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20163900000016

第16章 自己怎样主动抗衰老(2)

多事之秋重调适人到老年,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明显上升,例如:退休导致生活规律的改变、社会活动减少、经济收入降低;生活事件中的亲人亡故、家庭不和以及后代求学、就业不遂意;随着衰老可能出现一至数种慢性病缠身;大脑功能衰退,常使智能、性格等发生一定变化:容易激动、忧虑、烦闷等,不幸事件如果接踵而来,常会承受不了,以致在心理上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恐惧感、抑郁感、自卑感、多疑惑等,并常易诱发和加重某些精神性、心身性及衰退性疾病。如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和老年期痴呆等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加速衰老进程。正如著名长寿专家胡弗兰德所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要数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因此,讲究心理卫生,重视情绪、个性和性格修养,无疑是人们抗衰保健的首要一环。

静以养心,少私寡欲养心宜静是我国中医学的传统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派就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历经陶弘景、孙思邈等著名医学家继承完善,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共有的养心观。认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在实际生活中,越是处在安静环境,反而常是心绪万千,究竟怎样才能静下来呢?关键是要少私寡欲。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提出:“志闲而少欲”;《养生诀》更明确指出:“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心岂能静”。六害至今仍是每个人面对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常是导致苦恼的根源。

郑集教授在总结长寿经验时曾说,人生需过生死观、名利观、权力观、生活关和社会关。通过人生观的培养,减少私心杂念,降低欲求,就会减少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和忧虑苦闷,达到“内无思想之患,淡泊明志”的境地,自然会心旷神怡。

可见,宁静是最好的心情,是养心之本。

以工作取代闲懈据预测,21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0岁,百岁老人的比例将大幅度增加。提示在退休后仍有20~40年的宝贵光阴。

人类对生命的追求,正在发生“长寿一健康+长寿一健康+长寿+奉献”的演变。

闲懈、空虚、无聊,只会带来精神苦恼,缩短寿命。而参加一定量的脑力、体力劳动,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就会使老年人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延缓全身的退行性改变,并减少社会因老龄化而带来的压力,从而将自己置身于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中发挥余热。

老年人只要有这种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上到处都有工作等您去做,您将在量力而行、继续为人民服务之中获得无穷的喜悦。

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常因工作紧张未能如愿学习某项专业。退休后就可以主动地安排一定时间学其所好,弥补遗感;运动健身对老年人来说如吃饭、睡眠一样重要,每天可安排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老年人毕竟以休闲为主,琴棋书画,养鸟种花……既要具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情有独钟。

这样一来,工作、学习、运动、文娱,每天哪项半小时,哪项2小时、6小时,根据个人意愿和体质灵活安排。您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掌握住似野马般的心境,享受健康幸福的晚年。

培养“B型”性格控制情绪静以养性,充满自信,相信自身的生命潜力能克服暮气。始终有追求的目标,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尽量避免情绪剧烈起伏,无私无畏,就能做到遇喜不狂,遇悲节哀。

乐天知命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发展,知命就是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要认识到新陈代谢是社会和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到了老年阶段已是弱势群体,在物质待遇上要知足常乐;碰到心里不平,想不通的事情,眼睛要往下看,与更差、更困难的相比;对待逆境要自得其乐,月有阴晴圆缺,只要留得青山在,总有天晴时;对待生老病死,要认识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无论谁也无法抗拒;家里一旦发生不幸事故,要想得宽些,要善自珍重;要善于遗忘——忘记一切不幸的遭遇,忘记人有生死,忘记自己的年龄,摆脱困扰,心往好处想,通过自我调节,避免无端烦恼。

仁以待人

“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有两层意义:仁者爱人,就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仁者恕人,就是宽宏大度,会原谅人,不计较、不嫉妒。在百岁老人的走访中,很多人具有这样的美德,印证了“仁者寿”的结论。同时,“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获得了快乐。

善于转变消极情绪对待消极事件,“A型”性格者常急躁发怒,内向型个性者常悲观抑郁,有损健康和寿命。正确的处理方法应为:一是转移。即当消极情绪袭来时,把注意力向其他方面转移,转到可以使自己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如欣赏音乐,听幽默小品和相声,庭园漫步,欣赏花草树木,使心情得到松弛。

二是意控。当受到刺激感到愤怒、怨恨、焦虑或悲伤时,要用理智分析,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力争不要让紧张的情绪超过一定限度。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天有不测风云”。事情已发生,愤怒、焦急、忧伤过度只会损害身体于事无补,从而做到制怒、忍让、节哀。

三是宣泄。把刺激造成的紧张隋绪发泄出去。如找亲友谈心,把内心深处的情绪倾吐出来,想哭就哭一阵,有气就发一通,通过各种办法给紧张情绪找一条宣泄的出路。不把怒气和忧伤闷在心里,也不要迁怒于人。

融入社会老年人最怕孤单、寂寞。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想入非非,常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中。离、退休后个性切忌向内向型转变,应与知心朋友常来往,并继续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使自己始终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并继续关心国家大事,消除由于孤独带来的郁闷。

建立和睦的家庭气氛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家庭中,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与家庭气氛息息相关。家庭气氛的调适决定于代际关系。在家里,老人要心胸豁达,关心、体贴晚辈,爱护晚辈,把家务事放手让年轻人管,尽量少干预,不为琐事而争执,在生活上不要求千篇一律。晚辈则要想到长辈为国家、为社会、为哺育后代辛勤一生,现在年老体弱需要关怀、照顾、体贴,而这也是应尽之责。从而共同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和睦、团结、融洽的家庭气氛。

积极防治已有疾病首先,要认识到60%的老年人患有老年常见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自我保健的重点是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要有良好的情绪。有病要抱“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与医生积极配合疗养。不要过分地紧张,以免导致情绪波动,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查中发现,百岁老人中多数患有高血压病。

只要坚持服药,度过老年关也可长寿。有了信心,不背思想包袱,加上医学科学的日新月异,许多慢性病都将不会影响寿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