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心理平衡
一、老人心理平衡六要诀
生气恼怒对老年人极不相宜,为了避免意外,老年人应有自控能力,掌握六个要诀,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1.目标。老年人要想不服老、老有所为,就要有生活目标,但也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要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对社会进程中某些不良现象要正确对待。还要树立长寿的信心,学习、生活要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使离退休生活充实而有趣。
2.奉献。离退休了,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余热,就能享受奉献的乐趣。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因为乐于助人可以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获得珍贵的友谊。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与人相处“和为贵”。
3.期望。对子女、对他人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期望就成失望,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对待事情不要什么都管,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时刻牢记“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的名言。
4.沟通。遇烦恼要向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倾诉,要敞开心扉取得帮助,如聊天、参加健身活动、外出旅游,都可以充分获取人间真情和欢乐,沟通是理解的桥梁,容易赢得心灵的贴近。
5.自控。平衡心理关键在于自控能力。遇事一定要冷静,即使是不顺心的事,也要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生活经验证明,不生气、不上火是保持心理平衡的最佳法宝。
6.放松。培养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打打球,听听音乐,下下象棋,跳跳舞,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心情自然舒畅。一句话,放松对保持老年人心理的平衡十分有益。
二、老人心理的矛盾
1.社会适应的矛盾
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不大一样的。据对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的对比调查,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机关和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身心衰老的矛盾
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还为此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3.经济保障的矛盾
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由于缺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使得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性情也比较郁闷,处事小心,易于伤感。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性格倔强的老年人常常会滋生一死了之的念头。所以,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会矛盾,又是社会心理矛盾。
4.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丧偶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三、心理的营养素
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如若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乃至生长发育。人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
1.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则以情侣和夫妻之爱为主;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由于有这些爱,生活充满了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老伴、子女和孙辈们的爱在生命中占重要地位,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2.宣泄和疏导。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平衡,而适度地宣泄则能治本。
比如,当你心情压抑,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对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宣泄。与此同时,也可以聆听他人的劝解和接受亲朋的安慰,有助于解开心里的疙瘩。宣泄和疏导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3.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善意的批评如同三月的春风,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产生骄傲自满、固执、傲慢、自以为是等不健康心理。但是,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会使人自暴自弃、脱离集体,直至难以自拔。
4.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信念与理想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衡的心态,度过坎坷挫折,防止偏离生活轨道和进入心理暗区。
5.宽容。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但宽容并不是逃避,而是豁达与睿智。
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适,善于驾驭个人情感,做到心理保护上的自立、自觉,主动为自己补充健康的心理营养素。在必要时,也给他人提供能够让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四、心理门诊的内容
1.成年人心理问题
(1)抑郁症。指一种持久性的心境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郁郁寡欢、时时叹息、常常哭泣、忧虑重重、精神萎靡。
(2)焦虑症。指一种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的状态,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不相符合。临床上有急性焦虑与慢性焦虑之分。
急性焦虑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的惊恐、恐惧和紧张不安,常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急促、咽部梗阻、站立不稳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15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慢性焦虑表现为愁眉苦脸、紧张不安、忧虑重重,总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得病,或会发生意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并常出现心跳加剧、胸闷气促、头昏眼花、疲乏、震颤等症状。
(3)恐怖症。指对某种特定的情景、物体或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或紧张不安,从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社交恐怖:表现为害怕见生人、异性、领导,甚至害怕见熟人、同学、朋友;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害怕被人注意,尤其害怕一对一的社交环境。严重者不敢出门上街,拒绝与人交往。
②动物恐怖:主要表现为害怕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观看。
③境遇恐怖:表现为害怕黑暗、雷电、过桥、过马路、去广场、进学校等。
(4)强迫症。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常伴焦虑和恐惧。
(5)疑病症。指过分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位或某一器官异常,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据,但总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同时伴有焦虑不安。疑病患者常有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的特点。疑病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部位可在头部、下背部、右胳窝部等处,通常描述含糊。胃肠道症状也较常见,如恶心、吞咽难等。心血管系统较常见的症状有心悸、胸痛等。
(6)神经性厌食。俗称“减肥综合征”,指一种以厌食、消瘦,虚弱为特点的女性心理疾病。多见于青少年与平时爱打扮者,与追求苗条而盲目节食的不正确做法有关。
(7)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为特点的疾病,常具有癔症性格,暗示性强,女性多见,往往在明显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
(8)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夜惊、梦魇及睡行症等。
2.女性心理问题
包括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经前期紧张症等。
3.老年期心理问题
包括老年人的孤独、恐惧、自卑、多疑、忧郁、失落心理等。
4.性心理问题
包括阳痿、早泄、性冷淡、异装癖、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等。
无论什么人,只要在心理方面出现了障碍,尤其在出现意外事故、精神刺激、心理创伤、人际矛盾的情况下,都应及时求助心理医生。
五、心理益寿四要素
1.善良是营养素
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2.宽容是调节阀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等于给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乐观是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4.淡泊是免疫剂
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大喜大悲,就不会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六、老年人的心理期待
1.成就型。在中青年时曾经在工作中做出过一些成绩,甚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因而离退休之后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和自豪,他们喜爱同年轻人谈自己辉煌的过去,更希望年轻人尊重自己。此外,这部分老年人往往壮心不已,积极进取,希望有机会发挥余热。
2.安乐型。离退休之后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同时认为既然从岗位上退下来了就应该安于清闲的生活,知足常乐,平时可以在家养个宠物或者锻炼身体,或者是认为自己年轻时把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没有时间顾及家庭,这时有时间了就要在家里多做家务,和老伴、子女更多时间地相处等。总之,这一类老年人最让照顾他们的年轻人省心,家里人也应该用心营造氛围,让老人更好地享受天伦之乐。
3.不服型。平时身体好,加上有比较过硬的技术,因而会出现不服老的现象,他们认为自己身体还好,就要多作出些贡献。另外,也有一种情况是对某种看法不服气产生的,如同事在某个方面曾经超过自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而不服,即使退下来了还要用事实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等。
4.求助型。因为经济条件差,或是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或是因为配偶离去,备感孤单,因而特别需求帮助,尤其是需要子女对自己的照顾,这部分老年人如果情绪不好,常常会产生失望的感觉。照料好这样的老人不仅仅是儿女们的事情,所有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爱心,让老人感到温暖。
5.衰弱型。身体的衰老必定会影响生活,这类老年人常常感到没有生活乐趣,感到苦闷,甚至是忧虑烦恼。日久可能会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恐惧心理。家人应该多给老人关心,用心安排老人的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快活起来。
七、失眠的心理适应
老年失眠者比例较高,不仅睡眠时间减少,而且睡得不深,严重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患失眠症的老年人不可滥服安眠药,否则会造成药物的蓄积和依赖,过量还容易诱发谵妄或者昏睡不醒。
安眠药还可能抑制呼吸,出现生命危险,只有确实难以入眠,可短时间应用安眠药帮助睡眠。
患失眠症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境遇性失眠,其特点是因环境的变更而失眠。旅游或探亲访友、生病住院、乔迁新居、室内床铺变换位置等,都会引起睡眠不安。对此,应从改善睡眠环境着手,选择朝南居室,通风干燥,避免噪声。室内陈设力求简单,床铺不要经常搬动。室内灯光不要太亮,窗帘最好选用颜色深、质地好的布料做成。被褥以轻软、舒适、保暖为佳。
另一种失眠是情绪失眠,即因情绪波动而造成的失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滋生悲观情绪,使身体出现某些异样的感觉,甚至猜疑自己是否患了什么疾病。这些带有忧虑色彩的情绪,会使人晚上心情不佳,难以人眠。对情绪性失眠的人,要做好心理安慰工作,应尽量让他们生活得愉快些,减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大喜大悲,以保持平静的心态。入睡之前不要谈论或回想那些引起心情不愉快的事情。
心理调适好了,睡眠自然就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