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关系是搞出来的
20348400000008

第8章 “搞”定朋友,朋友多了路更宽(3)

如果把自己讲得一无是处,讲遇到了困难,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对方听了会感到失望,对你也就没有太大兴趣了。

当然,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再春风得意的人,能力再强、地位再高的人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所以交谈时很容易说起不顺心的事。但对初次认识的人来说,往往爱对自己的交际对象抱一种幻想,潜意识中常盼望对方是个能干的人,希望成为私交。如果你令对方失望,他会认为没有必要与你交往了。

但夸张要有一定限度,不能夸张得无边无际。因为人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虽然不了解你,但你应该有多大能力,他大致上是心中有数的。说低了,他不以为然,瞧不起你,说太高了也不好,弄不好露马脚。这就要求你在说话时要有分寸感。

在说明自己的能力时,不但把现在做的事情告诉对方,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把下一步准备做的事情告诉对方。下一步的事虽然没做,但有做的打算和做的条件,也有做的可能性。你讲给对方听时,对方一般是会报信的,而且你已明确告诉对方,这是下一步的打算,自然他不会认为是在骗他。在讲下一步打算时,你要充满自信,要把具体事实摆出来。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夸张,也是一种合理的夸张。你若把再下一步的打算也告诉对方,那就成了吹牛,对方就不会轻易相信。像一个小学生谈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一样,让人觉得有点荒唐。所以只能把打算提前一步说出来,不能提前好几步说出来。

这一种技巧关键在于:不要超过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雄辩家中,政治家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分辨不清的是非,甚至不可能有模棱两可的现象。他们能把死人说成活人,把活人说成死人。其话语非常明确,充满自信。

奇怪得很,这些政治家所说的话会使数以万计的听众满怀信任地接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主要是他们发表言论时,经常使用“绝对”、“一定”、“完全”、“百分之百”等全部肯定或否定的明确判断。

例如,一位政治家在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到街头演讲,经常说道:“我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我决不失言,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关于这一点,请绝对信任我,我可以对天发誓。”也许听众开始时会半信半疑:“事情会这般绝对吗?”但听久了,耳朵里听到的明确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也就不知不觉地被接受了。

因此,交际中夸张自己,也可以使用这种语言,以使对方更为信服。

日本著名作家深田佑介曾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其内容是介绍一位日航时代的同事,这位同事年轻时就怀有抱负,常对深田佑介先生说,“我将来一定要成为国会的议员。”然而这位同事直到现在,仍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在当时,许多同事都说:“这家伙是个有远见、很了不起的大人物。”甚至公司方面也对他产生了“能有这种志气的人在我们公司服务真是难得”的评价。因此,他很快就升为部长,并在不久后又被提升为公司经理。

深田佑介的这位朋友,当时是否真的立志成为国会议员,我们不得而知。但能说出这种话,就足以令周围的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当然,这种美梦不是做得越大越好,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同时在他人面前施行一些小技巧,应当说需用些小花招,让人感觉你的志愿也许可能实现。不然的话,就成了纯粹的吹牛,给人以幻想家的印象。这样一来,反而会失去他人的信任。

深田佑介先生这位朋友虽然说大话,但他自身还是具备相当的才能,并善于耍些小花招,所以,给人以“他说的很可能是真的”的印象。

交际中,让别人钦佩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为了表现你的发展潜力,就有必要对将来描画一幅美丽、宏伟的蓝图,纵使这种蓝图完全不可能实现,但是却能给人留下很不错的印象。

譬如,你可以对你的朋友、同事说:“我将来要独自创业,而且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并将这样的话向人重述数次。这样,连那些原本不太相信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切不可小瞧了他,这家伙很有可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交际中,在突出自己时,必须记住:绝不能向人谈论过去或现在,而必须是专心描绘未来,假如你冒冒失失地向他人说:“我曾经干过某某大事。”就容易使人感到你在说大话、吹牛皮。同样,谈论现在也不行。若向他人说:“我现在正从事某某事业。”是真是假,别人很快就会知道。只要与事实稍有出入,就会被认为是吹牛。若只立足现在,大谈未来,纵使是毫无根据的大话,也不容易被人觉察。

8.睁开你的慧眼结交朋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出自孔子《论语·季氏》

孔子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对自己有益。对谄媚的人交友,同当面奉承背后使坏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对自己有害。”

通常人们以“有缘”来解释自己所交的朋友,但是其中又隐含了被动与无奈的心情,尤其在“求一知己而不可得”、“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不妨暂且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及主动被动中,结交了不少朋友,那么要如何与他们和平相处呢?

孔子的建议是:先分辨益友与损友,再决定亲近或疏远。分辨的原则很清楚。“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是益友,简单说来,应该具备“正直、信实、多闻”三项条件。

鲍叔牙年轻时与管仲交往,彼此奠定了笃定的友情。两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常分四分之三的利润。因为管仲穷困,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又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使鲍叔牙陷入窘境,然而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国君王建立霸业。管仲当公子纠的师傅时,鲍叔牙当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对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旁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诸位王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就只剩下小白与皇兄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还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帮助客居鲁国的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被遣送回齐国他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于是有人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不如自己先自杀。”

管仲一笑了之。他说:“如果小白要杀我,当初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既然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也没有想到。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齐国宰相,这与好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鲍叔牙招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管仲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即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不仅屡战屡败,而且还做过逃兵,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于是,天下人很少称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鲍叔牙不愧是管仲的好朋友,称之为“知己”也一点不过分。“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鲍叔牙把“直、谅,多闻”这三个益友的基本条件全占了。难怪他和管仲之间的友情故事能为大家津津乐道,并且流传千古,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