回来?

【师说】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的写期望别后二人再相聚。它超出一般的送别诗。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的寂寞,为望其再来的题意做了铺垫,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以定,离别的惆怅之情自难言表。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朋友间的分别,也会感受到这种离愁别绪,那种愁绪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得到,诗人不也如此吗?

【知识卡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四百首。

【故事链接】

篾匠巧对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要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条上联,向过桥人求对。

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

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

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

石匠脱口而出: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

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半天也想不出下联来。

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

老石匠上前对篾匠说:“老哥,还是你行!”

原来篾匠的下联是:

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送崔九·裴迪

【原诗】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1]美。

莫学武陵人[2],暂游桃源里。

注:

[1]丘壑(qiū hè):山和溪谷。

[2]武陵人:指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

【译文】

若要去山中无论深浅请一定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静秀美请一定要尽情地赏玩。千万不要学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之人,只在桃花源短暂游历几天便匆匆出山。

【师说】

这是一首劝勉诗。

诗歌运用了典故,借用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捕鱼人误入桃花源作短暂停留后又出来的故事。诗人要借这个故事劝勉自己的朋友崔九既然过隐居的生活,就不要学习武陵的那个渔人只在桃花源中停留了几天就离开,而要意志坚定地留下来,不要三心二意,入山复出。诗歌语言虽浅白,含意却十分深远。

【知识卡片】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

【故事链接】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幅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宿建德江·孟浩然

【原诗】

移舟[1]泊烟渚[2],日暮[3]客[4]愁新。

野旷[5]天低树[6],江清月近人。

注:

[1]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2]烟渚:雾气弥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日暮:傍晚。

[4]客:指诗人自己。

[5]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6]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的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师说】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旅愁不禁升起。后两句借景抒情,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人的心情显得十分压抑,而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与人比较接近,让人感觉比较亲近和蔼,也让人心理平静,这两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知识卡片】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面称建德江。

②孟浩然(689—740)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孟浩然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名胜,像《秋登兰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江山思归》等,将襄阳的山水、烟树、新月、小舟描绘得平常而亲切。他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故事链接】

花农讽秀才

从前,有个专爱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走上前去摇头晃脑地说了一联: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农民一听,这算什么诗,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才)共一材

弄得秀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偷偷地挤出人群,溜走了。

八阵图·杜甫

【原诗】

功盖三分国[1],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2],遗恨失吞吴[3]。

注:

[1]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2]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3]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诸葛亮功勋最为卓著,创制八卦阵,让他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岿然不动,刘备吞吴的错误决断成了千年遗恨。

【师说】

这是一首咏怀诗。

诗歌前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总写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著,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具体写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虽然八阵图没有随着江水的冲击而倒塌,但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诗中很明显地对诸葛亮表现出万分惋惜之情。

三国的故事我们听说过不少,这里杜甫借物抒怀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烽火年代,仿佛又看见了诸葛亮当年那意气风发的模样。

【知识卡片】

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这里所说的八阵图在奉节县西南七里。由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的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去了原有的姿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几百年来岿然不动。

②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任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故事链接】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诸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洗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登乐游原·李商隐

【原诗】

向晚[1]意不适[2],驱车登古原[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

[1]向晚:将近傍晚。

[2]不适:情绪不好。

[3]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译文】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师说】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发出感慨。

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登上乐游原,看见了一轮斜阳,显得无限美丽,于是发出感慨,认为夕阳纵然很好,可惜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表达了诗人嗟老伤穷的感叹。

【知识卡片】

①乐游原:长安东南方的游览胜地。地势高而宽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②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故事链接】

和尚反唇相讥

佛门之中,有许多能诗善对的高人,明代的姚广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十四岁便出家为僧,人称道衍(yǎn)和尚。

他学识渊博,工诗善画,又拜席应真为师,通阴阳术数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节,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封他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让他以通儒书僧的身份去礼部当官,他也谢绝了。燕王命他蓄发,赐给他府宅,让他娶妻,他都没有接受。唯有纂修《永乐大典》他参加了,那是他的兴趣所在。他虽不为官,但与官宦们都很熟悉,朝廷权贵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风大作,夹着倾盆暴雨,姚广孝遇见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

风吹罗汉摇和尚

这“摇”字是双关语:明说和尚(罗汉)被吹得摇摇摆摆,暗说“姚”和尚,指姚广孝。姚广孝立即反唇相讥:

雨打金刚淋大人

这“淋大人”,也是双关语谐音,指御史“林大人”。

寻隐者不遇·贾岛

【原诗】

松下问童子[1],言[2]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3]不知处[4]。

注:

[1]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2]言:回答说。

[3]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4]处:地方。

【译文】

在苍松下,我询问年少的学童他师傅的去处,学童回答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学童还对我说,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师说】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环境、人物、情节俱全,内容极其丰富,寓问于答。“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却到山中“采药去”了,因为山中云雾缭绕,所以无法知道“隐者”的具体位置。居住山外的“我”前来寻“隐者”,展现了诗人对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的向往之情。

【知识卡片】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北京房山)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公元840年(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三年后卒于普州。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贾岛著有《长江集》十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