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益寿全书
20157900000059

第59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防治(7)

(1)一般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有规定:

①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②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③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④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⑤原发性妄想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⑥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⑦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⑧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⑨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症状的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②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仍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时,且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3.病程与预后

精神分裂症在初次发病缓解后可有不同的病程变化。大约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获临床痊愈,即不再存有精神病理症状。但即使在这些“康复者”中,由于精神分裂症深刻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体验,病人在病愈后也会发现自我感受与过去有所改变。

另一些病人可呈发作性病程,其发作期与间歇期长短不一,复发的次数也不尽相同,复发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与抑郁和躁狂发作后可完全缓解不同,精神分裂症的发作与中止无突然的转变与明显的界限。

一些病人在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残疾状态较轻时,病人尚保留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另有一小部分病人病程为渐进性发展,或每次发作都造成人格的进一步衰退和瓦解。病情的不断加重最终导致患者长期住院或反复人院治疗。总体上讲,在第一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75%可以治愈,约20%可终生健康。因此,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悲观。由于现代治疗学的不断进步,大约60%的病人可以达到社会性缓解,即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

对于某一具体的病人,在患病初期确定预后比较困难。有利于预后的一些因素是:起病年龄较晚,急性起病,明显的情感症状,人格正常,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良好,病情发作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通常女性患者的预后要好于男性患者。

四、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受到监禁、束缚。20世纪30年代起采用电休克、胰岛素昏迷治疗,才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接触到科学、人道的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氯丙嗪引入精神科临床,此后数十年又有多种抗精神病药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大为改观。

抗精神病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经典药物与非经典药物两类。

经典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D:受体起到抗幻觉妄想的作用,按临床特点分为高效价和低效价两类。前者以氯丙嗪为代表,镇静作用强,抗胆碱能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功能影响较大,椎体外系副作用较小,治疗剂量比较大;后者以氟哌啶醇为代表,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及肝脏毒性作用小,但椎体外系副作用较大。

近年来问世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平衡阻滞5一HT与D:受体,起到治疗作用。不但对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有效,对情感平淡、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等。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

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药物应达到治疗剂量,一般急性期治疗应维持2~6个月。有些患者的家属甚至医生过分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往往采取低剂量用药,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高剂量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门诊病人用药剂量通常低于住院病人,一般情况下不能突然停药。

维持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或再住院具有肯定的作用。第一次发作维持治疗1~2年,第二次或多次复发者维持治疗时间应更长一些,甚至是终身服药。

不管是急性期还是维持治疗,原则上单一用药、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不宜合用。对于出现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抑郁剂、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有锥体外系反应可合用盐酸苯海索(安坦)。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心理治疗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提高自知力,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也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患者与社会的接触。

行为治疗有助于纠正病人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家庭治疗使家庭成员发现存在已久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简化交流方式。

心理与社会康复:

仅仅让病人消除精神症状是不够的,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仅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理想状态是,病人恢复了由于疾病所致的精力与体力下降,达到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恢复原有的工作或学习能力,重拾恰当稳定的人际关系。这样才算达到全面的社会康复。

对临床痊愈的病人,应当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和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退缩表现的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和职业劳动训练,使患者尽可能保留一部分社会生活功能,减轻残疾程度。

应对病人的亲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以期增加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减少可能为患者带来的压力,如过多的指责、过高的期望。

应当向社会公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多一些宽容和关怀,少一些歧视和孤立。

第十四节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中的主要的也是代表性的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原发性的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一般为发作性,缓解期正常,不导致人格缺损。

躁郁症的发作包括躁狂和抑郁两种形式,有些病人长期只有一种形式的发作,有些病人则两种形式交替发作,前者称为单相型,后者称为双相型。

一、病因

在躁郁症中,抑郁发作较躁狂多见,因此研究也做得较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肯定的单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遗传因素。临床家族史调查表明,躁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要较正常人口高出数倍,双相型者的阳性家族史又较单相型抑郁症高一倍。双生儿研究亦表明单卵双生儿的发病率要较双卵者高三四倍。寄养儿研究亦表明本症有肯定的遗传因素。

1987年,有两组研究者分别发现在第11号染色体及x染色体有与本病有关的基因异常,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如能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这将是本病在分子遗传学水平上的重要发现。

2.生物学因素。关于本病的病理机制,目前认为最主要是由神经递质调节失调所致。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及5一羟色胺的调节失调,最近还认为抑郁发作与肾上腺素及乙酸胆碱的平衡失调有关(后者占优势)。另外,还认为在重症抑郁时多巴胺功能亦有减退。

3.神经内分泌学说。情绪反应与下丘脑密切相关,而下丘脑又支配下垂体前叶的分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内分泌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相关。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类型的抑郁症中可以出现由于下丘脑一垂体调节障碍所引起的内分泌异常,包括:(1)皮质激素分泌异常,表现为分泌增加,正常的分泌昼夜节打乱,地塞米松不能抑制此种分泌;

(2)给予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后或给予色胺酸后缺乏生长激素的分泌反应;

(3)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黄体生成激素分泌减少;

(4)给予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脑激素分泌减少。

4.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情绪低落,较严重者也可引起抑郁症状,例如亲人死去、家庭不和、经济困难等,均可引起抑郁症状。有人研究发现早年丧失父母中抑郁及自杀者的发生率较高,而且这些人的抑郁症状也较严重。据国外研究,认为家庭背景也与抑郁症有关,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或父母文化水平较高者对子女要求也高,这种精神压力可能也是促发抑郁的一个因素。

心理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不管动物对刺激的反应如何,其结果都是对动物的不利,久而久之,这些动物就会对刺激不去积极产生反应,并且活动减少,产生恐惧,肾上腺素能的活动也减少,胆碱能的活动增加。这种反应与抑郁症病人的绝望感、听天由命感相似,因此提示了反复的挫折本身也可以是发病因素。治疗时应注意这一点。

5.躯体因素。在抑郁症患者中的10%可找到伴发的躯体因素,例如产后,流感后,肝炎的抑郁症,但大多数有这些躯体情况的患者都不产生抑郁症,因此这可能只是一种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躁郁症表现为躁狂发作者称为躁狂症,其中轻度者称为轻躁狂症;表现为抑郁发作者称抑郁症,其中轻度者称为轻抑郁症。

1.躁狂症

躁狂症的核心症状是情绪高涨,另外常伴有思维敏捷和言语动作增多。这就是躁狂症三联症。

发病一般较急,大多数病人表现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终日嘻嘻哈哈,谈笑风生,精力非常充沛。有的患者非常自负,觉得自己各方面能力很强,做事轻率任性,盲目乐观,不顾后果。有少数病人只表现情绪易激惹,令人生厌。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是极端严重的患者,一般的躁狂症状都可以视为正常精神活动的量的过度,与精神分裂症的质的变化不同。

幻觉妄想很少见,但患者由于自负,有时会有夸大妄想的色彩;有时由于其多管闲事或轻率任性的行为受到阻挠,会产生“被迫害妄想”,这些症状常随情感症状的消失而消失。

2.抑郁症

抑郁症也表现有三联症,即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言语动作减少,与躁狂症恰恰相反。

发病一般较缓,但因突然的心理社会因素,诱发者发病较急。

情绪低落或抑郁是核心的症状。开始时常表现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以后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消极自杀等症状逐渐凸现出来。

与躁狂症不同,严重抑郁症患者常有妄想幻觉。妄想多为罪恶妄想,有时也可有被迫害妄想、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等。

抑郁情绪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诊断价值。抑郁症的躯体症状要较躁狂症多得多。失眠是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早醒,亦有少数病人表现多睡。另一常见症状为胃纳下降、便秘,表现整个消化道功能的抑郁。性欲减退,闭经也是常见的症状。

3.躁狂抑郁症

即上述两种症状交替出现的患者。这种交替规律不定,即不一定一次躁狂就伴一次抑郁,交替的间隔期也长短不一,两类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一定一致。有些交替发作的患者由于抑郁症状轻,未被觉察,因而会被诊断为单纯躁狂发作。还有少数所谓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一般是交替发作的移行状态,持续时间很短,如果病史中没有明显的躁狂或抑郁发作,就很难诊断。

三、诊断

如果有典型的三联症表现,诊断不难。躁狂症的诊断除根据本身特点外,还有病程特点及预防特点。躁郁症多为发作性的,即使未能得到治疗,经过一段时间也可自行缓解;两次发作之间常不遗留残余症状。另外,躁郁症的家族史以及对于抗郁药物反应亦有助于躁郁症的诊断。

中华医学会制订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1989)将躁狂及抑郁发作分别列开,但两者均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及排除标准等三部分内容。

1.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至少一周,而且至少具有下列九项表现中的三项:言语增多、联想加快、注意力不能集中、有夸大倾向、自我感觉良好、活动增多、行为轻率、性欲亢进、睡眠减少。

(2)严重程度标准:影响了本人的日常活动或给别人造成麻烦者。

(3)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2.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至少两周,而且至少具有下列九项表现中的四项: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行为迟钝、自轻自责、思维缓慢、消极自杀、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性欲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造成本人痛苦或严重影响本人日常活动。

(3)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四、治疗

1.躁狂发作的治疗:

(1)药物治疗

①锉盐:临床上常用碳酸锂,它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有效率约80%。由于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在治疗中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应对血锂浓度进行监测,并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血锂浓度调整剂量。

②抗惊厥药,此类药物主要有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盐(钠盐或镁盐)广泛用于治疗躁狂发作。

③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利培酮等均能有效地控制躁狂发作,且疗效较好。利培酮和碳酸锂合并可治疗躁狂发作,而氯氮平和碳酸锂合并则能治疗难治性躁狂症。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视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而定。

(2)电抽搐治疗,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或对锂盐治疗无效的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