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2036700000035

第35章 万紫千红农家乐(3)

成都市三圣花乡有大名鼎鼎的“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个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充满诗情画意:春季“花乡农居”百花竞艳,夏季“荷塘月色”十里清香,秋季“东篱菊园”迎霜含蕊,冬季“幸福梅林”傲雪吐芳,除此之外还有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可以让城里人自主选择地块认种的“江家菜地”。总之,这里已经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单是它们的名字便足够引起人们的遐想了。

三圣花乡属于浅丘地区,过去没有特殊的旅游资源,“五朵金花”的出现十分有趣,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一些偶然性,有人甚至说它们是“无中生有”的。

2003年,成都在为争取成为全国生态保护模范城市时,准备增加一部分绿化面积,最初并没有选中三圣乡,而是选中了另外一个地方,但当地的基层领导认为搞绿化没有多大意思,配合不力,后来经过考察,便改而选择了锦江区的三圣乡。三圣乡农民本有种植花卉的传统,区委、区政府也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只是当时有些农民并不理解政府的做法,也不愿投入资金,于是市建委便投入了800万元,采取不征地、不拆迁的办法,首先改造了红砂村等地的道路,并进行绿化和美化。锦江区委、区政府也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借举办四川省首届花博会的契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注入文化内涵,策划和成功地打造出了“五朵金花”风景区。

“五朵金花”地处成都近郊,过去都是一些并不富裕的农村,借成都人自古以来便具有的“喜遨游”、崇尚悠闲的民风,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巨大成功。重叠的绿,满眼的花,浸透了花香、草香、树香的空气,让久居城嚣的人们如痴如醉,每到周末那里都游人如织。

“五朵金花”不是单纯的农家乐或乡村旅游,而是“一村一品”,有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意。

“五朵金花”中的“花乡农居”是以鲜切花和盆花为主导产业的观光农业特色景区,景区内有巨大的花卉市场,还有90多家乡村酒店——农家乐,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著名的花卉生产集散地。这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特别是百花盛开的春天,黄色的迎春、白色的荼、鲜红的月季、娇艳的海棠和国色天香的牡丹竞相开放,许多村姑(现在已是“居民”)头上都插着鲜花或戴着花环。传统文化与现代交融,路旁古色古香的木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上面刻有许多著名诗人的佳句,陆游的“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便是这里真实的写照了。

“幸福梅林”是集中种植梅花的地方,如今已是全国的梅花基地之一,冬天蜡梅盛开时,空气会被梅花独特的馨香浸透,真正是花香袭人,让游客在清冽的空气中,齿颊留香,五脏六腑都感到说不出的舒畅。

“江家菜地”过去多是种菜,如今这里的菜地以让城里人“认种”的方式进行经营,每分地一年800元,周末城里人常常带着孩子举家前来,传统的种植业已经变成体验式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自然是来自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曾多次举办菊展,已是全国菊花的培育基地之一。

“荷塘月色”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这里有种植莲藕的传统,有大面积的荷塘。如今不但有美丽的荷花,而且还有如诗如梦的“画意村”,几十位国内外知名的画家居住在这里。

在“花乡农居”(原红砂村)我走进了绿树掩映的曾家花园。

红花绿树中,盖碗茶飘出缕缕清香,院门口的墙上女老板曾华美的照片笑脸迎人。曾华美是一位年仅30岁的漂亮女人,眉目清秀,举止干练,从穿着到谈吐都已经“蜕变”,完全是职业女性的形象,她被一些媒体称为“折射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她含着笑娓娓地向我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她说:

过去我们一家人和当地许多人一样,都是种菜、种花的农民。家里有两姊妹。由于穷,初中毕业后我便告诉爸爸妈妈:“我要去城里打工,供妹妹读书……”爸爸妈妈同意了,15岁我便成了个打工妹。

2003年省上搞花博会,政府叫我们把自己的房子按川西民居的风格进行改造,搞得漂亮一些,好搞农家乐,资金是政府补助80%,自己出20%。但当时我们根本不懂啥叫花博会,也不懂啥是农家乐,只是觉得要出钱就划不着,不愿意搞……后来村上、乡上、区上都给我们做工作,媒体也不断宣传,于是我们便想“赌一把”吧,看看到底咋样。于是政府每平方米房屋补助了100元,自己又花了点钱把旧房子的外观收拾了一下,当年9月开花博会,我们的农家乐也开了张。第一天的营业额是600多元,花博会开了7天,我们的农家乐挣了2000多元。

2000多元,当时在我们眼里真是很大的一笔钱,爸爸妈妈笑得合不上嘴,觉得走这条路倒很是不错。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在农村搞旅游、搞农家乐有啥前途,因此并没有下决心把农家乐经营下去,花博会一开完,我又进城打工了。那时很多城里人到我们这里租房子,花博会前的租金是一年5000元,花博会后涨到了2万多,我很想把家里的房子租出去,但村上的朱大顺书记劝我们不要把房子租出去,也不要再出去打工了,他对我说:“丫头,你出去给别人打工还不如回来给自己打工呢,好好想想吧,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仔细想了想,觉得他的话确有道理,2004年便回来试着经营农家乐了。

当时来的客人不少,但我和爸爸妈妈都不会经营,标准很低。我们没有雇工人,只是有时找亲戚们帮帮忙,我自己既是老板又是服务员,端菜、洗碗啥都干,一年下来,挣了1万来元。

2004年、2005年政府多次为我们举办免费培训班,还带领我们去参观外面的酒店和商场,学习人家的环境打造和服务方式。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开始懂得啥叫“旅游”、啥叫“服务”了,也觉得干农家乐有奔头,于是便请来了专业的厨师和服务员,并且请父母亲搬到集中安置点去居住,把过去的住房全部重新装修。房屋本是父母亲的,用作开办农家乐,我每年给父母亲5万元租金。父母亲很爱我,也很开通,很支持我的事业,5万元租金他们只留下了两万元,其余3万元分成两份,给我和妹妹各1.5万元。

装修的时候,最初我不管美观不美观,图省钱,只用塑料布在院子里搭了一些简易凉棚,乡上的文化顾问看了后便皱着眉直摇头,他向我建议:“不要用塑料布,这样既没特色又太难看,哪个会喜欢这样的地方?要搞绿化和真正的凉亭,要突出川西民居的风格,这样才能吸引游人。”听了他的话后经过思想斗争,我决心改造环境,2005年便一咬牙投入了10多万元,这些钱一部分来自农家乐的利润,一部分靠借贷。2006年我继续打造环境和景观,政府又贴息给我发放了5万元小额贷款,我在院子里做出了假山和小桥流水,还买了许多高档的大树,包括桂花和黄桷树。

环境漂亮了,客人就更多了,2007年除去一切开支,我净赚了7万多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厨师和服务员8个,高峰时一天会接待两百多位客人,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这‘以上’到底是多少呢?”我插嘴问道。曾华美笑了,轻声回答说:“这是商业秘密!”接着她又说:

我们这里土地很少,人均耕地不到1亩,全家共有3亩多地,已经全部出租给农业企业耕种,租金过去每年每亩1500元,现在1800元了。从2004年起,父母亲便买了“社保”,妈交了1万元,第二年她50岁时便开始领“养老金”,每个月两百多,今年增加到360元了。医疗方面我们也有社保卡,报销比例和城里人一样。2008年妈因心脏病住院,花了8000多元,报销后自己只出了2000多元。妈和爸爸常说:“现在不怕生病了!”两位老人每年土地出租和分红共有6000多元,房租收入2万多元,还有社保给的养老金、上面给的耕保金和粮食直补,一年有3万多元,够用了!有时父亲还会来帮我搞搞采购,除了包吃外,我也会给老人家发工资。

妹妹高中毕业后也回村里当上了景区的讲解员,月工资近2000元,电视台还采访过她。我的老公是城里人,搞手机营销,过去我曾想跳出“农门”,如今他却随我来到了农村。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儿,下半年该上幼儿园了!

你问我家过去的情况,过去只有一个字,就是“穷”,祖祖辈辈都穷!爷爷是1959年死的,我1岁时奶奶去世,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还只是种粮、种菜。我9岁时就跟着爸爸去卖菜,那时乡坝里路不好走,一下雨全家都得去帮爸爸推车子,手里还得提着一壶水,一边走一边浇轮子上的稀泥……爸爸卖菜后要能带个“锅盔”回来,我和妹妹就高兴得跳,算是“打了牙祭”。每年学校开学时我总不好意思——因为交不起学费,要向老师请求缓交……记得每年9月,爸爸都会叫我们到地里去扯花生,扯了花生卖了后好交学费……15岁初中毕业后我就再也不能上学了,开始当学徒做皮鞋。学徒是没有工资的,学了两年后我去城里当营业员,每月工资400元,3个女娃娃合租了一间房,连床都没有,从商场里捡了些纸板铺在地上,这就是我们的床,回家时我不敢告诉爸妈,怕他们担心。400元工资除去50元房租外,每月要交给爸妈300元贴补家用……那时我不敢乱花一分钱,商场每晚9点下班,从商场到租住的小屋一路都是黑黢黢的小路,没有路灯、没有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每天下班后都是提心吊胆地一路飞跑……

由于爸妈只生了两个女儿,有人便看不起我们,还欺负我们。我们全家憋了一口气,省吃俭用,1998至1999年就修起了砖混结构、一楼一底的新房,就是现在这个曾家花园所在的地方。

如今我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提高农家乐的档次,不让它自生自灭。近年来成都周边好耍的地方增加得太多了,而我们这里的农家乐都大同小异,没有特色,这就是危机!目前仗着地处近郊,生意才好一些,但以后呢?

曾华美还说,现在三圣乡的农民幸福感比城里人强得多,这里环境好、空气好。红砂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2万多元,还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养老、医保都解决了,生活水平不比城里人差,姑娘们都不愿意嫁出去了。花乡农居社区主任包贵平也向我介绍,近10年来姑娘们嫁出红砂村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搞建筑的,现在男男女女都不愿迁出,迁进来很难,而迁出去就很容易了。由于有了养老保险,家庭中的矛盾和纠纷减少了90%以上。

◆荼香飘龙泉山

荼俗名“七里香”,是一种白色的小花,开花时极香,故有了“七里香”之名。《红楼梦》中有“开到荼花事了”之句,但在川西坝子上,春天盛开的七里香带来的却是浸透一切的温馨,并没有让人感到“花事已了”的伤感。

双流县三星镇袁宗琴创办的农家乐“蓉城乐园家庭农庄”就在七里香盛开的龙泉山顶上,向前行走100多米便到了眉山市仁寿县的垭口,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葱茏,让人颇有点“绿色千种,绿色千重”的感觉。农家乐前有桂花林、银杏林和大片大片的桃林,春天不但芳香四溢,而且灿烂如霞。山上到处都是野蔷薇、野梨树和七里香,漫山遍野的七里香似乎把整座山里里外外都用浓浓的馨香浸泡过。农家乐有茶园、别墅式的卧房,空气十分清新,静静的空山里只听见鹧鸪的叫声。

农家乐50多岁的女主人袁宗琴长着线条柔和的长圆形面庞、明亮的大眼睛,看上去很年轻,不像是年届五旬的女人。她说自己的资产估计是260万元,但我看来实际恐怕不只此数。这个被当地政府评为三星级的农家乐,占地达900多平方米,有餐厅、茶室、会议室、文娱室以及10余间带卫生间的卧房(包括套房),再加上厨房、饲养场等辅助设施,资产的价值应该超过260万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