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兵西攻,却不料出现了窝里反,他只得去向项梁借兵,熟读《太公兵法》的张良乘机求见刘邦;而刘邦与项羽第一次相遇,就在张良的怂恿下义结金兰,刘、项的第一次合作开始了。
隨卦。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十七
项梁、项羽率军向西挺进,到了东阳县地面,即今天江苏省的盱眙县东之地。
只见沿途有不少老百姓急匆匆地向着县城方向走去,扶老携幼、赶猪拉车,络绎不绝。项梁让士兵拦住几个老百姓问情况。这些百姓说了,他们听说东阳县令为众人所杀,现在推举了令吏陈婴为新县令,陈公素来是忠厚长者,声名远播,所以都向他投奔过去,请求他的保护。
项梁听得吃了一惊,“这个陈婴,真的有那样的好名声吗?”
老百姓回答道:“好哩,好哩,真正是个好人哩。”
项梁对部将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不可硬攻东阳,当先与他洽商,招致陈婴,若肯与我合兵一处,共同攻秦,才是上策。”
项梁就此命文吏修下一书,派人前去招揽陈婴。
这个陈婴,是一个平时十分谨慎又乐善好施的人物,为邑人所推重。由于处于乱世,他就辞职避居家中,不问世事。偏偏是东阳的一帮少年,聚集了数千人,杀掉县令,公议立陈要为县官,还专门到他的家里,请他出山。陈婴固辞不获,只得勉领此职,并约束聚众少年,埋葬县令,整顿县治与城防。
待到周围百姓听到他当了县令,争相依附,他已聚众万余,俨然像是一支起义的军队了。于是那些起事少年便要推举他为王。陈婴不敢自专,回到家中问他的老母亲。母亲摇着头,说出一番话来。“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做了陈家媳妇以来,从来没有听说你们陈家出过什么贵人。由此可见你们陈家门里向来寒微,没有什么闻望。今天你侥幸得以就任县职,也不过是个寻常小吏,这是你靠着平生忠厚积累下来,这才得到了大众的信从。但是忠厚两字,只可守家,很难成就大业。如果骤然获取大名,非但不能享受,恐怕还会遭来祸灾。如今天下大乱,人命犹贱如粪土,你断不可行险侥幸,自取后悔!我为你着想,不如选择一位明主投奔于他,替他做事,这样也好有个依附。如此一来,成,你可以得到封赏;败,也容易逃脱,省得被人指名,这是处于乱世的安全之法呀!”
这陈婴一是个有名的孝子,二是老母亲说得在理,于是坚决不受王号,只肯自称为东阳县长。
正好这时候项梁进兵到达了东阳,向他发来了书信。于是他召集吏属部兵问计。
“今天项氏致信相召,欲要我同他联合,合兵向西。我想项氏世代为楚将,素有威名,听说项梁叔侄又是英武绝伦,不愧为将种。现在陈胜己死,我等要举大事,除了与他们联合,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搭伴了。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众人也觉得比较当前数支起义军队,数项梁一军最有前途,所以都附和陈婴之议:“我等惟县令之命是从。”
“既然这样,我们不如依书中所议,徙倚名族,然后向西攻秦,不患不能成事。”
大家均无异言。陈婴就修书一封,先遣来使返报。接着带着吏司军卒簿册,赴项梁军营,表示愿率部众相依,悉听项梁调遣。
项梁没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东阳县县城和全城兵马,何乐而不为?他让陈婴自己统领他的部下,至于出兵打仗,只要请示项梁允准就行了,这就是说给了他绝大的自主权,他可以便宜行事。
项梁自从西进,没有多少时候,既得到了黥布的军队,又得到了陈婴的倾城之力,而陈婴这时统率之兵力也有两万余。三者相加在一起,他的手下已经聚集也四五万人了。
就在这时,还来了位姓蒲的将军,带来了一二万的人马。因为《史记》中没有记载这个将军的名字,所以这里也不便给他另取名字。四股力量结合,项梁一下子有了六七万的兵马。
力量骤增的项梁军,驻防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准备探听一下消息,再定行止。
这时候,一支义军正驻兵彭城(徐州),正好挡住了项梁军的前进道路,首领是一个叫秦嘉的人。项梁于是召集众将士议事。他言道:“就是这个秦嘉,陈王攻秦失利,还没等到陈王生死的确切消息,就找来了个什么景驹的擅自立为楚王,真是大逆不道。现在他挡在路上,不让我们西去攻秦,以我之见,先扫平这路人马,诛了此贼。诸位以为如何?”
“叔父,你只要给我两千人马,我杀了此贼就是了。”项羽宏声宏气地说道。
“那好,就你去吧,先率前锋抵近他们。也不要小瞧了人家,这是我们到江西的第一战,先看看情况再说。”
下邳与彭城相距颇近,其实即使不进军,两军先头部队都已经接触。
两军在彭城外排开了阵营。开始秦嘉不识厉害,还想好好地对阵,哪知这项羽、黥布和蒲将军之流,全是悍勇角色,没有一个是他所能够对付得了的。
先是一个楚将从阵中前出,向他挑战,秦嘉遣将迎战,交手一个回合,就被这员将领挑落马下。秦嘉大吃一惊,还没等他醒过味来,那将领就挥军冲锋,在他的后面,又有两员猛将左右包抄,顷刻便至,其势如风扫残叶。秦嘉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他连忙上前迎战,想抵住这员将领,这将领大喝声:“秦嘉,你今天纳命来吧!”这声音震得他的耳膜嗡嗡直响,手中的大枪被这员战将一挑,竟然拿捏不住,飞离了手。他连忙策马便逃,也不管自己的部队了。而他的部队在楚军的冲击下,即刻就垮。军卒有的被杀,有的被马所踏,十亭人中死了五亭。
这为首的一员将领就是项羽,胜了的项羽军不依不饶,一追到底,那秦嘉只有逃跑的份了。这次战斗,项梁挥军一直追到了胡陵。逼得秦嘉无路可奔,只得收拾残兵败卒再战,落得了更大的失败,最后实在无计可施,只得率众弃械投降。
秦嘉被项羽所杀。
适值秦将章邯也领军南下,到了栗地。项梁听说后,令别将朱鸡石、余樊君等领军去抗击秦军。
项梁虽然知道章邯所率的秦军也是一支悍军,并没有太在意,所以只指派了一些不出名的别将和新投诚的将领去对付。哪知一战而败,余樊君战死,朱鸡石败回。项梁下令将败将处死,亲自领兵东出,攻入薛城。
正巧这时,沛公刘邦来了,他是来向项梁借兵的。就这样,陈胜死后能左右未来天下的两大枭雄项羽和刘邦,在薛城第一次相见了。
十八
沛公刘邦在丰邑为其继母守丧的这段时日里,外界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当然是陈胜王的死和二项势力的崛起。群雄逐鹿,更加纷纷扬扬。刘邦实在坐不住了,要是再耽搁下去,他怕是吃不到鹿肉,甚至连喝汤都困难了。
沛公决定让那个雍齿守丰邑,自己带着他的一帮亲信将领向西北方向发展。结果,他在前方节节胜利的时候,后院却起了火。
上面说到,陈胜派出去征北的部将周市,立魏公子咎为魏王,他也就成了一国之辅相。周市为扩大战果,向南进军,打到了丰、沛一带。那个雍齿一仗未打,听得周市向他说只要投降魏国,就有高官厚禄,就立即投降了周市。消息传到刘邦的耳朵里,气得够呛,只好回兵来收复丰地。因为丰地是他的老家又是他惟一的根据地,他丢不起。刘邦率军重回申邑,上城上已插上了魏国周市的旗帜。
那刘邦喊道:
“我乃沛公是也,让雍齿前来答话。”
雍齿上得土墙,嬉皮笑脸地说道:“刘大哥,你有何话对小弟说?”
刘邦用马鞭一指雍齿:“雍齿听了,亏得你还叫我为大哥,快快开了栅门,放我进去,你投降魏王之事,一笔勾销。”
那雍齿哈哈大笑:“叫你大哥?狗屁的大哥!你使诈打败了我,还把我当马骑,这可是胯下之辱啊,难道小弟如此健忘,不记得了?现在我投降了魏王,他封我为将军,正式授予印符,我若把你灭了,还能升官呢,跟着你这个小小的县令,有什么出息。大哥,咱们现在手中都有兵,你就放马过来再打一架吧,兄弟我等在这里呢。”
刘邦一听,更加生气,就下令攻打丰邑,结果,土墙上箭如飞蝗,杀伤了不少士兵,刘邦急令撤兵。
第二日刘邦再度进攻,又被城头的雍齿兵打败。刘邦不但兵败,而且饱受了雍齿的侮辱,那雍齿得意地站在城头上喊道:“刘季听着,你要我称你为大哥,想得倒美,你不过是我脚丫子上的一根小指头。这次我一定要骑到你的头上拉屎拉尿,以雪当年之耻!”
雍齿的那几个小兄弟都站在他的旁边,一齐呐喊道:
“刘季刘季,狗屎拉屁;打不过雍齿,只会诡计!”
把个刘邦气得差点儿吐血。
本来只有二三千人马的刘邦,他带着二分队伍向外出征,一分守丰,现在雍齿得到了周市的支持,兵力有所加强,他与刘邦的实力比是一比一,旗鼓相当。所以刘邦数次攻丰,都没有攻占,反而闹了个两败俱伤。他手下的人马,所剩无几。
刘邦既恨雍齿,又感到无奈。于是和手下商议如何解决眼前困局,萧何说道:“距离我们最近一股义军,就是秦嘉,不若向他乞师。”
曹参说道:“秦嘉此人,骄傲自负,又心眼很小,必不容于周围义军睡于榻侧。现在二项新起,锐势不可挡,目下已占薛城,不若同他商议借些兵来,攻下丰邑,作为根据地。”
刘邦听从了这个建议,抱着有病乱求医的心态,带上百余骑,道出下邳,准备或是去求秦嘉,或是去求项梁,碰到谁就求谁。
这次刘邦出行,最大的收获倒还不是借到了兵,而是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给刘邦带来了一辈子的幸运,他的名字叫张良。
张良是秦末汉初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值得在这里补叙几句。
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开地,父亲平,均先后为辅相,辅助了五代韩王。张平二十岁时就死了,那时张良还很小。到了张良成为一个翩翩少年时,韩国就被秦国灭掉了。
因此,张良一肚子的亲韩情结。他家有仆童三百余,家资颇富,却顾不上安葬刚死去的弟弟,就把家财都拿了出来,遣散弱质童仆,留下健汉,又暗招宾客、勇士,想去谋刺秦始皇,立志替死去的韩王报仇。
他曾在家门口招了几个勇士,这些“勇士”一听说要让他们去干那种冒险的事,都连连摇头,不肯受聘。
遍寻不得,张良只得借着游历到各地去探访,心想偌大一个中国,不信就没有能人异士。
到了淮阳这个地方,知道有一个叫仓海君的人,是这里的豪长,家中蓄有多名武士。他于是前去拜见。两人倒是一见如故。
张良说到秦的暴行,民之疾苦,那仓海君也不禁怒发冲冠、愤眦欲裂,张良知道他是个性情中人,也就慢慢说到了他的计划,说是要访求一个武艺高强的真正大力士,以图他用。仓海君向张良推荐了自己身边的一个力士。
这力士果然身躯魁伟,相貌不凡,料非常人也。于是出高价带回,一试他的武艺,也是矫健绝伦。同他亲近之后,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力士没有犹豫,投袂起座,直任不辞。
张良大喜,专门为他铸就了一个铁锥,重一百二十斤。作为他的兵器,并等待下手的机会。
机会不久就来了。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来到了博浪沙这个地方。张良于是嘱力士如此如此,让他在道旁埋伏。
不多时,只见路上尘头大起,一支庞大的车马队伍正缓缓驶了过来。
这驰道高大宽厚,两旁边却是低洼处,茅草长密,灌木丛生,还有青松直立,正好藏形。力士屏息等待,到了秦始皇车辇行到他身边之时,他突然从沟里纵起,举锥向秦始皇的华盖上击去。
很可能是临阵紧张,或是用力过猛,锥从他的手中飞出,落在了副车上,把一个官员砸死了,而秦始皇却安然无恙。
随从人员慌成一片,一迭声地喊叫护驾,这力士一击未中,手中已空无一物,只得迈开长腿,飞也似的逃跑了。
张良站得较远,听到动静,以为击中,再派人打探虚实,才知力士失手,并且逃跑。他心想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力士逃脱,就不会知道主使者是谁了。张良于是顾不得家里的亲人,连忙打点行装,装作游历似的潜逃。然后隐姓埋名,躲到了下邳。
秦始皇受到了惊吓,不肯罢休,命人在博浪沙搜查十日,结果无从所获,还杀了不少无辜的人,最后悻悻然离去。
再说这张良躲到了下邳之后,幸亏身上带有不少的钱,日子也过得下去。只是没有杀掉秦皇,始终心犹不甘,但也无他法,等到秦始皇回宫,局势不再紧张之后,他才敢出来活动。
这下邳离开博浪沙已经有几百里地,在秦时是一个县城,距离黄海不远,闲来无事的时候,他就经常到圯上去观看景色。圯上,就是桥上,当地土人称桥为圯。
这一日,他在桥上碰到了一个老人,这老人真正是皓首疏髯,年届古稀。他踯躅登桥,刚走上桥头,不觉绊了一下,把一只脚上的鞋绊落桥下。这老人大大咧咧地喊道:“喂,小伙子,替我把鞋取来!”
张良斜了他一眼,心想这老人真是无理,素不相识,却一句客气话都不说,就叫我替他取鞋,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再仔细看这个老人,身衣毛布,手持竹杖,差不多有七八十岁的年纪,心里就有些平和了。他再想道:是啊,这么大的年岁掉了一只鞋,又怎么光着一只脚到桥下去取鞋呢,这桥上只我一人,他不叫我帮忙,还能叫谁呀?
张良于是默默地走到桥下,找来了鞋,拿给老人。
不料想这老人竟然得寸进尺,依然大大咧咧地说道:“把鞋给我穿上。”
张良几乎忍受不住,却有些又气又笑,像这样的老人,真是天下少有,不过,既然帮他拿到了鞋,还差这最后的一提吗。他于是蹲下身去,替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始终微笑着看着张良的动作,一言不发。等把鞋穿好,老人也不道谢,拄着拐杖,旁若无人地走下桥去了。
张良这时早就没有了脾气,只是感到奇怪,他想这个老人是什么来历,看情况并不像是个山野村大,倒像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边想边不由自主地迈动双脚,跟在了老人的身后。
走得不远,老人似乎已有察觉,回过头来对他说:“孺子可教!这样吧,五天之后,天色平明,你再上桥来,我们相会。”张良毕竟出自相府之家,有些见识,知道这老人有些来头,就长揖允诺。老人也就不再多话,扬长而去。
五日迅即就到,这一日天刚亮,张良黎明即起,草草洗漱,即来桥上约会。刚到桥上,他有些傻了,老人早就立在了桥上。老人面带愠色地说道:“叫你来相会,年轻人怎么比老人迟到,这像话吗?好了,这次相会取消,等再过五天来吧!”
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比上次还早了半个时辰,谁知他还是起得晚了,老人此时又已经站到了桥上。
老人还是那个态度,“孺子与老者约会,应该早至,为何到此时方来?回去,回去,再推后五天来与我约会,如果还迟到,那我就不再给你机会了。”
这第三次张良就更加小心谨慎。他简直是不敢再睡,只得和衣坐于椅子上,半醒半眠地打瞌睡,一到三更刚过,就连忙起来,顶月而行。这次到得桥上,果然没见到老人,他的心放了下来,于是便耐心地等待。大约过了片刻,老人依杖而来。
见到张良已经在桥上等他,老人的脸色松开,有了点笑意。
“不错,孺子就教,见老师,理应如此。”
说着,老人从衣袖里取出一个包裹,递给了张良,并且嘱咐他道:
“你如果能够研通此书,必定能成为王者之师!”
张良心中十分高兴。因为此时天色朦胧,他也不敢翻开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但已知道他遇见了高人,而且得到了一件宝贝。
他有很多的话要问,问老丈的来历,问此书的内容,但又不敢深问。这时老人接着说道:“十年后,你当佐命兴国,十三年后,孺子可至济北谷城山下,如见黄石,就算是我了。”说罢根本不顾张良那惊愕且感激的表情,拄杖离去。
张良回到家中,就着灯一看,竟是《太公兵法》,共为三卷。张良知道,所谓《太公兵法》,是姜太公姜子牙辅助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时,根据他的行兵打仗的方略和作战经验写成的一部兵法,里面包罗着兴国平天下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道理,过去他只听说有这样一部兵法,却从未见过,今天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张良觉得得到此书,要比得到珍宝更贵重十分。他本来就有灭秦兴韩大志,只是叹自己孤掌难鸣,又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现在得此,便犹如给自己增添了两只翅膀,可以振翅冲天而飞了。
他于是废寝忘食,一遍遍地研读。那《太公兵法》三卷,竟然被他熟读于胸。
这位老人姓甚名谁,后人一概不知,于是只得为他取名“圯上老人”或“黄石公”。到十三年时,张良趁着和刘邦过济北,曾去谷城山下,果见一块黄石,于是他搬回家来,加以供奉。后来张良死时,还嘱咐子女将此石与他同葬一穴。
至于这块黄石是否是老人的化身,这就很难说了。
十九
沛公要去借兵,路过下邳,张良听到后,就主动前来晋见刘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学得文武才,货于帝王家。张良学得太公兵法,就想找一个当代的真正明主,他本来是准备投楚王景驹的,现在刘邦到此,就乘机求见。
刘邦目下缺兵缺将缺人才,什么都缺,因此十分礼贤下士,想要收揽为己所用。而张良也想考察一下这些领袖们。两人见面后,愈谈愈默契,愈谈愈投机。张良于是就略略透露出若干太公兵法上的用兵玄机,那刘邦不但领悟,还能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这使张良大为惊奇。因为张良是韩国的世胄,他听说这个刘邦只不过做过一个小小的亭长,且有多少文化水平,哪料他的悟性奇高,尤其是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感悟,非一般起义军领袖可比。张良出来后感叹地说道:“沛公智识,定由天授。否则我所进说,俱是太公兵法,别人不晓,也难听懂,怎么独独这个沛公能够神悟呢?”
就这样,张良与刘邦都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张良这时已暗下决心,准备跟定刘邦了。不过,他原来是想投秦嘉奉立的楚王的,不妨去走一趟。就得知秦嘉军为项梁所灭,就只得暂时返回下邳。
秦嘉兵败身死,刘邦当然死了向秦嘉借兵之心,于是便造访项梁营门,直接向项梁借兵。自然,这几千兵马并非白白给予,刘邦也说了自己要投在项梁门下之类的话语。
刘邦借得五千兵马,返回身来攻击丰邑。这雍齿又如何抵挡得住?况且虽然雍齿也是丰乡人,但他的为人做派都为乡里熟知:雍齿雍齿,不为人齿。因此刘邦兵临城下,城内百姓似有蠢动,兵丁也不安生了。雍齿知道大势已去,他是保守不住丰邑的。结果并没有发生战斗,雍齿便匆匆带着他的亲信投奔魏国去了。
刘邦重新回到丰邑,申斥了那些两边倒的“墙头草”们。该斥责的斥责,该感谢的感谢,同时下令将原为乡级的丰乡改为县邑。把一个乡提高成为一个县,那是秦政府的权力,但现在刘邦是一方首领,有什么不敢的。于是命人筑城设堡,留兵扼守。
借了的兵是要还的,刘邦将五千兵马送还给项梁,这还得他亲自前去。
正好在这个时候,项梁得知实在消息,陈胜已死,张楚王没了,必须再立一个王,才好号令天下。于是给各路义军广发书信,刘邦自然也得到一书。他于是召集张良,一同奔赴薛城。
刘邦到达薛城郊外的时候,恰好那个项羽战胜班师回来,得以同刘邦相见。
这个场面是十分热闹的,项羽骑马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的江东弟子,人很威风,马也精神,一看就知道和其他的军队大不一样。
刘邦也带了五千军队来送还,两支军队交汇在一起,仿佛如会师一般。
刘邦悄声问张良,“走在前头的将军是力能扛鼎的项籍项将军么?”
“我也是第一次见面,但你看那模样神情,不是他还有谁?”
刘邦就上前作揖,大着声喊道:“前面可是项籍项将军?”
“正是,阁下是谁?”
“在下沛公刘季,特在此等候,祝贺将军凯旋归来。”
刘邦看到项羽高大威猛的样子,知道他必是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而如今项梁的势力如日中天,就已心存了结交之意。
而项羽见刘邦相貌不凡,有股子昂然之气,也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刘邦先自跃下马来,走到项羽的面前。项羽见此,也跳下了马。
刘邦竟然主动上前去执项羽的手,还摸着他的胳膊说道:“惟有像将军这样勇力的人才能定天下呀!今后我刘季托庇在将军麾下。一同进退,共图灭秦兴楚之大业。”
那项羽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物,他也听说刘邦是一号人物,今天第一次见面,看着刘邦对他如此谦恭,心里十分的舒坦。连忙谦虚地说道:“久闻沛公大名,今日得见,伟丈夫也。沛公是长者,项某才出道不久,还望沛公多多指教。”
“哪里,哪里,你我同举义旗,意气相投,今后还望你多多关照才是!”
那张良何等眼力,他已看出刘邦的用意,便走上前来凑热闹:“既然是英雄相惜,在下建议不妨一位结成异姓兄弟,也好共图伟业。”
“这位是谁?”项羽不认得张良。
“啊,好叫将军得知,他就是那位在博浪沙主使锥击秦始皇的张良,他祖辈历代为韩相,与秦也有世仇。”
虽然项羽第一次听到张良的名字,但是那次刺杀秦始皇的壮举却早就在全国传遍了,所以项羽也高看了张良一眼,连忙拱手道:“原来是先生,末将早就听过这一壮举了,真是佩服之至。”
张良也拱手说道:“在下善观人相,知道将军与沛公都是人间蛟龙,因此在下建议不如二人同结金兰,现在一同共取天下,将来一同共享富贵,不知你们二人以为如何?”
“末将应允!”
“在下求之不得!”
项羽原想回兵城中,选日再行结义。张良说道:
“选日不如撞日,如今项将军金镫唱凯,将士逞威,不如就在这阳光之下,当着胜利将士之面,就地撮土为香,上拜苍天,下拜苍生,誓志灭秦,这就给人间平添一番佳话了。”
项羽豪情顿起,刘邦马上会意,于是就在城外的广场上,项羽便命人搬来几桌,设香案其上,又让士卒搬来了几瓮好洒,在众将士众目睽睽之下,一同拜倒,宣誓结为兄弟。
“我刘季跪地告天,今与项将军结为兄弟,共讨暴秦,今后必当患难与共,生死相从,永不相负!”
“我项羽在此祷告上苍,与刘季结为异姓兄弟,假如能得到天下,与刘兄共享之!如有相负,不得好死!”
祭拜完毕,项羽将两只陶土碗里倒满了酒,一人端起一碗来,喝了声“干!”都一饮而尽。
身后士兵见到两位将领如此,不自禁都欢呼起来。
此时项羽不过二十五岁,而刘邦却已经三十八九岁了,自然而然地成为老大哥,项羽就成了一个小弟弟。
拜毕,刘邦与项羽手挽着手,一同步入薛城,入见项梁。刘邦口称老叔,令项梁一时不解,张良于是就把两人结拜之经过一一告知。
那项梁听得,自然也很高兴,他想的是既然刘邦肯与项羽歃血为盟,联为异姓兄弟,那刘邦就表示臣服于他,此人也就可以视作亲信,收为己用了。
在两人结义的第二天,项梁升帐议事,召集了义军大会。
项梁对众人说道:“我听到陈王确已身死,楚国不可无主,义军群龙也不能无首,究竟应推何人为尊,请诸君各抒己见。”
有的义军头领本不知何事,匆匆与会,有的虽知所议内容,却还没有什么人选,于是众人说道:“我们还是以项公马首是瞻,就由项公定夺吧!”
还有几个溜须拍马之辈,干脆乘机提出:“我们看不如就立项梁公为王,项家历来都为楚国大将,建功无数,今立为王,也属时势必然。”
项梁原来也隐隐约约有这样的意思,现在被这些人点明,有点飘飘然了,他见在场的人没有反对的意思,就准备在那些人第二次推举之时,就顺势应承下来,不料想帐外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未进大帐先发宏声道:
“居巢人范增,求见将军。”
声音显得十分苍老,少顷入帐,众人才看到是个佝偻着腰的老头子,年纪已然不小了。
范增对项梁行礼致意,项梁也连忙起身还礼。在这样的场合,面对着这样的老人,项梁自然显得十分谦虚,他命人在他旁边设一座:“老先生远道而来,必有见教,我等正在考虑如何立楚王之事,愿听到先生的指教。”
范增是在外边听到帐内正议立楚王之事,专程闯帐的,他有话要说,自然有些迫不及待:“我的年岁已高,不足于谈天下事,但是听说将军礼贤下士,舍己从人,所以特来见驾,敬献刍言。”
“请说,请说。”
“陈胜王并非是将相之后,也非望族,更乏大才,骤欲据地称王,谈何容易!此次败亡,原不足惜,也属必然。”范增把早已想好了的话和盘托出,“暴秦并吞六国,楚最无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哀思至今。仆闻楚隐士南公,深通术数,曾常言楚虽三户,秦必楚。照这样看来,三户尚足于亡秦。今陈胜起事,不知道去求立楚王,妄自尊大,自立为王,怎能不败,怎得不亡?将军自起自江东,渡江前来,故楚地豪杰,争相趋附,无非是幸运将军是楚将,而楚将正是以世代忠良传声在外。故将军必要立一楚后裔为王,才能号召天下,恢复楚国。将军若能俯顺舆情,扶植楚裔,天下都会闻风慕义,前来效命。关中便一举可下了。”
范增的一番话,就是要项梁放弃自己立王的念头。项梁虽然心有不快,也认为是至理,只得放弃了自己当王的贪念,装出高兴的样子说道:“我的意思也是如此,今得先生高论,就更无疑义了,现在大家想一想,是否还有楚王的后裔尚在人间?”
范增这个时候已经是七十岁了,他家居不仕,寻常只在街上设一个摊,为人看相算卦,排难解疑,谋无不中。这次听说项梁要立楚王,便前来进言。所幸项梁对他还很器重,他于是留在了项梁的身边,成了一个谋臣,或者叫智囊。增范当上谋臣之后,非常积极地派人外出,寻访楚王后裔。不久便访到一个牧童,替富家看羊的。查问起来,确实是楚怀王的孙子,单名一个心字。
范增得知后,通知了项梁,梁立即派出大吏数人,前去迎接。
这孩子想必确是怀王的后人,他乍遇富贵,却没有一点惊诧的表情,脱掉了破衣烂衫,穿好了王公礼服,就如换一身寻常新衣一般。
他被一路接到薛城,见到各位将军大臣,也不慌不忙,进退有据。这样,用不着学习什么礼节,一个牧童竟然面南高坐,称起大王来了。
牧童被封为楚怀王,虽然尊贵,但毕竟什么都不懂,是个傀儡,一切将令号召,都出自项梁之口。
楚怀王登基礼结束,项梁便再与众人研究,最后确定国都是盱眙。任命陈婴为上柱国,奉着楚怀王一同到盱眙去坐殿。项梁他自称为武信君。那个黥布转战南北,功在人前,就封他为当阳君,再恢复他的原姓,从此他也就叫做英布了。
二十
张良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待到楚怀王就位之后,动了恢复韩国的念头。他进帐去对项梁说道:“项公,今楚王已立,足孚民望,这是将军大功一件。如今,北方已有齐赵燕魏四国,虽然不是楚王与项公亲封,也得去承认它们。现在唯独韩尚无主,如果楚王不立,将来也必有他人拥立。公何不求访韩后,立为韩王,使他们感公之德?虽说是建立韩国,其实仍是属楚,不必虑他!”
项梁问道:“不知韩王是否还有后人?”
“我听说韩公子成,曾受封横阳君,现在尚活在人间,且有贤良的名声,不如就立他为韩王,由我去辅助他,我想他会成为楚国很好的声援力量的。”
项梁同意。而那个韩成,却是张良早就知道在某处的,一找便着。张良请得楚王圣旨,将韩成立为韩王,自己告别刘邦,带兵千余,去经略原韩地数城。尽管韩国无兵无将,所占之地少得可怜,但毕竟也可以算作一个国家了。
张良久违了的心愿,也算得以实现。
就这样,在山东与北方。已经出现了连楚国在内的六个国家,这六国不仅是与秦势不两立,也在名义上恢复到了战国时各诸侯国割据的状态。秦朝的号令,再也不能传达到这一带了。
政令、号令不能传达到这些国家,但军队却实实在在在这里,为首主将就是那个章邯。
章邯在这一带自恃勇力,南征北战,飘忽不定。他开始引兵进入魏境,要平定魏国。魏相周市一方面准备拒敌,另一方面又急报齐、楚,请求增援。齐王田儋,亲自督战驰援,而楚国则派出了项梁族人项它,领一军前去救助。
齐国离魏国很近,因此首先把兵马合在了一处。魏、齐联军布阵于临济,与秦军相遇,双方都投入了主力,一场厮杀,各有死伤,没有分出胜负。到了晚上,周市与田儋都以为秦军打了一天的仗,肯定也累了,不会有什么动作,都放心让士兵入睡。哪知睡到半夜,一阵响亮,在梦中惊醒,还来不及问及是什么事情,秦军已经突入营地。原来那章邯既有战斗经验,又不怕死,他不顾士卒疲劳,连夜偷营。此时,他又一马当先,马步兵同时突入,喊杀声四起,烧营帐的火光映红了天。结果,魏齐军营大乱,士兵都成了没头苍蝇,四处乱窜又四处被杀。混战中,周市和田儋今都战死,死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被谁所杀的。
那章邯运用的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一场偷袭,魏齐两军基本上被消灭,他引军直抵魏都。魏王咎哪里还有还手之力,只得修了降书,派人送到章邯营中。书中言明魏国可以投降,只是希望章邯放过城中百姓。他得到了章邯的允诺后,就在王宫外的场院里点起火来,用自焚给自己的帝王梦做一个了结。
楚国其他的军队看到事已至此,知道情势无法挽回,只得领军返回楚地。
项梁这个时候正在进攻亢父,听到了章邯灭掉魏国的消息,其他己还军,他正想迎头上去与章邯拼个输贏。不料想,齐国先乱了起来。
齐王田儋亲自带兵去救魏国,死在乱军之中,齐国就一时无君了。齐人于是立故齐王建的弟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田间为将,而田儋的弟弟田荣却不服,认为这个齐王还应当从他们那一支里出。他于是收拾残兵败卒,坚守在东阿城。
章邯靠的是兵无常势和出其不意,他知道齐国大部分军队已经消灭,国王田儋也死,就立马转军来攻打齐国,第一战就把东阿县团团围住,田荣这点子兵都已成了惊弓之鸟,如何抵抗,所以田荣只得急派特使,向项梁求救。
项梁早有会一会章邯之心,于是撇下亢父,前来救齐。
章邯还是那一种战法,就是他身先士卒,冲击敌营。可是这一回,他真正遇到了平生未遇的强敌。章邯进入阵中,兜头碰到一位高大威猛的将军,手握长矛,正等着他来交战。他顾不得此人是谁,纵马奔了过来。章邯拿着大刀,那将提着长矛,两马盘旋到了一起,几个回合打斗下来,章邯的两臂竟酸麻难当,这是他过去战场上从未遇到过的事情。因为对方这员将军的力气不知要比他大了多少,每一次刀矛相碰,几乎都有些接不住的感觉。
而且,这楚军与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不同,每一个普通的士兵都像是不怕死的勇士,拼命地突向他军队的核心部位,简直全都是不要命的家伙,秦军的两个都顶不上楚军的一个。
没过得一盏茶的工夫,秦军的败势已经出现,而章邯也无法再战下去了。
再不逃走,章邯就会死在敌将之手。
章邯正想边打边撤,却是被这员敌将死死缠住,脱不开身。稍有疏忽,可能就命丧当场。他这时将大刀一架,喊道:“来将是谁,快报上名来!”
“你爷爷便是项羽,怎么,阎王爷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章邯本来已经猜出几分,只是对方没有报名,不敢肯定,现在知道了他就是力能扛鼎的项羽,如何还敢再战。乘着项羽答话,手中一慢之际,章邯立刻拨马逃跑。边跑边命令军队紧随其后。
章邯逃路,东阿之围便解。田荣的那些残兵败卒见到楚兵英勇,已打败了章邯,也都来了精神,大喊着杀了出来。
看着章邯逃得远了,田荣停止了追击,而项羽却不肯就此罢休,又追出去数里之遥,方才喊停。
田荣得救,向项梁表示了感谢,就带着兵向齐国开进。
田荣对付章邯之兵虽然是只弱羊,可是对付齐国国内的对立派却是强手。他乘对方不备杀入了临淄,另立哥哥田儋的儿子市为齐王,自己为齐相,弟弟横为将。那个田假无地方可去,只得跑到了项梁这里。请求庇护。
项梁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打败秦军,所以他派出使者到齐都,要田荣出兵随他一起西征,田荣却对使者说,自己刚刚立国,正在整顿内部,无暇他顾,他希望项梁交出田假来,让新的齐王数落他的罪。
项梁一听,心里头很不痛快。好啊,你这个田荣,忘记是谁救了你,还给我讨价还价?他于是冷冷地说道:“再去通知他,他要不去攻打秦军,暂时由他了,但是这个田假却不能交,他曾经做过王,今天潦倒前来投我,我如何能落井下石。何况你们都是田家人,一个老祖宗的,何必还自相残杀?”
这个时候,项梁的话己是一言九鼎,田荣听了,再也不敢吭声了。
二十一
既然刘邦与项羽结为兄弟,项梁也把刘邦看成了是自己人。
他这时正向西面发展,一心要追上章邯之军,消灭这支秦军的主力。于是命令刘邦与项羽一同攻打城阳。
这次进攻,因为刘邦与项羽共同作战,刘邦亦见识了项羽的神勇。临城之下,项羽亲冒矢石,第一个攀上城头,杀进城去。进城之后,用不着项羽下令,那些楚军早就养成了习惯,开始屠城,杀戮城中手无寸铁的百姓。刘邦看不惯,也心犹不忍,劝项羽立即阻止部下的这种行为,哪知项羽根本找不见,也不知他杀到哪里去了。
刘邦看到了项羽统军的长处与缺点,这些都被他暗暗地记在心里。
项梁率军向西追击秦军,章邯败入濮阳,楚军追到濮阳,没有攻破城池,于是移师定陶,可是定陶城内也有重兵把守,不开城门迎战,也不投降。项梁只得自己扎营定陶城下,命令刘邦与项羽另外绕道向西,继续前进。
项羽和刘邦到了雍邱这个地方后,却正好碰上了秦三川守将李由前来迎战。项羽一马当先突入秦阵。这李由不识好歹,迎上来接战。只一个回合,就被项羽一矛挑落马下,立马就去见了阎王。
前面已经说过,这个李由是丞相李斯的长子,在当时吴广兵围荥阳时安然无恙,却在这次战斗中被项羽一击而死。强者与弱者之比,竟是差距如此之大啊!
不过,李由既然是个武将,就得承受这个结果:将军不离阵上亡。既然他是死在阵中,也算死得其所了。
苦了的是他的老爹,竟然冤死在秦朝的牢狱之中。
李由为秦朝尽忠,死了之后本应褒奖,结果却被赵高说他是通敌谋反,以儿子的罪带起了父亲的罪,同时把李斯也关入了狱中。李斯之案,也算得上是千古奇冤了。
说到这个李斯,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他与赵高的恩怨,以及秦始皇死时为什么没有让大公子继位,反倒把这个无知无识、无才无能的二公子胡亥推上宝座的那段诡谲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经有过五次出巡。第五次出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开始的。
这一次出巡队伍中,有己升任为左丞相的李斯和少子胡亥随行,那个近侍赵髙当然也在随行人员之中。
十分庞大的队伍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至云梦(洞庭湖及武汉附近的一带湖泊区),再沿长江东下,经丹阳(安徽当涂东),又经水道和运河至钱塘(杭州),再到会稽(浙江省绍兴),上会稽山祭了大禹。接着从江乘(江苏镇江北)渡江,至山东的琅邪,荣成山,然后取道临淄西归。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秦始皇,平日里又纵欲过度,加上旅途的劳累,走到平原津(山东平原地面)时,就得了重病。秦始皇一贯怕死,想得长生,所以对于自己的疾病也常常讳疾忌医。情况愈来愈严重,最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秦始皇自知不久于人世,就让中车府令赵高写一封信给大公子扶苏,要他速到咸阳安排后事。可是这封信才写好还没来得及送出,他就在七月丙寅这一天,行至沙丘平台(河北巨鹿东南)时,就呜呼哀哉了。这时,这位始皇帝也不过五十岁。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怕一旦宣布了这一消息,天下就会大乱,于是他就秘不发丧,还将尸体放在韫凉车中,每天照样派人给始皇帝送水送饭,企图掩人耳目。
而此时,一场巨大的阴谋正在几个得知内情的人中间进行着。这个阴谋的主使者就是赵高。
原来,赵高曾经当过胡亥的老师,很得胡亥的宠幸。公子扶苏则信任的是蒙恬。而蒙恬之弟蒙毅也曾受到秦始皇的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了法,被蒙毅逮着,判处了死刑,秦始皇为他说情才得以放过。有了这样一段历史的纠葛,赵高就极力不想让扶苏当皇帝,而主张胡亥继位。
秦始皇的死,被赵高严令封锁,只有那么五六个宦臣知道,其他人一概不知;即使还有人知道,有谁不要了脑袋,敢把消息泄露出去呢。
在这些人中,职位最高的是李斯。于是赵高找李斯商量,要立胡亥为太子,李斯乍一听到,大吃一惊,连胡亥本人都有些不敢,怕事情闹出去没有好下场。但是至高无上的皇位却是人人觊觎的,胡亥马上同意了。而李斯还在犹豫。经过赵高的软硬劝说,他本来骨头就有些软,也只好同意。
于是,他们将那封本来是要召扶苏前来继位的信毁掉,另写了一封信,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并令其自杀,还责备蒙恬“为人臣不忠”,同时“赐死”。反正玉玺在他们手中,加盖之后就派使者送出去了。
此时,扶苏和蒙恬正率军驻扎在上郡。书到之后,扶苏显得很乖,立即想要奉命自杀。蒙恬劝他调查一下真伪再说。扶苏在秦始皇这位严厉父亲的管束下变成了一只小猫,平时见到父亲就害怕得悚悚发抖。这次来信责骂他,要他自杀,他已经吓坏了,哪里还辨得了真假,于是吊脖子而死。蒙恬虽然对此十分怀疑,但在没有扶苏的支持下,也不敢犯上作乱,只得被使者绑缚带走,囚禁了起来。
此时,运秦始皇尸体的车驾已从井陉绕道九原向咸阳进发。你想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尸体的腐烂哪里能够阻挡得住,阵阵恶臭不断地从车内散发出来,路人都得掩鼻。赵高于是想出了一个点子,弄了一石鲍鱼,放在车外,任它腐烂,让人们看到它,以为都是些臭鱼烂虾的气味。
从九原直道咸阳时,扶苏自杀的消息已经传来。于是,赵高、李斯等人代表朝廷公开发丧,并传遗旨让胡亥接位,世称秦二世皇帝。
胡亥能够登上宝座,赵高和李斯都是拥戴的大功臣。李斯仍然任丞相之职,而赵高却升任为郎中令,成了胡亥身边最亲信的人。
秦二世靠着赵高与李斯制造伪诏上台,为了掩人耳目,镇压不服气的反对派,从宫廷内开始,就实行了一系列大杀无辜的行动。
这年九月,秦始皇葬骊山,正好十余年的工程刚好竣工,棺椁也已选定。于是就由二世帝胡亥,带着宮廷里的全部宫眷,加上内外文武官吏,一起去给始皇帝送葬。
那些嫔妃宫娥从没有机会离宫外出,这次能来到骊山,还觉得是一桩幸事,哪知没多少时间,她们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始皇帝的棺椁刚刚落坑,二世就突然下了一道命令:“先帝后宫,未曾产子者,都应该殉葬,不必出圹!”
这个命令一下,宫眷多半无子,当时就哭成一片,这哭声响彻了山谷。胡亥毫不怜惜,命令有子的妃嫔走出圹外,其余皆留圹内,不准私逃,然后让工匠迅速封圹。几百上千的美人儿,在缺氧少气的圹洞里不是饿死,就是憋死,最后都成了一堆红粉骷髅。
对于他的兄弟姐妹,自然也不放过。他让赵高不断构设大狱,把十二名公子,十名公主,都屈打成招,判为死罪,最终推出市曹,斩首示众,陪死的官员,不可胜计。
总计秦始皇的子女,共有三四十人,只有公子高拼了自己一死,总算保全了妻室儿女,没有同死。
赵高专权后最得意的一笔,就是被后人传说的“指鹿为马”的故事。
赵高知道朝中的许多人不服秦二世,更不服他这个阉人,便想了一个主意,来试探大臣们的态度。有一日,他让人牵着一只鹿来到宫殿上,故意对秦二世说:“陛下,我让人找到了一匹宝马,现在献给您。”秦二世笑道:“丞相,你搞错了,这是一匹鹿,哪里是马?”赵髙不理睬秦二世,转身问群臣道:“这明明是一匹马么,怎么是鹿?”他瞪起眼来再问道:“你们说这是马,还是鹿?”
绝大部分的官员都猜到赵高是什么意思,顺着嘴就说是“马”,也有那么几个耿直的偏不信邪的大臣就说是“鹿”。过了不久,那些说鹿的大臣都被赵高关入监狱并且杀害了。
让胡亥登上皇位,李斯是赵高最主要的合谋者,就因为此,赵高也必欲除去李斯而后快。
论文才韬略,赵高不是李斯的对手,但若论耍阴谋诡计,十个李斯也斗不过一个赵高。
赵高的办法是,他一方面在李斯面前装出为国忧心的样子,让李斯去向皇上进言,催促让朝廷派兵,去剿灭陈胜等盗贼;一边却向二世不断进贡美酒美女,让他只沉湎于享乐,不理政事。而选择的时间都总是在皇上被迷得神魂颠倒之时让李斯去说项,这样三番两次就惹恼了二世。当二世找来赵高商量关东局势的时候,赵高却说道:“陛下,那守三川的将军是李丞相的儿子李由呀?他握有兵权,就那么几个蟊贼,他为什么不叫他儿子出力去剿灭,却老来陛下面前唠叨,分明是另有用心。”
二世问道:“你说他有何居心?”
“这李丞相是上蔡人,而陈胜是阳城人,他们是旁县邻居。李斯表面上急切地要陛下出兵,其实是想让逆贼坐大,能与陛下分庭抗礼,他好从中渔利。”
这是个十分牵强的理由,秦世听了也似信非信。
李斯得知赵高在秦二世面前构陷他,就邀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联名上书,状告赵高,反让赵高找出了李斯的状词里有隐射皇帝骄奢淫逸之意(李斯的意思是要皇上罢停建造阿房宫的工程,减发四方徭役,以安民心),反告了李斯一状,秦二世发怒,李斯因此被抓进监狱里去了。
被关在监牢里的李斯,等于是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鹰,可以任赵高将他置于死地了。所以每次动刑,都要被打上一千棍杖,直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李斯数次昏死过去,却心存要在皇帝面前一辩冤情的想法。那赵高又高他一筹,想出了一条整治李斯的毒计。
他叫人用冷水把李斯喷醒,要他交代,李斯受不了刑罚,只好承认自己有罪。接着,赵高又假托皇上的“亲信”,进狱来听他鸣冤,李斯信以为真,就赶紧着翻供。那皇上“亲信”接着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告诉李斯他们仍是赵高派来的。这下又打得李斯掉牙方歇。如此再三,李斯早都弄不清楚哪次是皇上真的使者,哪次是赵高假派的了。
然后,赵高向二世罗列了李斯的十大罪状,并且说道:“如若陛下不信,请陛下亲自派人调查此案。”
秦二世也真的听从了赵高的话,自己派人去查验。李斯还以为这次仍是赵高的人假冒的,就全部认罪,再也不敢翻供了。就这样,他的罪行得以坐实。
除长子李由已经战死,李斯家内,所有子弟族党,一股脑儿拿到法庭,与李斯一同捆绑,推出市曹,一起处死。赵高把李斯恨透了,还不想让他快死,先是在他的脸上刺字,然后再割去他的鼻子,接着再断他的左右趾,最后才割下脑袋,把整个人都剁成肉泥,方才泄恨。
赵高除掉了所有的政敌,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一党天下,自然也封闭了秦二世胡亥的视听,二世成了真正的傀儡皇帝。
到了这个时候,赵高才想着要平定逆贼,于是致书给在外面征战的大将军章邯,要他迅速戡平项刘叛军,安定关东。
自然,这只是他一个人幻想而已。他已经拆掉了秦皇朝大殿上的多根柱子,这大殿要不迅速垮掉那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