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中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300000026

第26章 唐诗三百首(3)

[9]尽觞:喝尽杯中的酒。觞:古代酒器。

[10]别意:离情别绪。

[11]之:代指“东流水”。

【译文】

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的女子压糟取酒,殷(yīn)勤劝客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把酒喝干。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和离情别绪(xù),到底谁短谁长?

【师说】

这是李白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yì),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sì),诗人满怀别绪酌(zhuó)饮,“当垆(lú)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yǐng)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知识卡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jí)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guī)丽绚(xuàn)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又称为“诗仙”。

【故事链接】

高力士脱靴

有一天,皇帝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zhào)书[1]。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2],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高力士心里总想: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

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

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注:

[1]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2]宠爱:对某些人因喜欢而偏爱。

渔翁·柳宗元

【原诗】

渔翁夜傍西岩[1]宿[2],晓[3]汲(jí)[4]清湘[5]燃楚[6]竹。

烟销[7]日[8]出不见人,欸(ǎi)乃[9]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10],岩上无心云相逐[11]。

注:

[1]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2]宿:住宿。

[3]晓: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4]汲:取水。

[5]湘:湘江。

[6]楚:西山古属楚地。

[7]销:消散。

[8]日:太阳。

[9]欸乃:摇橹(lǔ)声。

[10]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11]云相逐:白云相互追逐。

【译文】

傍晚,渔翁(捕鱼的老人)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fú)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xù)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lǔ)响,忽见山青水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师说】

柳宗元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更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句,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做官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知识卡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二十一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又考取了“博学鸿(hóng)词科”。后来他参与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永州、柳州。从政之余,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和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故事链接】

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shào)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1]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2]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代,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了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对刘禹锡网开一面[3],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注:

[1]贬谪: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2]赋诗:吟诗,写诗。

[3]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的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送陈章甫·李颀

【原诗】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1]。

青山朝别暮[2]还见,嘶马[3]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4]坦荡,虬(qiú)须虎眉仍大颡(sǎnɡ)[5]。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6]。

东门酤(ɡū)酒饮我曹[7],心轻[8]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9]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10]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11]家,洛阳行子[12]空叹息。

闻道故林[13]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

[1]长:茂盛。

[2]朝:早晨。暮:晚上。

[3]嘶马:马的叫声。

[4]陈侯:对陈章甫的敬称。何:何等,怎样。

[5]虬须:胡须卷曲。仍:再加上。大颡:宽大的前额。

[6]草莽:草野。

[7]酤酒:买酒。我曹:我辈。

[8]轻:认为……轻。

[9]空望:向天空望。

[10]津口:渡口。

[11]郑国游人:作者自指。作者来自颍阳,古属郑地。及:到。

[12]洛阳行子:指陈章甫,时居河南洛阳。

[13]故林:你的家乡。

【译文】

四月南风吹来大麦一片金黄,枣花还没有落下,桐树的叶子已经很茂盛了。早晨告别的青山,晚上还可以看得见,出门在外听到马蹄声让我思念起故乡。陈侯立身处事何等的襟怀坦荡,长着虬须虎眉还有宽阔额头。腹中藏有万卷书,不愿埋没在山林中度过一生。在东门买了酒请我们喝,心里认为万事都像鸿毛一样轻。喝醉了酣睡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了,有时又眺望天上的孤云。黄河波浪汹涌黑压压连着天,渡口上的官吏下令停船,无法过河。我这个郑国的游子无法回家,你这个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听说你在故乡有很多旧相识,不知你昨天罢官今天心境如何?

【师说】

这首诗是陈章甫罢官还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写了陈章甫磊落的胸怀,豪爽的气概与不羁(jī)的性格,栩栩如生,刻画生动。同时诗人以试探的语气询问陈的心情,关切之情颇为诚挚。本诗虽是送别诗,却没有失落之意,读来轻松活泼,别具一格。

【知识卡片】

陈章甫很有才学,曾科考及第,但因为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他上书力争,吏部无法辩驳,特地为他请示执政,于是得到破例录用,他也因此名扬天下。

【故事链接】

有趣的析字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pā)[1],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2]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3],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注:

[1]奇葩:珍奇的花,比喻出众的作品。

[2]不拘一格: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3]无懈可击:懈:松懈;击:攻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1];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

蓬莱文章建安骨[4],中间小谢又清发[5]。

俱怀逸兴[6]壮思飞,欲上青天揽[7]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8]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9]。

注:

[1]昨日之日:昨天。留:挽留。

[2]乱:扰乱。心:心绪。今日之日:今天。

[3]酣:饮酒尽兴。高楼:即“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4]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5]小谢:指谢朓。清发:清明焕发。

[6]俱怀:都满怀。逸兴:超逸的意兴。

[7]揽:摘。

[8]销愁:排遣忧愁。

[9]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明焕发、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

【师说】

本诗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烦忧的基调。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七、八句写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zhù)到天上去摘取明月。第九、十句用比喻反映内心的愁苦、愤懑(fèn mèn)。结尾两句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卡片】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抱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hàn)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族叔李云(时任校(jiào)书郎)将要离去,为饯(jiàn)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故事链接】

李白题诗

这一年四月,李白来到武昌。这里的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员,早就听说过“谪仙人”李白的大名,便商量好请李白到黄鹤楼一聚。黄鹤楼是江南的名楼,凡是到江汉一带的文人,没有不到黄鹤楼看壮丽的长江景色的。

宴会开得热闹非凡,诗人墨客因为有李白在场而格外地兴奋。痛饮一番之后,自然大发诗情,朋友们请李白赋诗[1]。李白也不推辞,他拿起笔来刚要大书一首,突然看到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崔颢(hào)的一首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