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2036700000025

第25章 土地的华彩乐章(1)

◆柳城无处不飞花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花园,这个得都江堰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肩负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任,2010年8月又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日报》采访组考察后,曾在头版刊登了《现代农业的“西部标杆”——探秘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成都试验》一文,文中称:成都市的现代农业,紧紧与统筹城乡改革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建设美丽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结合,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在“接二连三”(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联动)中快速发展着。

号称“金温江”的温江区,对成都发展现代农业的“高端战略”进行了生动诠释。

河渠密布、杨柳依依的温江又名柳城,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相传古蜀五代蜀王为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而4000多年前,温江曾是古蜀鱼凫王都。据《读史方舆纪要》《四川通志》和《温江县志》称,温江的万春镇内有鱼凫城,这就是古鱼凫氏的都城,如今,鱼凫古城遗址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鱼凫城外,在温江的寿安镇境内还有柏灌王墓、鱼凫王墓和鱼凫王妃墓。鱼凫城考古发掘曾创造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发掘证实,这座古城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对研究成都平原、四川地区乃至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温江是都江堰灌区的首泽之地,是成都市唯一真正的平原地区,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流经境内,造就了满目苍翠、繁花似锦,肥田沃土、林水相依的美景。2004年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2007年赢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2010年获得了“亚洲绿色生态环境奖”,同年,通过严格的验收,又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如今,作为成都总体规划的“西部新城”核心区,温江从“健康休闲”的功能定位出发,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转变了生产方式,在发展以休闲、体验、旅游、健康为主题的产业形态同时,全区正在努力建设一个“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温江的特色产业是花卉苗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又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和契机,更促进了温江花卉产业的发展。

温江的诗人们曾创作了许多作品歌颂这里的美丽风光,其中有两首诗是这样的:

春梦酣欲醒,枝头鸟语频。孩童弄花趣,翁叟太极行。

(作者程国平)

清水河畔柳丝丝,海棠花族盛开时。芙蓉小苑春如画,李白桃红燕分泥。

(作者汪绍云)

我相信,无论谁读了这些诗,都会对温江的美景心向往之了。2010年春天,我到了温江,并且住进了寿安镇的农家。由于要按照新的理念规划城乡发展的新形态,成都市对农村的土地整理和基本建设都要进行新的规划,新规划精心而细致,要求很高,因此迟迟没有制订出来,以至寿安的农民已经五六年没有被批准建造新房了,正因如此,表面看来,寿安的民居并不像成都其他许多地方那样漂亮和时尚。对此,钱包已经鼓起来的寿安农民意见不小,许多人极羡慕“邻居”都江堰灾后重建中出现的那些漂亮小别墅,纷纷向我抱怨道:“我们有钱,哪家没有几十万?但上面就是不批准建房,娃娃要结婚,咋办?”

农民有钱了,叫喊着要建新房,要赶快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是成都在推行城乡统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温江无处不飞花,寿安的田间完全成了花的世界,道路两边,房前屋后乃至广阔的田野里,到处都是鲜花,或是火红的贴梗海棠,或是艳丽的山茶花和冰清玉洁的玉兰。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了这么多盛开的辛荑——红花玉兰,一片紫红,没有叶片,和雪白的玉兰在蓝天下交相辉映,美得让人目眩。除了这些还有金黄的菜花和粉红的杏花、桃花,当然,最娇艳的应该是海棠,“艳丽最宜新著雨,娇妖全在欲开时”,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或火红,或粉红,或淡红,都在盛开,极目四望,哪里都是一片绚丽的彩霞……

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寿安最美的时候。

除了在春日盛开的花朵外,便是满树碧绿、冒出新芽的桂花和银杏了。从2010年开始,每年秋天这里都要举办一次桂花节。在不久的将来,寿安还将形成“路在花中,房在林中,水在雾中,人在景中,游在画中”的独特的田园城市风貌。

我住在寿安镇东岳村妇女主任杨兴华的家里,现在按城乡统筹建设后新的称呼,“东岳村”已经不是“村”而是“东岳社区”了。小杨家的院子里白色的李花正在盛开,一株胸径足有小面盆粗的白玉兰绿阴遮住了半个院子,想来夏天开花的时候一定会是满院馨香;墙角有茶花,树上有吊兰,院子周围是竹林和树林。小杨家的房子是两层小楼,上世纪80年代修的,地震时顶棚被震坏了,家里计划着要重建新房,因此没有进行整修。

小杨的家里有年逾七旬的父母亲。老公在阿坝州松潘的养路段工作,每年休探亲假时才能回来。小杨说很希望他早点退休,早点回来。按规定,在养路段工作,工龄30年就可以退休,老公今年工龄已经30年了,该回来了!

40多岁的小杨看上去还很年轻。她只有一个女儿,在附近的玉石学校上初二,是个面庞红红的、个子高高的小姑娘,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墙上贴着许多奖状。

晚饭煮了腊肉,还有腊肉炒蒜薹、腊肉炒粉条和苋菜汤。小杨告诉我,苋菜是地里长的,腊肉是用自家喂的猪肉做的,自家的猪没有买过外面的饲料喂过,是用猪草和粮食喂出来的,既环保味道又香,不含激素。她曾在一年内喂了五头猪,现在工作太忙,妈又病了,没人喂,但过些日子还是要喂一头,准备杀了过年吃。她的老父亲笑着插了嘴:“现在想吃肉就吃肉,过去地主的生活也没有这样好啊!”

夜晚的村庄十分安静,10点以后便万籁俱寂,听不到一点声音了,我本想看看电视,但电视机在小杨父亲的房里,不方便,写写采访笔记便上床睡觉了。

早晨,寂静的田野里响起了鸡叫,小杨院子里的公鸡也高声歌唱起来。在晨曦微露中,小杨上初二的女儿便自己起床做饭。她刚吃完早饭,已经有同学在门外叫她,小姑娘便匆匆骑着自行车去上学了。

晨光中,我走出了小杨家的院门,东边的天际有一大片亮亮的云彩,还有淡淡的、粉红色的霞光,住在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我已经很久没有欣赏过朝霞的绚丽了。霞光中,门前苗圃里的花树叶片上挂着许多露珠,树下的小草上也有许多露珠。和霞光一样,露珠对我来说也是久违的了。

耳中充满了各种小鸟的啁啾声,燕子在小杨家里筑了巢。小燕子出生了,几只老燕子在院子里飞来飞去,发出快乐的呢喃声。

小杨一大早就起来打开洗衣机洗衣服和被褥,她身体很好,虽然这几天遭遇了“倒春寒”,但漂洗时她一直赤着脚站在冷水里使劲地踩。她还得意地告诉我,即使在冬天洗衣服,她也是如此。到上班时间,她已经洗出两大竹竿衣被了。

杨大爷替我们做好了早饭,是自己蒸的白面馒头和冒着阵阵清香的苋菜稀饭,还有腊肉和泡菜。

早饭后出了门,一路是花。过去温江的农民把种花只当成一种副业,而现在它是真正的产业了,特别在2005年9月温江举办了全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之后,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功能的配套,花卉产业更有了飞跃的发展。如今,温江区已号称“西部花都”,花卉种植面积达13万余亩,占成都市的二分之一、四川省的三分之一,每年的销售收入约9亿元。在这个西部花城,花卉种植已经和旅游、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第一、第三产业联动,随着产业水平的提升,给温江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过去,农民们是自发地种植花木,不懂市场,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盲目跟风,往往会造成损失;而统筹城乡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已经逐步建立,种植花木、销售花木都有合作社牵头,有花木网络与市场无障碍对接,花农再也不会盲目跟风了。

和温江别的社区一样,东岳社区绝大部分农民都在经营苗木,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视,苗木的价格一路走高,每株金花女贞可以卖一毛到六毛钱,每亩地可以得到几万元的收入,红花檵木也是如此,一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农民并不少见。

虽然我在东岳社区考察的那几天正值寒流袭来,但地里仍然有不少人在忙着栽种苗木。一位30多岁、名叫田海英的妇女正在栽种金叶女贞,她一共种了两亩多地,笑着向我算了算账,仅这两亩多地一年便可以有10来万元的收入了。

一位名叫周云良的年轻人,租了20多亩地种植了苗木,正带着8个妇女嘻嘻哈哈地在起金叶女贞树的树苗。田埂上停着他崭新的“长安铃木”轿车。我笑着问他在2009年赚了多少钱,他吞吞吐吐地不愿回答,只说“就买了这辆车”……看见我疑惑的目光后,又支支吾吾地补充道:“家里的旧车有两三辆,新车也有两辆哩……”

这个青年是当地种植苗木的带头人,地里干活的妇女都是他雇请的工人。

我来到了东岳社区的办公区。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大院,院子里有几株高大的香樟,胸径已经五六十厘米粗,还有大量姹紫嫣红的贴梗海棠、茶花、红花檵木、樱花、罗汉松……蓬蓬勃勃地簇拥在一起。

社区前面有一条小街,街旁有一些商店,这让小村已显城市化的雏形。

街旁有一座小院,里面有贴了瓷砖、红色屋顶的漂亮小楼,小院里也满是盛开的鲜花,茶花、垂丝海棠、红花玉兰全都娇艳欲滴。

50多岁、手上戴着金戒指的女主人左大娘正蹲在花树下割苋菜,看见我在给院里的红花玉兰照相,便站起来笑着自豪地说:“我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哩……”

仔细打量一下,果真如此,院子不大,但花的品种却多,除了正开花的,还有含苞欲放的绣球,以及夏季开花的栀子和广玉兰、秋天送来馨香的桂花和冬天傲雪开放的蜡梅……

我询问左大娘家里的情况,她说,大儿和儿媳带着孙子在外面打工,二儿子和老两口在家里种植苗木。全家4亩多地种植了苗木,9分多地种植了水稻和油菜,“我们吃的菜、米、油都不用买!”左大娘心满意足地说。

要了解温江的花卉产业必须去拜访著名的“川西花王”陈开钦,他也是寿安人。

早在清朝末期,温江已是四川有名的花木盆景之乡,陈氏家族祖祖辈辈都培育盆景,至今传承不断。年近九旬的陈开钦已是陈氏盆景的第四代传人了,从事花卉盆景的种植培育已有60多年,很多弟子如今已是川西甚至整个四川的花木大户和盆景名家。他的七个儿女都在从事这一产业,算是第五代传人,整个家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后固定资产已经上亿元了。

陈开钦为人低调,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经历仿佛是川西花木盆景行业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前,陈开钦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温江县寿安乡的花匠,由于技术好,当时很多有钱人家的庭院绿化都找他们家做,当地人都叫他们“陈花匠”。陈开钦十四五岁便跟着父亲学习栽培苗木花卉和制作盆景的技术,父亲去世后,年轻的他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新中国成立前夕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已经有了近10亩地,地里种植了大量上百年的桩头。新中国成立时“川西花王”被戴上了“四类分子”的帽子,帽子戴了20多年,经过几次“割资本主义尾巴”,他把所有的老树和大桩头都捐给了人民公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开钦被摘了帽子,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承包了40亩土地,重新搞起了花木种植,以后又成立了成都陈氏花卉园林公司,把栽培花木和培育盆景进一步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陈开钦不但发展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还带动许多农民一起种植花木,发展苗木经济。他先后带了几百个徒弟,倾尽所能把家族传下的手艺传授给他们,让他们也能致富。如今陈开钦已是“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亿万富翁。一些农业大学园林系及中等专科学校也曾把他的园林当做培训基地,陈开钦不但提供学习基地,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川西花王”的盆景作品多次在全国得奖,他的企业也已经成为“中国花卉十佳企业”“全国绿化先进企业”。

我们去到了陈氏花卉园林公司,他的小儿子、园林公司的总经理陈志贵特地带我们参观了公司的盆景和园林。园区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院子里有许多参天大树,一些美丽的桂树树龄已高达两三百年,许多形态古朴奇异、供制作盆景用的桩头,不但完全是野生的,而且也有一两百岁高龄了。

陈志贵对照着实物向我介绍了川派盆景的特点:

“四川的盆景艺术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于蜀汉,到唐朝时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明清是其鼎盛时期。虽然目前日本、加拿大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盆景已经进入中国大陆,但中国盆景仍然是‘盆景之母’。我国的盆景艺术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广州等地的盆景崇尚精品化,一盆罗汉松可以卖到一两百万元。而四川盆景呢,在中国的盆景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它一般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部分,植根于‘天府之国’秀美的山川之中,讲究立足于自然而又具有艺术化的意境,‘胸中自有丘壑’,在咫尺之间便表现出了山川的雄伟和壮丽,在小巧玲珑间表现出了或婀娜或幽深的森林美景,从而给人特殊的美的享受。”

陈志贵说,一些好的盆景总是要花费培育者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先选材,选出能造型的桩头,然后再培育,把桩头培育和嫁接后,再精心设计并一步一步地造型……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不但需要“匠心独具”,有时还要耗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古朴严谨,虬曲多姿”是川派盆景的特色,它的制作手法也很独特,讲究“身法”,“掉拐”“对拐”“滚龙抱柱”“半平半滚式”等造型方法和造型样式,都是其他盆景艺术少见的,所以川派盆景样式繁复多变、制作奇特、独具魅力。再加上四川气候温和,植物资源丰富,所以许多品种如金弹子、银杏、紫薇、罗汉松以及山水盆景等,都受到了国内外盆景爱好者的青睐。目前,陈氏公司已经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批发店,希望能占领更多的国内外市场。

妇女主任小杨还特意邀我去欣赏一个她认为特别美丽的地方。这就是川西海棠基地。

小杨的眼光不错,寿安什么园林最美?我想应该是这里。它让我想起了《聊斋志异》中《婴甯》一文中所描写的“豆棚花架满庭中”“海棠枝朵入室内”的美景。基地门外的篱笆上是一色的贴梗海棠,虽然盛花期已过,但仍然残留着不少猩红色的花朵和花苞;园内的海棠品种更多,猩红的贴梗海棠、粉红的垂丝海棠,还有玉兰和桂花。大大小小的盆景,高高低低的花树,争奇斗艳,真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