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20163900000006

第6章 人类衰老的原因(2)

肾虚的本质与多个衰老学说。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肾虚的人体内自由基水平显著升高,对抗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却降低,而多种补肾中药都可提高肾虚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研究发现,肾虚的人身体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细胞减少,易被感染和患癌症。应用补肾中药后,免疫功能逐步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身体康复加快。肾虚病人同时还存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症状,如乍寒乍热、失眠、烦躁、早泄、记忆力减退等等,补肾治疗通过改善下丘脑的调节功能,恢复激素正常代谢,起到消除症状、延缓衰老的作用。

如何识别肾虚

既然多数中老年人都有肾虚,怎样识别肾虚以补肾保健呢?

肾虚分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类。肾阴虚主要症状: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类似俗语的“火体”;肾阳虚主要症状: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类似俗语“寒体”;阴阳两虚共有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症状。

人类衰老的直接原因衰老机理所研究的是人类寿命为什么有一定限度(例如100~120岁)并且按程序逐渐衰老。衰老的直接原因则是指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活到应有寿限?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有人认为人寿是“命中注定”,有人认为长寿要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不生病。其实,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寿命好比一个等腰三角形:先天的遗传因素是决定寿命的基础,构成底边;后天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生活方式十疾病)是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构成两边。底边较长,加上另外两边的增长,自然就能长寿。反之,如果遗传素质差、环境条件不好,加上生活方式不合理,就会多病早衰。同时这些影响因素是双向性的,既可以使人长寿,又可以加快衰老。

另外,不同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也不同。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人的健康长寿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只占15%,而60%取决于个人,即生活方式和疾病。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的正面影响人类最高自然寿限(100~120岁)

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要活到最高自然寿限,遗传因素同样起一定作用。如:同卵双生寿命相近。美国学者考尔曼(Kallman)等调查了1594名双生子的寿命情况,在60~75岁死亡的先后相差时间,同卵双生男性为48个月,同卵双生女性仅24个月,都非常接近。《湖南通志》记载:汉寿县有一对双生兄弟胡虞连、胡虞科,同一天做百岁大寿。

长寿老人多有家族长寿史。我们分析了我国近2000例,其百岁老人的家族长寿率达50.3%~77.9%。

家族长寿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分析50~59岁、60~69岁、70~79岁、80~89岁、90~99岁及100岁以上5个年龄组老人后,其家族长寿率分别是:38.3%、50.3%、50.4%、59.8%及72.8%,百岁组达最高峰。足以证明长寿与遗传的关系非常密切。

寿命遗传三优势作者朱志明等曾通过大量对长寿老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寿命遗传遵循“多代连续(3代以上有长寿史)、隔代遗传(3代中只有两头长寿)、两代连续(3代以上家族中只发现两代连续长寿)”三种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变取决于许多生物学因素(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和社会因素(战争、生活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朱氏发现了寿命遗传三优势,即:多代连续长寿遗传优势;多兄弟中第一、二胎长寿优势;母系长寿遗传优势。

也就是说,凡家族中连续数代都有长寿史的,后代长寿的比例必然多;在其多兄弟中第一、二胎出生者长寿的几率大;祖先中只有母系长寿较只有父系长寿对后代的影响大。这三条规律已被多数老年医学家所公认,是在整体水平上对寿命与遗传关系的新发现。同时进一步发现:近亲结婚者的子女较亲缘疏远者结婚的子女寿命要短些。可能是由于前者使有害基因表达机会增加,有损于后代健康和寿命,而后者有害基因表达机会减少,有利于后代健康和寿命的缘故。

母亲在20~29岁年龄阶段生育的子女身体缺陷最少,寿命较长。

适龄结婚、少育者,晚年多较健康而长寿。

遗传因素的负面影响

即不利的遗传因素影响后代的健康和寿命。遗传性疾病对后代寿命影响最大,特别是近亲结婚导致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宜千万避免。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消化性溃疡等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疾病常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缩短寿限。有这类疾病家族史的,宜在医生指导下及早从调整生活方式着手预防。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因素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自然环境如空气、阳光、水、森林植被、微量元素等,也包括社会环境如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等。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环境卫生相对滞后,工厂、生活区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加之大面积使用农药化肥,空气、水源、食物广泛受到污染,癌症、职业病、食物中毒等患病率上升,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山区、边远地带交通较闭塞,影响相对较小,世界五大长寿地区也在山区。因此,近年来自然环境与寿命的关系倍受关注。

但同时,山区生活条件较差,平均寿命较短。我们研究表明:山区百岁老人多的关键还在于他们的良好生活方式,优越的自然环境只起辅助作用。日本学者森下敬一博士在考察了世界五大长寿乡后,提出长寿乡的长者有一个“大地矿物食物(植物)人类(动物)”的生命链,并总结出他们长寿的条件。

社会环境对人类寿命的影响较自然环境显著,从城市老人也能长寿的事实可以证明。

人类平均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延长,例如已由石器时代的20多岁延长到现在70多岁。

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现代化使许多先进的大、中城市中长寿老人和百岁老人的比例成倍地增加。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平均寿命、老龄化程度和长寿水平也越高。

高龄人群已占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22%,21世纪将迎来高龄社会,城市同样可能成为长寿地区。

在改善社会环境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提倡植树造林,防止荒漠化,治理污染,绿化、美化环境。在城市要多建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庭院阳台。城市里的中老年人提倡每月有1~2次垂钓江河湖畔,旅游森林山野,拥抱大自然,将对健康极为有益。这也是近几年来老年旅游热的一个原因。

在日常的生活中,温度的变化及一些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如过冷、过热、过湿、过于寂寞等均能促人早衰。噪音、振动、红外线、紫外线、激光、微波、电磁场、放射线、油漆、天然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生活污染、食品污染等均可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疾病。因此,要善于观察、识别、改进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活方式和疾病不良生活方式致慢病生活方式和疾病互相关联,是影响人类寿命的关键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染病广泛流行,加上战乱频繁,人均寿命很低,我国仅35岁。近50年来,疾病谱由传染病向非传染性疾病转变,癌症、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人类的三大杀手,并已从发达地区扩展到发展中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癌症、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全死因的比例,将从现在的58%上升到73%。近20年来,这三种疾病也一直占据我国死因的前三位。大量研究证明:这三大疾病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等密切相关,都属多因性疾病,有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

从上表可见,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太少、精神紧张、抑郁、生活不规律等,是构成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病因。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中亦较为普遍,以致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及伴随而来的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年龄前移,30岁患冠心病、40岁中风……临床上已屡见不鲜,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之本解铃还需系铃人。对付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发表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把良好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降低55%,脑卒中降低75%,糖尿病降低50%,癌症降低1/3,即可使危害人类最严重的慢性非传染病减少一半以上。我们的调查也证明,千千万万的长寿老人之所以健康长寿,归根结底是他们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并长期付诸实践。

不注意生活方式的现象较普遍。如:强调工作太忙,每天抽不出半小时体力活动时间;社会应酬、提神醒脑的烟、酒不能少;大鱼大肉才能体现生活水平,等等。等到疾病发生了,已为时晚矣。

人,本应活到百岁。但很多人不到半百就出现一系列衰老症状,衰老又常与疾病伴行,两者难舍难分。从预防为主的观点出发,应从青、中年起就培养并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防病保健。如果已有衰老症状或慢性病缠身,就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首先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并付诸行动,然后辅以药物治疗,才能提高生命质量,争取健康地活到应有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