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慕容雪村随笔集
20294900000007

第7章 中国美食地图(3)

对中国古代文化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对这个字发一声叹息,它就是随伯夷叔齐走到生命尽头的那株小苗,代表着正义的理想;它就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反复吟唱的那棵野菜,代表着伤感和离愁。我在吃它的时候茫然无知,这菜两毛钱一份,我没想到它曾长久地飘摇在中国人的梦里。

有一年暑假,在鸭绿江边遇见了一位打鱼人。他说他终日在江上漂流,只打一种鱼,叫做“嗷嗥”(音),打到一条就够全家吃一个月的。这是一条大汉,高大魁梧,古铜色的脸庞,说这番话的时候满脸虔诚。

再见他时正是日落时分,江流无声,我看见他高兴地从网里提起一只黑色的鱼。

“这就是嗷嗥?”我问他。

他满面欢喜,说今天我给他带来了运气,居然一次捕到两条。“到船上来,”他说,“我们烤一条吃。”

据说这种鱼肉质细嫩,不管烧烤蒸煮都鲜美无比,但最终我还是拒绝了他的邀请,这是一家人的生活所系,不能被我随随便便地吃掉。

东北也有很多名小吃,烟熏红肠、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吊炉饼鸡蛋糕、酱骨架,都带着点豪气。朝鲜小菜比猪肉都贵,辣白菜、酸黄瓜人见人爱;沈阳的小土豆黑不溜秋的,但糯软咸香,也成了大企业了。

◎华北。首善之糙

菜名也是种学问。在南京的时候吃过一道菜叫“倚红偎翠”,我当时一看菜名大喜,连叫“端上来端上来!”没想到只是炝炒雪里红,点缀上几片红萝卜。

传说朱元璋落难的时候,吃过一道“翡翠白玉汤”,他当了皇帝之后都念念不忘,说穿了不过是白菜煮豆腐。

成都有一家知青酒楼,里面的菜名都是革命年代的专用词,“祖国山河一片红”、“阶级斗争天天讲”、“红宝书”、“牛鬼蛇神”什么的,让人大倒胃口。有个朋友说他如果开酒楼,一定要推出一道冷艳忧伤的招牌菜,叫做“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其实就是猪蹄炖发菜。

到北海出差,看见菜谱上有一道菜叫“克林顿莱温斯基”,不由得心下大惊。问过后才知道,原来克林是种黑色的药材,用它来炖竹丝鸡味道鲜美。老板匠心独运,将这道菜与上世纪最著名的性丑闻联系起来,味道不错,生意也很火爆,看来这桩糗事还是有市场。

北京是全国首善之区,但在吃上还是比较粗糙的。涮羊肉明显不敌四川的火锅,也比不上广东的“鸡窝”或者“打边炉”,甚至不如两湖的锅仔,莲子煨鸡什么的;烤鸭吃法别致,味道却远不如广东烧鹅、南京的盐水鸭。放眼北京,满大街的果脯蜜饯,既没营养又腻人,本地人是不吃的,全拿来糊弄全国人民。茯苓夹饼据说含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吃起来跟面巾纸没什么分别。

当然有一些是我没见过的,比如国宴,比如满汉全席。据说满汉全席中每道菜都有个吉祥的名字,龙凤呈祥、福如东海之类,但我觉得它更适合观赏而不是食用。

北京的小吃中,我比较中意卤煮火烧,各种猪下水在锅里煮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烧饼整个地浮在浓汤中,白白胖胖,香香软软,看着就流口水。掏出五块钱,对老板喊一嗓子:“来一碗!”

老板麻利地夹出一个烧饼,切碎,在碗里舀入肝肺肠心肚,舀上酱油色的浓汤,加入葱花香菜,满满地端上桌来。

吃卤煮火烧最好是在冬天的早晨,天寒地冻,嘴里哈着白气,喝一口滚烫的热汤,全身都暖了。烧饼酥软,各种下水的香味都煮了进去,又好吃又顶饿,据说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珍藏美食。嫌味淡的来上一小碟辣椒,或者嚼上瓣大蒜,旁边坐着很多人,喝汤呼呼噜噜,品味吧唧吧唧,吃得那叫美。

现在想起来,在北京念书的时候真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学校前边的饭庄里,十块钱吃一斤饺子就算是打牙祭了,可惜辣椒酱比盐还咸。京东肉饼滋味也好不到哪儿去,全是大葱,打着显微镜也找不到肉。炒疙瘩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在学生时代那也是珍馐。

在北京生活了四年,毕业后也去过华北多次,没有哪家酒楼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回味不绝的,全是一些小吃。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不用说了,十八街的麻花也早已是名声在外,谁出差都会带几盒回来。

王致和臭豆腐吃到嘴里喷香,要是打开盖放在屋里,可真能臭死个人。

六必居的酱菜在广州也能买得到,不过总不如大栅栏买的味道好。我最喜欢的是拉花萝卜,一个萝卜能拉到一米多长,算是刀功精巧的了,味道也好,鲜辣爽脆,下啤酒再妙不过。

呼和浩特的羊肉串好吃,围着炉子,喝着冰镇啤酒,跟老蒙古聊聊家常,也很惬意。吃得差不多了,再来个烧饼,糙是糙了点,但肯定管饱。烧饼的叫法也怪,叫“热被子”,开始听着总纳闷儿,后来才知道正确的写法,原来是“热焙子”。

◎华东。看比吃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吃上,我喜欢辛辣、浓香、偏咸的菜式,吃不惯甜食,也吃不惯缺油少盐、味道清淡的潮粤菜。做美食家是不行了,今生看来也只能混个肚儿圆。

鲁菜是那种很容易忘却的朋友,见他的时候喜笑颜开,离开之后却再也不会想念。这两年在山东吃过多次酒席,吃的时候吧嗒嘴,过后却始终记不起都吃了什么。

从临沂开车去微山湖,坐在微风的湖岸上,看眼前烟波浩渺,身边荷叶田田,吃着鲜藕鲜莲蓬,听着水鸟清脆地鸣叫,心下大快,有点“振衣欲飞”的感觉。

湖鲜都是现成的,鱼鳖虾蟹都在网里,拉上来活蹦乱跳。鱼要烤要炸要煎,这是典型鲁式的做法,烤的喷香,炸的酥脆,煎的金黄油亮。虾或生吃,或入汤,生吃的是醉虾,咬进嘴里还在动。入汤的是莲子虾段汤,圆溜溜的莲子清香糯软,雪白透亮的虾段甘美鲜甜。不要只顾着大嚼,那壁厢主人款款举杯,“来,大家随意。”

随意就好。轻轻沾唇,放下酒杯,筷子直奔清炖王八的裙边。对面主人家不干了,“喂,你的酒还没干掉呐!”

“不是随意吗?”

他哈哈大笑:“我们这儿的规矩,随意就是干了!”

山东人都豪爽,不干不行,旁边两个小伙子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提耳灌酒。仰脖喝掉,第二杯、第三杯就连绵而来,主人还一再说明:“随意随意。”

菜未五味,酒已数巡,我醉眼迷离地问:“这微山湖的王八——呃——怎么长俩脑袋?”对面哈哈大笑。

湖面如镜,荷香阵阵,众人酒后登舟游湖,听我在船头放声痛呕。他们好笑,我则好痛,也实在是辜负了这人间美景。

上海的很多菜都是看着比闻着好,闻着比吃着好。首先是精致,小杯小盏,小碗小碟,菜色红红绿绿,花枝招展,但也就那么几根。吃这种菜总让我想起弱不胜衣的古典美女,看起来天香国色,实则是难以亲近。

在上海吃饭我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我为什么,我就说“不爽快”。所以有个朋友断定我前生一定是个马匪,用长刀割肉吃,拿坛子喝酒,我闻言大喜,说“然也然也”。

值得一提的是城隍庙的小笼包。傍晚时分走进城隍庙,心中肃然。处处殿阁飞檐,橘红的落日下,这条长街显得分外古雅和苍凉。

街角处排着长队,同行的美女非要过去看看。一问才知是卖包子的,我说走走走,美女不同意,执意要买,并说买来后要用包子殴打我的大头。

我这人平生不敢违拗美女意志,那就排队等,抽了两支烟才轮到我们。掏出十六块钱买两笼,看看表已经九点多了,浪费了一个多小时就为了十几个包子,感觉胸闷,心中不知是悲是喜。

包子好吃,面揉得极软极嫩,轻轻咬开,汤汁四溢,有冬菇的香味。馅是精肉的,不腻而香,大小也刚刚好,恰好够我一口一个。美女问怎么样,我说好吃好吃,后面的话她就不爱听了,“可惜味道淡了一点。”“呸!你的猪嘴!”她笑骂。

华东几省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在合肥吃过一种“六和芋泥包”,软香可口,比广东的莲蓉包、豆沙包都好吃。无锡的肉骨头驰名中外,金华腿爪熬汤甚美。风筝节时去潍坊,早餐去吃“朝天锅”,一群人围坐在一口大锅前,薄饼夹卤蛋满口大嚼,白白的葱段儿甘甜微辣,再喝上几口带酸味的热汤,吃得直叹气。

生活富于表情,在饭桌上总是快乐的。在生命里流浪,注定要吞咽各种滋味,古书上说张翰“见秋风起乃思莼鲈”,终于辞官不做,我一直觉得那是一种大潇洒。

此刻我正面对着一张中国地图,明月万里,处处飘香,我这张没有味觉的嘴,注定还是要继续吃下去。命运真实而幽默,但不管在哪里吃,不管吃什么,我都会对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