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20157900000060

第60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防治(8)

2.抑郁发作的治疗:

(1)抗抑郁药 ①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米帕明(丙咪嗪)、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及多虑平是临床上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总有效率为70%。临床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一般用药后2~4周起效。若使用治疗剂量4~6周仍无明显疗效,应考虑换药;若有效,应用原治疗剂量,继续维持治疗6~8个月,以后再逐渐减量。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较多,表现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等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和心率改变等。

马普替林为四环抗抑郁药,其抗抑郁作用和副作用与三环类药物相似。

②其他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5一HT再摄取制剂(SSRIs)、曲唑酮、万拉法新、米他扎平均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

(2)电抽搐治疗。有严重消极自杀企图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可采用电抽搐治疗。见效快,疗效好。

6~10次为1个疗程。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

(3)心理治疗。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以倾听、解释、指导、鼓励、安慰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如认知、行为、人际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疗等一系列的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认知歪曲,矫正患者适应不良性行为,纠正其不良人格,提高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处理应激的能力,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第十五节更年期忧郁症

人到更年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涉及生理、心理,也涉及环境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处于更年期的妇女若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改变,以及遗传因素、精神创伤、平素性格等致病因素的参与,常会促使更年期忧郁症的发生。

一、病因

更年期忧郁症是更年期精神障碍中较多见的一种类型,大多起病缓慢,病初有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

起病后,逐渐出现疲乏无力、四肢麻胀、躯体不适感,病情发展呈渐进性,病程较长,以焦虑、忧郁、猜疑、疑病等情感障碍为主。

更年期忧郁症以焦虑为最普遍的症状,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躁动、坐立不安,稍有惊动即惊惶失措。忧郁也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忧郁、悲观失望,用悲观消极的态度回顾过去,因而在发病过程中,常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联系起来。疑病者常由于一些身体不适感而比较敏感,有很强的暗示性,容易受到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的影响,结合自己的症状加以扩大推演,逐步形成疑病狂想,诸如认为自己内脏已经腐烂、血液干枯等,有末日将至、坐以待毙之感,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更年期忧郁症病人智能良好,明知有病,却又拒绝就医。思维、行动并无迟钝,所以自杀行为常会突然发生,应加以防范。

二、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缓慢,早期多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病情逐渐发展,以焦虑忧郁、紧张不安的情感障碍为主,没有明显的思维和运动性抑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

1.生理异常。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胸痛、胸闷、失眠、多汗、面部阵阵潮红、四肢麻木、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月经紊乱和性功能减退等。

2.精神异常。早期表现为敏感、多疑、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随着病程延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情绪抑郁、坐卧不宁、搓手顿足、恐惧紧张,惶惶不可终日,有大祸临头之感。担心自己和家人将会遭到不幸,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亲人;或者终日忧愁自己无能,感到不能帮助家庭反而给家人增加了麻烦;或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病人常感到躯体不适,精神上很痛苦,觉得生不如死。为了摆脱痛苦,病人常会千方百计地采取隐蔽方式自杀,难以防范。

三、诊断

妇女到了绝经期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经常会发生一些神经精神症状,但并非都是病理状态,诊断要符合下列标准。

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两周,在这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

(1)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动,即表现为言语、行为抑制,或为琐事发火而且控制不住。

(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2.更年期忧郁症焦虑症状相当突出,自责自罪想法较多,但自杀行为较少;妇科内分泌检查有助于诊断,包括雌激素、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等,且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潮红、潮热出汗等其他更年期症状。诊断更年期忧郁症需注意疾病的始发年龄在更年期,而不是在中青年时得忧郁症到更年期复发。

四、治疗

1.心理治疗

主要通过医生和病人进行交谈,诚恳耐心地引导病人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帮助病人正确对待自己以及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树立起治病和养病的信心,及时发现病人可能出现不利健康的消极因素,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2.药物治疗

(1)雌激素补充治疗:可防止泌尿生殖道萎缩,有利于和谐的性生活,减轻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改善大脑功能,减轻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引起的一些消极、焦虑情绪。

(2)一旦发生更年期抑郁症状,仅用雌激素补充治疗还不够,可给予佳静安定、舒宁等药物。对严重忧郁有自罪消极症状者,可服用丙咪嗪、氯丙咪嗪药物;对猜疑、紧张不安者,可酌情选用多虑平等药物;病情较轻者,可服用利眠宁、眠尔通、安定等药物。

第十六节反应性精神病

一、病因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机能障碍,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否发病,又与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信念、机体状态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也就是说,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生是精神刺激和易感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精神刺激足够强度,而日常生活中一般的不愉快刺激或心理矛盾,只有极少数最敏感、脆弱的易感个体才会得病。

引起反应性精神病的精神刺激大致有以下几种:灾难事件、悲痛事件,日常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长期的心理压力或思想矛盾等;在极少数情况下,过度的喜悦或兴奋也可引起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反应性精神病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急性起病多见。虽然反应性精神病的临床症状不一,但多能反映出与精神刺激有关的内容。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反应性抑郁、反应性兴奋、反应性意识障碍及反应性偏执等。主要临床表现为:(1)情绪障碍: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2)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幻视较多,妄想则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常见;(3)意识障碍:许多病人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特别是急性起病者,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常见的,有些患者表现为朦胧状态或梦样状态;(4)其他: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躯体不适,常伴随上述病态的出现而发生。

三、诊断

1.精神障碍的出现紧接于精神刺激之后,这种精神刺激几乎对任何人都可诱发明显的悲痛反应。

2.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创伤情境的内容,并伴有持续的警醒水平增高。

3.在精神刺激消除之后,病情可获得完全缓解。

4.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及偏执性精神障碍。

四、治疗

1.心理治疗。鼓励患者正确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尽快摆脱精神因素的不良影响。在精神治疗方面,应以说理的方式帮助病人了解某些精神因素同发病之间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战胜疾病,从而促使病患早日痊愈。

2.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控制运动性兴奋和消除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之效果,是目前用来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也是可供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以下药物可供治疗反应性精神病的选用: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太尔登等,均可选用。对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药物,这类药物常用的有丙咪嗪、多虑平等。

3.电休克治疗。对于反应性精神病有严重自杀自伤或极度兴奋躁动不安者,可给予电休克治疗,以解除症状。

第十七节症状性精神病

一、病因

症状性精神病一般是指在患除脑以外的躯体疾病时(如感染、中毒、内脏疾患、内分泌失调、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营养障碍等),由于其病理过程影响了大脑的功能状态,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精神障碍。这种精神障碍只是原有躯体疾病整个临床症状中的一部分。

二、临床表现

虽然引起症状性精神病的原发疾病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常见的是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蒙胧、混浊、谵妄、昏睡或昏迷。在急性躯体疾病时,伴发的意识障碍常较严重。

此外,有些病人的表现可与下列疾病相类似,如神经衰弱、癔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躁狂症等。甚至有的患者出现紧张性木僵状态,伴有轻度的意识障碍或者意识仍然清楚。在疾病的恢复期,常常呈现神经衰弱症候群。

三、诊断

症状性精神病的诊断,在于找出原发的躯体疾病。其精神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常与原发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平衡。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常有意识障碍。

四、治疗

1.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措施。例如对感染所致的疾病,应控制感染,给予足量的有效的抗生素;对中毒性疾病,应积极进行解毒;对由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支持疗法。此疗法十分重要。应供给充足的营养和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族或维生素C,注意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尽量保持心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状态,因精神症状而拒食者,可通过输液或鼻饲补充营养和水分。

3.对症治疗。因为症状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高热、中毒、脑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等病理生理变化,造成大脑和机能紊乱,病情严重者可有器质性损害。因此,除了病因的治疗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治疗也很重要。

(1)防治脑缺氧、脑水肿、急性感染、中毒、肝性昏迷及肺心病等,这些症状均可造成脑组织缺氧和脑水肿,故应积极予以防治。

如给氧、降温、脱水等。

(2)护脑药物的应用:目的在于改善脑组织的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此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能量合剂、氨基丁酸等。

(3)精神药物的应用:为保证各项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和避免病人身体衰竭,应迅速控制兴奋躁动。

4.加强护理。这类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加上幻觉或妄想的症状,可出现伤人、自伤行为,必须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必要时可给予保护性约束。室内光线不宜太暗或太强,陈设应尽量简单,以减少外来的刺激或容易引起错觉的影响。其次要保持口腔卫生和大小便通畅,勤翻身以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

第十八节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因各种原因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智能损害综合征,是大脑功能全面衰退引起的疾病。它是一个慢性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性痴呆是继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病之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四号杀手。

老年痴呆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同时存在)和其他类型的痴呆。

一、病因

1.高龄:年龄越大,痴呆的患病率越高。

2.痴呆家族史:有痴呆家族史的人易发生痴呆,与遗传密切相关。

3.脑外伤:多见于广泛而严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如车祸或拳击运动,头部反复外伤数年后逐渐发生痴呆。

4.酗酒:嗜烟:长期大量饮酒可造成慢性酒精中毒,会使大脑受损,脑细胞最终中毒死去,造成思维障碍,最终形成智力低下,发生痴呆。嗜烟的人易患痴呆。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可损害大脑,使注意力分散,引起记忆、计算、理解、判断和思维等功能障碍,诱发痴呆。嗜烟者易发生痴呆,还与嗜烟者易发生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疾病有关。

5.心脑血管疾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风湿性心脏病、脑出血、脑梗塞、脑肿瘤等疾病的老年人,易发生血管性痴呆。

6.营养及代谢障碍:由于营养及代谢障碍造成了脑组织及其功能受损而导致痴呆。如慢性肾衰、尿毒症引起脑的缺血、缺氧,即肾性脑病,可以导致痴呆。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均可导致痴呆。营养严重缺乏,如B族维生素及叶酸、烟酸缺乏症均可导致痴呆。

7.其他因素:老年人长期独居,精神抑郁,文化程度低,不爱交际,性情孤僻,兴趣少,运动少等,都可加快脑衰老的进程,诱发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