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外创业传奇100例
20160600000019

第19章 永远充满激情(1)

激情之于事业,如同荷尔蒙之于爱情,是原动力的原动力。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一个有激情的人,无论他投身哪种事业,都会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是世界上最神圣、最崇高的事业,因而倾尽心血。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没有激情,就会平庸,更不要奢谈什么创造活力了。激情会激发执行力、意志力和创造力,激活智慧、潜能和进取意识。

做任何事情激情是第一位的,没有激情,不可能做出有创造性的业绩。激情是根植于心底的火种,激情是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激情是对工作的专注和执著,把事业看作生命的一部分。激情才能激发潜能、自我超越、创造价值。

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在比尔·盖茨看来,一个优秀员工最重要的素质是对工作的激情,而不是能力、责任及其他——虽然它们也不可或缺。他的这种理念已成为微软文化的核心,像基石一样让微软王国在IT世界傲视群雄。

激情是一种人生情感和品格,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力量之源。古往今来无数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困难和坎坷面前,必须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百折不挠的精神,而每一次的困难和坎坷,都是对我们的意志和激情的一次最好磨砺和考验。

微软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

——世界上有桌子的地方就会有计算机

比尔·盖茨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迷,都是一个神话。

这个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国西雅图市一个普通家庭的小男孩,后来却成为全球最有钱的人,他在上世纪末创造的微软帝国几乎让全世界的人一夜之间都知道他的名字。

盖茨的父亲是位律师,母亲是个教师。盖茨是他们唯一的男孩。盖茨自幼聪明好学,1968年他在念中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计算机,这个神奇的东西竟让他着了魔。他成天泡在学校的计算机房,去摆弄,去琢磨。在这个小房子里,他不但从数学老师保罗·斯特格林哪里学得了计算机知识,同时还结识一个高学部的同学保罗·艾伦。7年以后,他正是和艾伦创办了美国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微软公司。

比尔·盖茨以他刻苦和勤奋以及天才的智慧,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全部知识,并同艾伦一起探讨有关未来计算机技术的问题。在深入学习中,他编写了第一个计算机程序“tick—tack—toe”,这是一种电脑游戏。在进一步探讨计算机的过程中,他俩发现了计算机系统中的病毒,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在随后的“杀病毒”试验中,盖茨真正进入了电脑王国。

1973年夏,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哈佛大学这座产生顶级科学家的殿堂。在学校里,他无时不显露出好问、好学的秉性,常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发问,课余爱和同学们开展辩论,有时把老师和同学弄得下不来台。他专注于计算机,别的不感兴趣。因此,他很快发现这所名牌大学与自己的梦想距离很大,计算机以外的课程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而他一门心思钻研计算机,因此只好选择逃学。大三时,他决定退学。

这时他刚好18岁,电脑时代已经到来,他不能等待,计算机的发展太快,如果念完大学,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只有电脑才是他此生的追求。于是他1975年毅然放弃了哈佛的学业,与艾伦一起创立了自己的微软公司。这个公司只有3个人,三个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努力开发新的电脑编辑程序,而且获得了一份大合同的签约。对方是当时世界第一强电脑公司——IBM。在签约洽谈时,盖茨拿出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可行性报告,并回答了IBM设计组提出的一大堆问题。IBM公司对面前这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刮目相看了,最终愿意与他们合作。与IBM合作不仅给盖茨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重要的是在商界树立了英姿勃勃的形象。盖茨为IBM开发的MS—DOS软件在计算机的天空中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光芒四射,就是这颗星星后来成为行业的唯一标准。

1977年,22岁的盖茨开始把目标盯上了国际市场,这一年他们开发的软件打入了日本,日本成为他的第二大外国市场。正当中国的经济在崛起时,他两次踏入东方这块神秘的土地,认定这块土地有着广阔的前景。于是他在北京设立了机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电子科技发展迅速,软件竞争异常激烈,个人电脑发展很快,原来的软件明显落后于市场。盖茨认为不更新换代,不研制新的操作系统就要遭淘汰,他立即让公司继续推进windows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花了三年时间,于1990年推出了windows3.0,迎来微软市场的又一个春天。这时,盖茨的公司年利润额达250亿美元,终于成为市场上的霸主。

盖茨是个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人。电脑软件windows研究成功后,他又研制了新Dos软件,这两项产品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占了90%以上的份额,使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上取得了垄断地位。电脑用户只要用鼠标在图标上点击,就会激活另一个程序,便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标。

随后,他又指使公司科研小组研究为电视提供一张装有Web浏览器和其他内容的DVD盘。这种软件研究成功后,他只收了每张10块钱的版税。他要的不是高利润,而是占领这个新的领域。

2004年盖茨的微软公司与迪斯尼公司合作,挖掘IT业的商机,将“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制成软件,输入手机、个人电脑、数字电视用户,为亿万用户提供娱乐服务。

市场需求永远是盖茨创新的目标。当发现电脑出现病毒,他研制集成并完善杀毒软件。当人们希望在小小的电脑上能看到电视、电影等文艺节目时,他们又研发出媒体播放器,看图软件。当大宗的文件占据太多的空间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时,他们又研制出压缩软件。如此等等,一切为了用户的需求。

2002年盖茨的公司就规划“长角”蓝图,于2005年推出的“长角计划”刷新了新的操作系统搜索Pc中Word文档。Outlook电子邮件、Excel电子表格和PDF文档中心引擎。

一系列软件的开发和投入市场,不但给盖茨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让盖茨在全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微软帝国。

20年前,盖茨预言:世界上有桌子的地方就会有计算机。他的这个预言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计算机从“主机”时代到PC操作系统的递进是电脑科技的飞跃。盖茨的成功恰恰是敢于迎接操作系统软件的创新和开发。所以他不失时机,不知疲倦地在不停地研制新的软件,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成功后的盖茨更注重研发新产品,他在研发Offic2000时,调集了全球8000名工程师共同研发,耗时2年,投入巨大经费,进行了75万人次的测试、修正,最终成功了。微软公司正是有盖茨这样的企业领袖,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迄今微软公司已经获得了数千项发明专利权。

盖茨的微软公司从开始创办时的三个青年学生到现在拥有5万员工,公司聚集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顶尖级电脑科技人才,拥有全球最广阔的市场,成为全球最具雄厚资金的企业。他本人也成了当今世界首富。

盖茨的成功不仅仅是由于他是个天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青年时代就具有雄伟的理想,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终身为之奋斗,还因为他具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刻苦学习的精神,更源于他不断求索的精神。

盖茨是一位极有爱心的人。成为世界首富后,他热心于慈善事业。为了救助世界各地极度贫困的人民,于1993年捐资9400万美元成立了“盖茨——美琳达基金会”,2002年两次向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特困大学生以及抗非典机构捐赠人民币250万美元;2003年他向全世界宣布:“有生之年,我打算将价值400多亿美元的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至2004年秋,他已将他37%的价值283亿美元的财富用于各种公益事业。此后的几年,每年都有巨额的资金用于社会慈善事业。对于他来说,再多的钱都不是个人的,应该归结于社会,归结于人类。他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创造财富。他希望人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

(吴云川)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下决心要从自己手中击败穷困安德鲁·卡内基生于苏格兰,12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当过纺织童工,后又当过电报员、铁路公司管区主任。29岁时开始创业,创办钢铁公司一举成功,后成为美国鼎足人物,世界钢铁大王。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上演过一场现代版的《三国演义》,三个主角分别是钢铁大王卡内基、汽车大王福特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们割据一方,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曾经影响着整个美国的金融状况,如果三人火烧赤壁的话,美国人就要走华容道;形象一点说,他们欢笑的时候,整个美国都将睛空万里;他们斗法的时候,美国就会阴雨连绵。这样三个大财阀的经济割据,成了美国鼎足而三的一段神话。

三个巨头中,要数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经历最为奇特,比起另两个巨头来,他的确算是一个草根大王,没有任何的祖传法宝。

卡内基的老家是苏格兰,是个吹着风笛过日子的美丽国家。1847年,13岁的卡内基跟随他的家庭移居到遥远的美国,祖父和父亲都想在美国发点小财,于是从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港辗转来到匹兹堡,象几粒被风吹起的野生种子,落到哪就在哪生根发芽。移民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带的盘缠又都扔给了渡他们穿越重洋的轮船。小小的卡内基白天做童工,晚上读夜校,十分辛苦,只有极少的时间供他回忆苏格兰老家那片绿草如茵的开阔地。到美国的第二年,卡内基好不容易挤进了匹兹堡的大卫电报公司做信差,虽然他当时对匹兹堡的所有街道都不熟悉,但他却向公司许下诺言,保证一个星期就能记熟全城的线路,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公司经理被卡内基的毅力感动,留下了他试用。卡内基果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了公司一个熟练工,整日奔波在匹兹堡的大街小巷里。当年的匹兹堡是美国的交通枢纽,是物资集散中心和工业中心,而电报作为最先进的通讯手段,在这座大都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卡内基每日进出于各大公司之间,熟读了这部“商业百科全书”,为他日后成为美国经济巨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美国一家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电报技术的卡内基,想聘他去当私人电报员兼秘书,18岁的卡内基求之不得,怀着强烈的上进心来到了这个大世界,他想学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在铁路公司的10余年中,卡内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机灵,24岁就升任该公司西部管区主任,并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这种技巧是他后来组织庞大的钢铁企业时所必不可少的。年轻的卡内基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抓住时机参与投资,初试牛刀而且频频得手,资本象一个雪球越滚越大,迅速膨胀,为他日后开办钢铁企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作为管区主任,卡内基经常带领员工修桥补路,走过那些木质危桥时,他就老想一个问题,能不能用钢铁代替木头造桥呢?匹兹堡有那么多的钢铁工厂。卡内基向上级部门提出了他的想法,可是因为他太年轻,没有引起上级部门的足够重视,铁路公司似乎与铁桥有点关系但不是眼下考虑的事情。卡内基可不这么拖拉,他马上向铁路公司提出了辞职,理由很简单,他要创办建造铁桥的公司。1862年,他果真和几个朋友干了起来,用钢架代替木头将那些危桥拆了去。有了自己的企业之后,卡内基要想的事情就更多了,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双方开始使用军舰对抗,可那些木质帆船再架上大炮的军舰,没有一点抵抗能力,他就预言:帆船时代即将过去,钢铁军舰必将应运而生。于是他来到欧洲旅行,无心回苏格兰老家寻踪,而是来到伦敦考察那里的钢铁研究所,并果断用重金买下了道茨兄弟发明的一项钢铁专利,还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他认为,这两项专利将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因为此时的美国钢铁工厂,还处在起步阶段,连专利是什么都不知道,原始得就象用土炉子熬铁。

全副“武装”的卡内基回到美国后,开始鼓足干劲想大干一场。他把分散的资金聚在一起,把以前自己入股的两家公司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制铁公司。当时,美国的钢铁生产经营极为分散,从采矿、炼铁到最终制成铁轨、铁板等成品,中间需经过许多厂家,加上中间商在每个产销环节层层加码,使得产品的成本超高。卡内基深知传统钢铁企业的这些弊病,于是斩掉中间环节,果断建立一个面目全新的、集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钢铁公司。卡内基成了美国第一个尝试吃独食的人,谁也别想从他手里捞到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