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平衡术:让你的人生不偏不倚不失衡
20441100000024

第24章 平衡你的工作——决胜职场(2)

史书上曾记载着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扁鹊与魏文侯的一段对话,大意如此:

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更高?

扁鹊毫不犹豫地答道:是兄长。

魏文侯很奇怪:既然这样,你的兄长们为何不如你出名呢?

扁鹊说道:大哥看病重于神,病痛还没有形成就被他祛除了,所以他的名声常常不出家门。二哥看病发现于毫毛,病痛刚有点苗头就被他诊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常常不出四邻。而我看病的程序就繁杂得多了,要望、闻、问、切等,然而名声却传得很远,连各国诸侯都知晓了。

无法展现在人前的才能很难被人铭记,虽然事实上是更好的。就如扁鹊的哥哥,没有扁鹊的证明就没有人知晓他们的医术更加高明。因此,有了工作才能、能力也要聪明地显示于人,要不然他人是不会知道的。在竞争的社会里,我们要想出类拔萃,就要掌握好他人的心理,就要让他人欣赏自己,只有高明地展示自己才能得到承认,也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你才能平衡自己的内心和工作。

发光要及时,如果错过了时机也许就变得暗淡了,金子被埋藏久了就会蒙上灰尘,会被遮掩,不经过打磨就难以再发光了!如果你的光辉没有得到闪耀,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越不能展现了。因此,如果你是块金子,就不要等待他人去挖掘你,去擦亮你了。自己动手吧!掸掉身上的泥沙,你就能光芒四射。下面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有这样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相貌平平的女孩,然而,就是她,却在纽约的华尔街、新加坡银行和中国香港一家国际性的投资银行有过十多年的从业经历,而且都做得很成功。于是,就有许多人来问她,是如何进入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的。她自豪地回答,她的这些工作都是靠打电话得来的。通过查号台,她直接找到公司老板的电话,然后去约见他们。

事例中的女孩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大公司工作,都是因为她懂得如何主动行动使自己这块金子发光。如果她当初没有通过查号台直接约见公司老板,那么她身上的金子之光是难以璀璨辉煌的。可见,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块金子的时候,就要主动地擦亮自己,勇敢地表现自己,直至自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此他的内心就会因自身的成就而倍感欣慰,随之内心也就会逐渐趋于平衡了。

事业和人生都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积极主动争取来的。主动行动,不但锻炼了自己,也为竞争积蓄了力量。工作中,如果你自认为是一匹千里马,而等着伯乐来发现你,那你就错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自己不去寻找,即使有伯乐慧眼识才,也可能被你错过。只要你适时地展示你那千里马的优秀品质,每个人都可以见识到你的优秀,就不怕没有伯乐的出现了。我们不是等待伯乐来发现我们,而是要主动“秀自己”从而找到伯乐。金子越是及时发光越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越是主动展现自己就越能证明自己的才能,否则你的工作和内心都将失去平衡,一切尽归于零。

心理平衡小课堂

如今社会的职场就犹如一座开放的大舞台,要想有所成就、成绩,你必须与众人竞技,而不是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独自吟思,孤芳自赏。只有学会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才能让自己这块金子发光,赢得更多的机遇。积极进取的人会在拥挤如潮的人群中,让他人发现他的优势,让他人知道他的价值,就如同那朵在午后开放的花朵一样,唯有如此,才能被赏识,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潜能,才能在工作中找准表现自己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人生梦想。

努力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托尔斯泰曾说:“人生正是因为有了工作才有了乐趣。”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工作都是重复的、单调的,没有任何创新,因而我们通常会感觉枯燥与乏味。

面对这种情况,假如我们没有好的心态,不能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工作,那时间长了,必然会感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情绪一天比一天焦虑紧张,从内心深处就会抵触工作,将工作视为劳役。这种将工作看作是苦役的情形,只会致使内心失去平衡,难以平衡工作,从而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不但不能为公司带来任何效益,还会影响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可能导致自己的美好前景就此结束。

而那些可以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视工作为人生享受的人,他们总是有一颗灵动的心,做事执著坚定,总是可以轻松地、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根本不会觉得自己无力承担。与一般人相比,这样的人工作状态更好,工作和内心更平衡,成功的概率更大,也更能享受工作所带来的乐趣。

有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他的工作就是处理污水,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一个工作应该说是最平凡、最低级、最脏、最累而又最让人看不起的,可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硬是干了整整20年,而且是在痴迷、发狂的精神状态下。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个节假日、公休日是工作的;二十年里,他不记得自己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的事情有多少;二十年的时间,他修复了的设备多到数不清,更换的盘根数不胜数。但他清清楚楚地记得所管的工艺班设备的数量和各自的性能;他说得清的是“保护环境,造福人类”,并还想再干二十年……

这名敬业的工人一直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一样干,只要干一行,就要踏踏实实地把这一行做好。只要能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我就感到很快乐了,不会在乎多苦多累。”

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真正伟大的地方,不是有多硬的专业技术或是做出了多大的发明创造,而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踏实努力、认真负责、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才使得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并平衡了自己的内心和工作。正如哲学家卡莱尔所说:“有事做的人是幸运的,当一个人的精神倾注于工作时,他的身心就会形成一种真正的和谐,无论那是多么卑微的劳动。”

那些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在工作中产生负面情绪。时间长了,这种不良情绪就会成为习惯性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疾病。就算重新换一份工作,也会很快厌烦新的工作,这样的恶性循环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在这方面,爱迪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每天工作18小时,发明成果不计其数,而这些并没有人强迫他去做。他拥有的财富足够让他任意挥霍一生,但他仍一心扑在实验室,他如此敬业就是基于他的人生哲学:工作,揭露自然的奥秘并把它用来供人类享用。而且他把这个人生哲学当做自己最大的人生乐趣。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否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人生乐趣,是他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他的内心和工作取得平衡的重中之重。

即使你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只要你还在做着这份工作,你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否则,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不是工作没有乐趣,而是你不去主动寻找乐趣。如果你尝试着去热爱你的工作,努力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努力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工作,而不是去怨天尤人,那么,你的工作和内心都能够保持平衡,工作也将回报你更多!

心理平衡小课堂

工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就算你的工作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与你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也应该努力寻找工作中的乐趣,使工作变得愉快、舒心。只要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享受,一个展现自我、证明自我的舞台,那么,你就会消除对工作的厌恶、痛苦和无力的感觉,任何工作也都会因此充满意义,同时你也就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平衡点。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放到职场中,这句话也同样堪称真理。面对工作上的种种不满,在适当的时机“哭”一下便会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不过,不是说只要去“哭”就会有糖吃,而是要“会哭”,掌握好“哭”的技术,“哭”得恰到好处,“哭”到点子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好自己心理和工作的平衡。因为假如心中有不满却憋在心里不与公司里的人(尤其是上司)沟通,就容易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抱怨、愤懑等消极情绪;而如果“哭”过了头,他人就会认为你是在矫揉造作,这样你的工作也就难以顺利进行下去了,当然工作的平衡点也就失去了。

彩琪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代表。她感觉自己是比较能“闹腾”的,也是让上司头疼的“不安分”下属,因为假如公司一有在她看来不公正的决定,她就会跑到老板那里去诉苦。对于彩琪的做法,很多人都表现出不屑,不过更多人还是羡慕和钦佩,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她跑到老板那里去都会有所收获。有人劝彩琪说:“大家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可是你也该知道枪打出头鸟啊,所以你还是不要老往老板那里去诉苦了。”对此,彩琪也不是很在乎,她说:“我去找老板诉苦,是希望他能了解我们基层工作者的情况。”她还特意强调说,她是去找老板反映情况,而不是去给上级“找麻烦”,所以就事论事,不会无理取闹。如果在向老板诉苦的过程中,也不忘站在公司的角度,为公司多想一想,这样就不至于引起老板的反感。否则不仅不会有“糖”吃,最后甚至可能会把自己的“饭碗”都给丢了。

“哭”其实就是一种合理的抱怨方式,借由它使自己的要求、主张得到满足。在职场,不管提出什么新的意见和建议,还是要求得到好的待遇等要求,都要掌握技巧才能有效地达成你的目标。很多员工都会对公司有这样、那样的怨言,有的是抱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付出远远多于收入;也有的是对公司制度或体制方面存有一定的不满和怨言,希望公司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也有对上司的决定不满而抱怨的……但懂得抱怨并一定能够达成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抱怨的技巧。事例中的彩琪正是因为懂得“哭”的艺术,才使自己恰到好处地掌控了工作的主动权,才使自己的内心诉求得到了伸张,从而平衡好了自己的内心和工作。

除了一些抱怨的技巧,往往只有那些知道在什么样的时机下应该“哭”一下的人,更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并且达到目的。“在找上级阐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先向秘书了解一下这位上级的心情如何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专家这样建议道。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上司正在为某件事烦心之时,你不顾形势,跑过去一顿没完没了的抱怨,岂不是给他烦中添烦、火上浇油吗?不管你的抱怨怎样合情合理,上司也会免不了对你感到排斥和反感的。

同时,抱怨的时候不要不分场合。美国罗宾森教授曾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所以,在抱怨的时候,不要在正式场合,而应当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向同事或是上司抱怨的时候,要尽量私下找他们谈,避免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抱怨之后,要让抱怨的对象知道你是确实被所抱怨的事情伤害了,而不是刻意要攻击或贬低对方。如果他人通过一些事实被证明自己错了,那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因此,在抱怨后,你最好还能说些理解对方的话。这样做不仅有益于维护和同事或者上级之间的关系,避免令对方陷入难堪的境地,同时也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的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更为关键的是保证了自己内心和工作的平衡。

心理平衡小课堂

在现实工作中,要让自己“哭”得合情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己的“糖”,才能满足自己及他人的诉求,才能帮助改善工作环境,并使自己的工作、内心更加平衡、顺心。

勇于表现,但不要一味表现

著名的心理专家米切尔博士曾说过:“人们总习惯在人前显露自己的精明和风光,他们从未意识到,这样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感觉,也从未觉得这样做有何不妥。”的确,在职场中,许多人为了给自己争来晋升或加薪的机会,往往自我表现欲过重,无时无刻不想着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上司的赏识,得到同事的羡慕。这种想“鹤立鸡群”的心理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你让自己被这种心理所操控,内心就会失去平衡,使自己对他人的事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而一味地想出风头,故意排挤他人,这样做的后果,只是让自己沦为一个被众人所唾弃的人,而职场之路就会越走越狭窄。

一个人行走职场时,如果太过招摇、张扬,太过于标榜自我,就会很容易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遭遇各种潜在的职场危机。如果你自恃有才而做一些他人不做的事情,那么不仅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还会遭受白眼。尤其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就会尝到自作自受的滋味。因此,人们在工作中要想有更多的成绩,就必须懂得如何表现自我,这样内心和工作才会平衡,也才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