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2036700000009

第9章 城市公共服务的“上山下乡”(2)

蒲江中学实验学校是探索“幸福教育”的先行者,“办一所能让师生幸福成长和发展的学校是我的责任。”说这句话的是2004年受命创办实验学校的校长王祥高。学校以学生的和谐发展、终身幸福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经过短短6年的探索、实践,这所学校便声名鹊起,获得了“全国先进民办学校”“四川省中学生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优质教育品牌。

为探索“现代田园教育”,蒲江县还创造了“四位一体”的“茶乡模式”。

蒲江县的成佳镇是茶叶之乡,成佳九年制学校领导认为“学校不应该是孩子独自享受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淳风化俗,教化一方”,近年来便一直在探索开放学校教育资源,调动家庭力量,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学校教育学生,学生带动家庭,家庭服务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尝试着教育反哺农村的新型办学思路。

关于“茶乡模式”,有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杨珊珊的父亲杨仁军一直在外面打工,当杨珊珊看到学校开展社区教育,让许多家长学会了种茶技术,并且增加了收入后,懂事的小姑娘便暗暗地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以后便劝说父亲不要再离乡背井地在外面打工,赶快回来参加学校的培训,学习种茶技术。父亲听了女儿的话,又仔细了解了乡亲们的收入情况后,便听从女儿的建议,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在村里承包了7亩茶园,当年的收入便超过了4万元。

这个故事在成佳镇广为流传,充分表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效益。

成佳学校在2008年开展了春季采茶工培训500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00余人次,

与此同时,还利用社区教育服务网站,免费为社区居民播放农业、科技、教育碟片,提供上网、阅览图书报刊和学习交流场所,仅2009年就接待家长和居民万余人次。这一切,为“现代田园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形象的诠释。

◆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

2010年春节前夕,双流县委书记、县长和教育局长都收到了来自乐山师范学院的一封信,写信人是学院的大一学生荣莲。荣莲在信中说,她家住双流籍田镇清华村五社,父亲患脑膜瘤病故,母亲也有病,家里的房屋又被烧毁,是免费上高中才让她有机会考上大学的,“没有帮助,我可能连小学都读不完,没想到高中也能得到帮助!”

双流县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绝不只荣莲一个人。

双流县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郑重承诺:“绝不让一个双流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民生工程中特地实行了“教育惠民工程”,实施义务阶段的学生零收费,减免中职学生的学费。家住合江土门子村的农民张世民的儿子在合江小学住校,不但学费全免,又免了课本费,而且每年还有500元的住校补贴,因此张世民说:“如今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一定让孩子努力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我的全部希望!”

2010年秋季开学的时间到了,太平镇桃园村村民邓显国背着自家产的土豆、四季豆等蔬菜,带着女儿邓新梅,匆匆地赶到了双流棠湖中学太平校区。邓显国要郑重地向学校表示感谢,他激动地对校长叶超说:

“学校把我女儿的学费免了,真是帮了我们家一个大忙啊!听说她高中三年都不用交学费了,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啊!”

2009年双流县已经率先免除了高中教育阶段丘陵地区农村户籍4500多名学生的学费,2011年又进一步全面免除了双流籍高中教育阶段(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仅这一项补贴,政府每年便将拿出近3000万元。

率先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这在西部地区是创举。

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安心工作,双流县特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保障工程,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为500多户教师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2008至2010年,双流全县投入教育的经费已经超过了26亿元,平均每年8亿多元,对一个县说来,的确也不算一笔小的开支了。

在医疗方面,双流县也有许多让人感到惊喜和意外的做法。

不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都进行了标准化建设,而且在乡镇卫生院的挂号室里,竟出现了“专家号”,这是成都市级县院和双流县级医院的专家们到农村定期坐诊,医治一些疑难病症。专家们的出现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大家常常奔走相告,踊跃挂号,高兴地说,想不到我们也能挂上专家号,而且专家还来到了家门口!

为解决一些困难群众的医疗和保健问题,双流县卫生部门给全县25个敬老院都免费赠送了保健药品;在给城镇低保户发放惠民购药卡的同时,给农村的低保户也发放了医疗惠民卡5000多张。这种医疗惠民卡在门诊时可以直接当现金使用,目的是让农村的低收入人群有病能及时到医院医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鼠标一点服务来

让城市公共服务“上山下乡”的口号是新津县提出来的。

新津县距成都仅28公里,人口30来万,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在成都市所属各区、县、市中是一个地方小、人口少的县。但2005年以前,城乡发展却呈现出“两张皮”“两重天”的状态,农村教育从硬件到软件都严重落后于城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本缺失,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落后,大量农民被排斥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村公共服务匮乏……在推进城乡统筹中,新津县提出了公共服务要“上山下乡”的口号,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为民办事代理制”。

何谓“为民办事代理制”?

具体做法之一,在全县106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室。近年来新津县已经实现了镇镇通光纤,村村通宽带,于是便依托村村通电子信息政务网络平台,由设在各村(社区)的代理员在承诺时限内全程跟踪、无偿代理农村(社区)群众办理各种审批手续和其他方面的服务,让群众“办事不出村,鼠标一点服务来”。如今,无论走进新津县的哪个村(社区),都可以看到设备齐全、功能齐全的便民服务室,办事员们坐在电脑前为老百姓办理分各种审批服务,似乎比城市居民更加方便快捷了。

做法之二,新津县努力建设了“政务110”,即阳光政务服务热线。每天24小时“政务110”都不间断地接听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广播电台的《空中回音》节目公开回复,做到件件有回音,解决有措施,公开、透明,便于群众监督。

做法之三,与上面两种做法配套,推行了镇乡政府开放式集中办公,把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真正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其实,如今不只新津县,成都市所属区市县各村(社区)都有了设施齐全、服务快捷的便民服务中心,不但可以办理各种证件、各种审批手续,而且银行、超市、邮局各种机构都应有尽有了。

在教育方面,新津县实施了“三大工程”,即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工程,不但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解决了留守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在实施“三大工程”的同时,县财政还安排了专项资金优先解决了长期以来拖累农村教育发展的“普九”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待遇,评优和评聘技术职称向农村教师倾斜,新招聘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干部、教师实行互动交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新型社区建安置房供教师居住;规范招生政策,在生源上基本实现全县中小学生资源均衡分布。

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村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仅2007年新津县财政就投入3000多万元,完善了“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硬件建设,让每个村的卫生站不再只有一两间狭窄而杂乱的小房,有了药房、诊断室和治疗室,甚至还有了两张病床和一台电视机的观察室。通过“公共卫生政府买单,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集体配送”等制度,杜绝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有效地降低了农民的医疗成本。

新津县在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方面,还有一个亮点便是发展信息化,建立了电子病历,并和成都市的大医院联网,成都的医生只要鼠标一点便可以了解新津县每个病人的病情和过去的治疗方案,以便及时提出新的诊断意见,真正达到了医疗资源共享。人们说,这是城乡统筹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新津的农民已经有了“家庭医生”。

年近五旬的张凤军是新津县邓双镇田湾村的农民,前几年查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张凤军的心情十分沮丧,全家人也都十分担忧。但让他们出乎意料的是,村的卫生站不但为他建立了“健康档案”,而且还安排了专门的“保健医生”,经常和他联系,上门了解病情,提供各种保健和医疗方面的意见。在张凤军病情缓解外出打工后,每隔一段时间,他的手机便会收到“保健医生”发来的短信,亲切地询问病情,提出各种建议,并且细心地提醒他要按时服药……

◆为了健康的蒲江

“践行科学发展,建设健康蒲江”是蒲江县医疗卫生部门推行统筹城乡建设工作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成都市和蒲江县进行了许多探索。

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

2011年8月的一天,蒲江县人民医院新的门诊大楼落成,老百姓从四面八方兴高采烈地赶来参加落成典礼。为什么新大楼的落成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原因是“蒲江县人民医院”前面还加上了这样几个字:“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院”,这也就意味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托管了蒲江县医院,一个三甲医院全面托管一所区县医院,在全国尚属首例。正如一位

老百姓所说,“修建新门诊大楼,是政府给百姓做的一件好事。但是光有大楼还不够,市三医院托管,是政府给我们做的另一件好事。有了好的看病环境,又有了三医院的先进技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才真正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