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2036700000043

第43章 打开农村财富的大门——灾区重建录(3)

住房解决后,下一步的工作便是解决产业发展。按新的规划,向峨乡决心彻底告别过去以小矿山开发为主的“黑色经济”,全力发展以新型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绿色经济”,四个“万亩工程”成为灾后发展的重点,具体说来,就是猕猴桃、“三木”药材(厚朴、杜仲、黄柏)各两万亩、茶叶和笋用竹各1万亩,乡里计划在五年内完成这一工程,届时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将达到万元以上。除此之外,还计划以产业为依托,发展旅游业,让第一、第三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棋盘村的安置点,是棋盘村与红火村两个村1500人的新居住区,和成都市别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样,如今它不是“村”,已经改名“社区”了。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小别墅式的房屋,说是人均使用面积35平方米,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公摊,比城市里的商品房大得多。房里有光纤、天然气,户户鲜花,家家泉水,道路边有别致的路灯和各种保护环境的木制涂漆标语牌。每家门口都有文人和书法家特地创作的对联,也是木制涂漆的。许多对联都很有意思,而且有文采。如“经史作良田子孙耕种无歉岁

文章传大业墨雨笔花颂丰年”;“春雨连霄润细草 朝阳万里暖峨山”;“青山绿水向峨美 福地华居人物新”等。

村支书李元平是个年轻的女性,穿着皮鞋、皮上衣,头上扎了根马尾辫,能干而健谈,对工作很有激情,介绍情况时滔滔不绝。她自我介绍,文化程度中专毕业,曾在植保站工作,因为迷上了猕猴桃,便辞去了工作回乡创业。她告诉我们,灾后重建中棋盘村和红火村共拿出了多余的宅基地300亩进行置换,地震后一个多月,城里的滨江公司就进场修房子,老百姓当年就住上了漂亮的新居,大家都很满意。来自北京的国土部部长到这里组织座谈时,一位姓董的大爷说:“地震前我们住在半山上,很不方便,摩托车都骑不拢,30多岁了还说不到媳妇,说了个媳妇吧,蹲两个多月拿8000块钱跑了!地震后更惨,心想‘完了,完了,这辈子算了,算了’,没想到还修了新房,路方便了,有天然气,光纤也牵拢家……我还说了个媳妇……地震带来了机遇——不是地震好,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好!”

开奥运会时,看了开幕式后大家兴奋地议论,有人说:“我以为地震把我们国家震垮了,没想到国家还这么强大!”

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棋盘村特地摆了个千人坝坝宴,老百姓说:“要不是党和政府,哪能吃上团圆饭?”很多人敬酒时都哭了……

我走进了村民易国洪的家,他家的客厅是中央台《交换空间》栏目帮助装修的,在电视上我曾经看到过。墙上有翠竹的图案,客厅里有沙发、电视、冰箱、冷热风机,还装了一道屏风。易国洪从小失去了母亲,靠父亲编竹篾背篼供他上学,建了新房后他交了女朋友并准备结婚,已经购买了新床、新衣柜和电视柜等家具了。出于对新生活与整个社会的感谢,他在村办公室当了一名志愿者。

另一户是女儿遇难的家庭,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名叫李运波。两层楼的小别墅,房子很宽大,村里对失去孩子的人在分房时都有照顾,女儿虽然遇难了,但还是把女儿应该得到的面积分给了他们,因此李运波家4口人便分得了5个人的175平方米。门外摆放着崭新的摩托车,女主人李运波正低头用彩色十字线专心致志地绣着一幅观音大士像,放下手里的绣像她告诉我们,现在村里许多妇女都在从事这种手工,尺寸大一些的可以卖到几千元一幅。说话时女主人的神色很平静,已经没有2008年我在许多父母亲脸上看到过的那种绝望和痛彻肺腑的表情。

我问村支书李元平,房子修了后还有什么打算?李元平滔滔不绝、胸有成竹地向我谈起了她雄心勃勃的构想:

“百姓安心了,不住岩窝了,但我们还是焦虑。以后咋办?大家吃房子?光纤、水、电、天然气样样都要钱,咋办?咋能让大家安安生生地永久住下去?如何实现增收致富,让大家的包包鼓起来?现在上海一家公司已经在这里修了个5000吨的猕猴桃冷藏库,准备猕猴桃采收后先入库储藏,然后进行反季节销售,以提高附加值。我们这里本来就是猕猴桃的基地,以后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现在我们已经通过上海的爱心人士引进上海1000户人,投资了1000亩‘爱心果园’。除此之外,我们还打算发展现代化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

“地震后上海盛为公司的老总和朋友们来到灾区,看见我们都住在地震棚里,他们就拿出了一把钞票,有六七万元吧,要捐给最困难的人。虽然我很想收下,但最后却没有收,我告诉他们,心意我们领了,但钱不能收。不是嫌少,而是因为一把沙子撒出去对每个人只是星星点点,希望能用另一种方法帮助我们——我们已经种植了2000多亩猕猴桃,山区还有几百上千亩空地,想搞成标准化的猕猴桃观光园,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希望他们能来投资。我相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会从废墟中站起来,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女支书的一席话无疑是具有说服力而且让人感动的。

“听了我的话后,上海郊区的邝书记便说:‘你做个预算,我回去做工作。’于是回上海后他便发动了亲戚、朋友和企业,共同建起了‘千亩爱心果园’。现在这个果园已经栽了桩,种下了树苗,全是新引进的‘金果’‘西选二号’和‘翡翠’三个优良品种。‘西选二号’表皮无毛,黄心,有香蕉的香味,果皮不粘手,前几年在市场上卖到了60元一斤,一亩地可以产8000至1.2万斤,按最保守的估计吧,如果每亩地能产5000斤,每斤5元钱,1000亩收入也可以达到2500万元了,5年后开始挂果。老百姓可以在

果园里打工,土地入股可以分成,还可以回报投资方和社会。

“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是现在国内外的方向,我已经请北京农科院的专家为我们进行有机产品的论证。新西兰的猕猴桃国际有名,我们要走出国门,和新西兰接轨。

“除了产业发展,还要进行精神文化家园的建设。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中,要从地震的阴影里走出来,创造美好的明天。现在村里已经有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厅,可以放映电影。我们组织了锅庄晚会,男女老少都来参加;我们有卡拉OK比赛、唱歌比赛、拔河比赛等,奖品虽然只是一条毛巾,但可以让白天劳动累了的人晚上放松放松,淡化心里的悲伤。我们还吸收大学生来参加村里的工作,我也亲自给大家讲课,并且组织大家在一起摆龙门阵,让大家讲究公共卫生,养成文明的习惯,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飞腾的天马

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群众便显示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灾后重建中,在希望的田野上,智慧在飞翔,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巧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创造了各种各样科学重建和产业发展的方式。

都江堰市天马镇根据自身的情况,创造出的农房重建模式是“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节约耕地谋发展”。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曾视察重建后的天马镇向荣新村,对天马镇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应村民们的要求,欣然题写了“欣欣向荣”四个字。

天马古称“金马”,位于都江堰市东南角,是都江堰和彭州、郫县接壤的地方。全镇共有3.3万余人,地震中39人遇难,44人受伤,527户房屋垮塌,7700多户房屋严重受损,4000多户需要重建。由于这里是一个地处平坝腹心的典型农业乡镇,既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又没有相应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地处都江堰市内并不属于极重灾区,政策倾斜的力度有限,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重建的困难很大。怎样解决灾后重建这个难题呢?

镇领导班子开了若干次会进行研究,希望找到“突围”的办法。

镇党委书记竹柯说:“穷则思变,偏则思变,我们的办法是逼出来的。”

灾后在双流县援助天马镇修建板房时,为了避免板房破坏田地和秧苗,天马镇曾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把板房修在林盘和大路上。这个办法一举两得,板房拆除后,为板房浇筑的水泥地基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既没有造成耕地的污染,又让镇政府减少了修筑道路的大量投资。

灾后重建能不能再在林盘上做文章呢?

川西平原的林盘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美丽景观。广阔的田野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时会是一片碧绿,有时又是一片金黄,有时飘来花香,有时又飘来稻谷香,而温暖的气候,又让田野里星罗棋布的村落永远在竹林、桂花、柑橘树、桃树、杏树和菜地的环绕之中,永远是一片翠绿。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是林盘少不了的景色,诗人称之为:“绿荫葱茏掩竹篱,花香悠然入院墙。堂前品茗听鸟语,水榭荷边赏月光。”农家的主人常常会在房前摆上一张木桌,放上几把竹椅,悠然地喝几口新沏的茉莉花茶,惬意地倾听着鸡叫、狗叫和小鸟的啁啾声……

这种自然形成的村落是田园中的家,有的居住着几户人家,有的居住着一二十户,占地面积也有大有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变化,有的大林盘中居住的村民已经陆续迁走,剩下的不多了。

天马镇也是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乡镇之一,让村民做主的思想已经在镇领导中得到重视和贯彻,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是件大事和难事,自然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于是镇党委书记竹柯带领干部们走村入户,听取群众的意见。

在一次群众参加的“乡村夜话”中,一位老支书韩华太提出了建议:“地震前我们这个村就在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整理,曾准备拆院并院,把原先的房子和林盘拆了,另外找一片耕地修集中居住的小区。现在想来,这种办法虽说是节约出了一些土地,但原先的宅基地、林盘地复耕起来既花劳力,也得要一个过程,再说,林盘没有了,成都坝子特有的风景也就没有了,很可惜。我在天马种了几十年庄稼,这里田土肥沃,耕种方便,产量高,把这些耕地占了修房子,可惜啊!现在我提个建议,能不能像修板房那样,将就林盘院子搞重建?这样既不占用耕地,又保护了林盘风光……”

老支书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竹柯,经过反复思索,反复权衡,一个“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节约耕地谋发展”的崭新思路出现了。

最初,镇领导们对这种办法还感到没有多大把握,只想先找两个地方试点,但都江堰市人大和市政府领导多次到镇上进行研究并多次到现场办公后,都肯定了这个办法,终于促使镇领导们下了决心,而老百姓也从犹豫观望到积极支持了。

于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天马镇的安置点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办法,经过调整,8个村、31个点共2000多户受灾群众参与“拆小院,并大院”的统规自建,占重建户的一半以上。通过拆院并院,全镇净增了耕地1780余亩,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每亩以15万元的价格计算,便可以获得2.67亿元土地收益用于农房重建,既为百姓灾后重建解决了大问题,又让竹林滴翠、佳树环绕的川西林盘风貌得以保留,实在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

总结起来,灾后天马镇农民建房的资金来源有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国家户均补助两万元;二是并院后腾出耕地,根据面积大小,人均可以获得1.1万元至1.8万元;三是确权后每户可以贷款6万元;四是自筹其余部分。

到2009年底,所有的受灾农民都搬进了新居。

考虑到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林盘里新建的房屋大都是别墅式的,有黄墙红瓦、白墙灰瓦等各种颜色,有的还加入了羌族民居或藏族民居的元素,用片石砌成了墙壁,非常美观,让人艳羡。这样的一套房屋在城市里应该值好几百万元哩。一谈起新房,老百姓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认为,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和灾后重建,城乡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

温总理曾经视察过的向荣村本是一个占地28亩的大林盘,只住了17户人,经过调整,现在集中了76户,广场上有健身器材,林盘里仍然细心地保留着竹林和高大的水杉、楠木、水冬瓜、桉树、女贞等乔木,房前屋后有菜园,猪只已经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集中喂养,不再是人畜杂居了。

各个安置点都在醒目的地方张贴了“村规民约”,和城市里的社区一样,每个新的安置点都成立了业主管理委员会,但这里的业主管理委员会比城市社区里同名的组织权力大得多,要管理社区里安全、调解、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事宜,委员们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

而那些不愿进行拆院并院,坚持要在原地自建的农户呢?现在看见乡亲们重建后的新房都感到后悔了。

天马镇的创新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各个地方的重视,镇党委书记竹柯曾受命在大会上向全成都市的乡镇党委书记介绍经验,据镇上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9年11月中旬,前来参观、考察的各方面人士已近400人次,除都江堰市领导外,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来过3次,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来过8次。当然,最让竹柯和全镇干部群众受到鼓舞的是温家宝总理曾到这里视察,视察时,听了汇报后温总理曾拉着镇党委书记竹柯的手亲切地说:“你们的经验如果能够推广,全国18亿亩耕地的保护红线也就不会被突破了,你们辛苦了!”

在农房重建完成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便成为天马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天马镇以加大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产业化。目前已经与成都市一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在天马镇租用土地发展无公害种植业和养殖业,向一些大学和中学长期提供无公害的食品;天马镇还与一些企业签订了合作饲养肉牛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协议;上海援建的10万亩生态农业集聚区项目也覆盖了天马镇的部分村庄和农户。除此之外,加快城镇新区建设和打造“川西林盘群落农家体验游”“农业生态观光游”“乡村酒店度假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也都被提上了发展的议事日程。

◆在“呦呦鹿鸣”的地方

鹿,一直被认为是祥瑞的动物,《诗经?小雅》中便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成都市区北面的彭州市有两个以“鹿”命名的地方,一个是白鹿镇,一个是磁峰镇的鹿鸣荷畔社区(原鹿坪村)。白鹿镇传说远古曾有神奇的白鹿在山林中出现,鹿鸣荷畔传说曾有雌雄二鹿在此居住。如今白鹿镇和鹿鸣荷畔在灾后重建中,都发展起了旅游产业。

在古蜀国的鱼凫和杜宇时期,彭州便是蜀人的“立国之地”,市内西北部的山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无数的神话传说、美丽的青山绿水,让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在“五?一二”大地震中,这个处于地震活跃区的地方却遭受了重创,成为极重灾区。

经过灾后重建,会恢复它们昔日的美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