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中月
20410300000011

第11章 论行者(2)

博爱的等级是一种痛苦,不是一种享受,众生的病是你的病,众生的事是你的事,因为此时你已证得生命的本源,和众生原本是一体,都在使用一个“东西”。

这种爱的力量是融化自己,也是融化万物的力量;它是和谐的,也是慈悲的;它既是牺牲自己,又是保全自己力量的办法。

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就是彻底的获得,获得不生不灭的那个力量,二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不能分彼此。

爱虽然是一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方式去爱,才谈得上解脱,反之,是往自己身上加倍地套枷锁。爱是付出,是奉献,是牺牲,但爱到最后,又是获得,又是存活……

真正地爱对方,就是给对方自由,给予自由才是最大的爱。爱是进入释佛的慈悲的一种方式。男女之间越是相距甚远,吸引力就越大,爱得也就越深;彼此之间越不熟悉,就越容易产生爱情,就越有吸引对方的魅力。越是天天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越不容易产生爱情。最幸福的恋人往往都是那些从未见过面,从不了解对方的男女。这种彼此不熟悉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最易达到顶点,他们最易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但也最易感受到爱情的痛苦,也最易快速地分离,也即因误会对方而相爱,因了解对方而分手。

经常在一起的恋人,往往感受不到恋爱中的激情,他们的恋情一直都在不紧不慢中进行着,婚前、婚后往往都是吵吵闹闹,但是很少大吵大闹。这种夫妻多数都会白头偕老,因为婚后所出现的一切,在婚前早已预料到,所以不会有所谓的“大痛苦”出现,当然也就不会分手。

人最大的嗜好是贪欲,通过奉献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从而对治自身的贪欲。

修到最后,想使功夫圆满地成就,唯一的一条路便是行愿——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在红尘中任劳任怨地奉献,完善自身的德行。

任何一种境界,只要著在上面,就有生灭,就有好坏,所以要见境不著。只有开悟的人才会内外不著,才能来去自由。

善恶不住方脱俗,成败无心算真人。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囱,即是悟道。

顿悟乃是明白自性与佛没有差别,但又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头脑中以往的种种概念。大彻大悟的人,来时空手来,去时也空手去,没有任何业障可以带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变了世界,他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在随缘,是缘的力量改变了世界,而不是“我”改变了世界。

禅不是修出来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灭,便即入道。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业。

心态转不过来,于是就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为这一个心态而假设的。

心态不能解脱,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解脱,即便师父把你带到佛国,你仍然是凡夫一个。凡夫就是没有解脱的人,反之就是佛。

纵然昼夜不眠地修行,只要“我执”存在,就没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我执”。“无我”的人做事是没有业障的。

释佛讲:“至道容易,贵在莫分别。”庄子讲:“道在哪里?道在屎堆里,道在沙砾里,道无处不在。”可是人们总喜欢在美好的地方觅道。如果道还有拣择,还分别好坏美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释佛讲:“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头脑想什么,不要阻拦它,只需觉知它在干什么就行了。一个大活人的头脑永远会想,否则他就成了枯木顽石了。

善恶是非、美丑成败,这些都是头脑里的东西,在道里面,在自性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些。然而生活在尘世中的你我他她,靠的是头脑呢,还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简单,两者都需要,而且两者同时使用,头脑在分别,在做事时,如如不动的真如在觉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头脑以后,也就没有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的存在。真理是不分种族、民族、国籍、教派的。

静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广袤的宇宙中,和宇宙中的存在紧紧连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彼此之间是互存互连息息相关的,即便是死亡,也是以另一种相连的形式存在。

“我”指的就是本来面目。“我”和“我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性质。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二字指的就是“我执”,就是头脑,是本来面目的外壳。“我执”有所消除,本来面目才会出现。“我”是主人,“我的”是附属品。

芸芸众生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这个本来面目既是同体的,又是个体的,犹如一根电线上接了无数个不同的彩灯,但使用的是同一个电源,外壳有别,电源无别。实际上“我”什么都可以成为,什么都改变不了“我”的形象,“我”前世是李四,“我”来世又成为张三,“我”从未改变过,只是“我的”在来来回回地改变着,“我的”就是一件外衣。

这个“我”(即本我)既是旁观者,又是观照者,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就是“自在菩萨”,它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人们常说:“我饿了”“我要吃饭”“我生病了”“我要死了”……其实,“我”从来不会饿,从来毋需吃饭,从来不会生病,从来不会死;会饿的、需要吃饭的、会病的、会死的,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正是因为人们总说“我的”“我的”,所以才把“我的”当做真我,而忘掉了真正的真我。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转变过来了,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开悟、解脱、成佛转了进去,终生都出不来。

为什么一个大开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锐,更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因为一个大开悟的人,其整个存在形式就是一面大圆镜,只不过在成为大圆镜之前,世间的种种痛苦、种种折磨、种种事物,他早已司空见惯,犹如早已经受过十二级台风一样,红尘中的“台风”再怎么刮,也进入不了他的内心——自性中的觉知,犹如海面虽然波涛汹涌,海底始终如如不动。

在内心存放一颗爱的心,同时在潜意识里也就存放了一颗恨的心;在内心存有一份知足感,同时在潜意识里也就存了一颗贪欲的心;存有所得的心,将来也会出现有所失的心。一个大开悟的人,内心一件事也不存,无心于事,也无事于心。

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他们只是顺其自然地面对现实。

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必然也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样,还不是真发现,更不是真伟大。

一个大开悟的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可能他也会努力地做某件事,但绝不会刻意地强求一个结果。他开放,安静,逍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使用头脑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炼是生活,道的功能还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让我们劳作,用岁月使我们衰老,用死亡让我们休息,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才是一个解脱的人。自古有许多人想对抗自然,但最终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事物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彻底地接受,就是彻底的解脱。接受它,就是消灭它的力量。不要对抗它,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就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要发挥人道的力量,必须悟天道的道理;要发挥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动之中,惟有变动是不变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不完美为完美的方式存在着(这个不完美也是人心创造的)。

不担心失败,不局限成功,其道路岂能不通?唯一的结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让你去体验它,而不是让你拥有它;如果你是体验它,它将是你的;你若想拥有它,它很快就会消失。

不要怕错误,人人都会犯;不要把错误推给别人,接受错误才会进步。每一个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误。每一个伟人在为成为伟人之前,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吃亏上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做父母的也无法替代子女。

人只会读有文字的书,而不会读世上无文字的书。用心去观,用心去听,你将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文字的书。古人有睡前醒后必静坐一说,这么做,就是为了打开内在无文字的书。

金钱、名誉、地位应该是人的附属品,不应该变成人的主人。

不要怕别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誉,是成就你的价值。东西就是越用越能体现价值的。倘若说自己有很大的价值,但从未给身边的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又怎能让旁人认可你有价值呢?要想使自己变得有价值,就得为众生服务,就得让众生利用。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须符合众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后悔,也就没有该做与不该做的事。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足够的,除非你的心知足。

贪的越多,将来失去的也越多,惟有和道沟通后才会知足,才不会失去。

不要认为自己很穷,如果有这种心态存在,你将永远不会富有,永远不会幸福。

《法华经》上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功法可以在山上修成,心法除了在红尘中能修成之外,绝无第二个地方。真正的佛法乃至修行,是不能离开世间的,真正的佛法就是世间法。

不知道的事情更应该去做,只有做了以后,才知道事情不被知道的一面。人生下来时对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正是因为做了以后,才知道了所做的每件事情。

敢作敢当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做了不敢承担后果,还不算真解脱。解脱的是你的心,净土是你的心,涅槃还是你的心。心念转变不过来,只有盘腿死修吧;然而,心态的转变不是单靠盘腿得来的,恰恰相反,惟有和红尘打成一片,才能使心态转变过来,成为无事人一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