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睡眠必须规律:睡眠要充足,姿势以平卧位或右侧卧位为宜。如有失眠,可适量服用镇静药物。
6.避免清晨锻炼:心肌梗死好发于清晨至上午10点前,因而冠心病者最好别在这段时间内做体育锻炼。
7.补充足够水分:在睡眠中,经过一夜的呼吸、出汗及排尿,消耗不少水分,使血黏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导致管腔闭塞。因此,应当补充足够水分,以降低血黏度,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十、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区分
冠心病患者,正确区分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尤为重要。因为心绞痛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而心肌梗死一定要去医院抢救。
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暂时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种发作性胸痛或胸部紧闷和不适感,以胸骨后为典型部位,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以缓解,根据其发生时的不同条件,心绞痛又可分为三种:1.劳力型或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发生于体力劳动或相当于体力劳动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紧张脑力劳动等。
2.变异型心绞痛:仅休息时有心绞痛,劳动不引发,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3.混合型心绞痛:劳动或休息时均可发作,这类心绞痛大多属于不稳定型。
心肌梗死是因心肌缺血未能及时改善,导致心肌坏死。表现为发作性心前区绞痛,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也不能缓解。检查可发现反应心肌坏死的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增高等反应,还可由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显像显示梗死部位的心室壁运动障碍。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识别并不难,这就要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一般来讲,心绞痛有以下三大特点:(1)心前区收紧样绞痛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2)休息后绞痛逐渐减轻;(3)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绞痛迅速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下四大特点:(1)心前区绞痛更剧烈,难以忍受,常伴有烦躁不安;(2)绞痛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有的可在半小时或更长;(3)休息后绞痛不减轻;(4)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绞痛不缓解。一旦心肌梗死出现上述表现,都应立即到就近医院诊治抢救,不要延误。
十一、心绞痛的误解
1.心绞痛就是冠心病。一有心绞痛,许多人就以为是得了冠心病。其实,心绞痛并非是一种病,而是由于心肌暂时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其他疾病也能引起心绞痛的发生,因此,不能将心绞痛与冠心病完全画等号。
2.心绞痛一定痛得厉害。虽然名为心绞痛,但并非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剧烈的胸痛,相当多的心绞痛病人疼痛并不显著,甚至仅有不适感、胸闷感、紧缩感或压榨感。尤其是老年病人很少出现剧烈疼痛。
3.诊断心绞痛完全依靠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医疗仪器之一,但诊断心绞痛并不能完全依靠心电图,特别是普通心电图。是因为约有半数以上的心绞痛病人,在心绞痛未发作时做心电图检查正常。因此,也不能认为做过一般的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就可以完全否定心绞痛的诊断。确诊心绞痛还应注意病史,特别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以及年龄、有无动脉硬化及血脂是否异常等,并结合其他有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
4.心绞痛病人未必患心肌梗死。调查资料表明,心绞痛病人确实比一般人容易发生心肌梗死,但并无必然性。对心绞痛病人的长期随访结果证实,发生心肌梗死者只占一小部分。如果做好自我保健,相当多的心绞痛病人会与一般人一样长寿。
5.治疗心绞痛主要依靠药物。在心绞痛发作时,一部分病人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缓解症状,但都不是对症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有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身心状态,对治疗心绞痛来说,比任何药物都重要。
十二、压穴治疗心绞痛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前胸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到背、肩和左上肢,是心肌梗塞的诱因之一。
按压至阳穴,可以在30秒内解除心绞痛。一次可反复按压3分钟。心肌缺血患者可每天定时按压至阳穴,或于发作前按压,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
至阳穴在第七、八胸椎棘突间,经属督脉。此经乃人体诸阳脉之会。按压至阳穴可激发督脉经气,使经络通畅、阳气焕发,心绞痛消失。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奇特,容易掌握,家属或常人学会备用,艺不压身,未雨绸缪,重在防范。一旦有人发病,可在无药或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大显身手。
十三、自我防治心衰
1.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一个重要措施。应根据病情适当安排生活、劳动和休息。保证适当的脑力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安眠药。心功能改善后,尽早下地活动,可以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适当控制钠盐的摄入,一般钠盐可限制到每日5克以下,病情严重者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克。适当限制钠盐的摄人,可减轻体液的潴留,减轻心脏负担。
3.饮食要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多餐,适量补充一些蛋类、瘦肉和鱼类,多食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
4.学会记录每日出入量,在急性期出量大于入量,出入量的基本平衡,有利于防止或控制心衰。
出量:每日全部尿量,大便量,引流量,同时加入呼吸及皮肤蒸发量大约在600~800毫升左右。
5.每日坚持测量体重。如1~2天内体重快速增加,应考虑是否有水潴留,可增加利尿剂的用量。应用利尿剂后尿量明显增加,水肿消退,体重下降至正常,此时的体重又称干体重。
6.心衰的患者首先表现在双下肢或骶尾部的水肿。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避免长时间压迫一个位置。用热水袋时,水温超过50℃,要观察皮肤变化,避免皮肤烫伤。
7.长时间使用利尿剂时,应间断服用补钾、补氯药物,保持电解质(钾、钠、氯等)平衡。如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应到医院检查电解质。
8.服用洋地黄药物(地高辛等)时,要严格遵守医嘱,不能自行加量或减量,并要定期监测洋地黄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如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视或绿视、视物模糊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9.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适量活动,预防感冒。及时加减衣服和使用一些预防药,避免感染。
10.发生急性心衰患者应立即采取半坐位,双下肢下垂,减少回心血量。尽量保持镇静,深吸气,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氧气吸人,可使用一些利尿剂。患者要避免一切活动,尽快与医院联系,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十四、老人冬季洗浴防猝死
“人浴死”占老年人冬天死亡人数的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对老年人“人浴死”现象、症状分析认为,这是与洗浴习惯、浴池结构、洗浴环境等有关的一种综合征。其死亡特征是:
1.多发于65岁以上老人,尤其是75岁以上者;
2.多发于气温较低的冬季;
3.在42℃以上热水中长时间洗浴易发;
4.人浴时伴发急剧的血压波动和出汗;
5.盆浴比淋浴更易导致本病;
6.在公共浴室中,更衣室与浴室温差大,水池越深越容易发病。
研究表明,冬天老年人洗浴时发生猝死,与老人体衰、循环系统功能减弱有关。尤其是老人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时,在水温过高或浴室通风不良情况下,极容易导致血压突然上升,大脑缺氧缺血。
所以,老人冬季洗浴,应注意采取科学的预防方法:
1.以38℃~4l℃的水温为宜,不要长时间在过肩的水中洗泡;
2.浴室应增添取暖设备,以缩小脱衣与入浴时的温度,并注意通风换气;
3.家人要关心老人洗浴情况,有条件的最好在浴室安装警报装置;
4.如发生头晕、胸闷,应马上终止洗浴,有人可将病人扶出或抬出浴室,平卧于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如情况严重,要尽快送医院诊治;
5.患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心脑血管病,或平素体质虚弱的老人,不要单独去公共浴室洗澡,以免发生意外。
十五、心肌梗死急救歌
急性心梗不要慌,首先镇痛并吸氧。
烦躁不安用安定,室颤猝死注意防。
利多卡因是首选,静注静点要适量。
溶栓抗凝及早上,心脏介入效最强。
心脏减负心得安,减慢心率防耗氧。
心衰主要减负荷,早期缓上洋地黄。
静卧大便要通畅,不要急于下病床。
十六、自判有无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名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脏血管不通畅,产生心肌缺血的后果称为冠心病。
冠心病常见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所造成的。
极轻的心肌缺血,可以没有症状,仅仅在仪器检查时才发现。
稍重些的,作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会发现激烈运动后心肌血液的矛盾。再继续发展,在病人安静休息时普通心电图就会发现心肌缺血表现。当缺血比较严重时,就会出现下述症状:
1.心绞痛。特点是突然发作,位于胸前或胸骨后,有如重物压迫或紧束感。由于是阵发性发作,等病人赶到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时可能毫无异常表现。
2.心绞痛持续不缓解。这时的心绞痛不是几分钟,而是几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倘若胸部仅轻微不适,能正常进行各种活动,往往不是心绞痛。
3.心跳不规则。心肌缺血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但心律失常的病因有多种,当未确诊时,不应笼统地将心律失常归为冠心病。
当怀疑有冠心病时,首先应考虑是否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如抽烟、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和冠心病家族史等。其次是找出心肌缺血的证据,可作平板运动心电图或同位素心脏扫描(EcT)检查。
十七、保护心脏有七条
1.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蛋黄等。提倡每周至少吃两条鱼,可获取∞一3脂肪酸,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每日摄盐量控制于5克以内,坚持每天进食一定数量的瓜果及鲜蔬。
2.不吸烟并防被动吸烟。烟草毒害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系统功能,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3.体力活动不可缺。每天最好坚持不少于30分钟的活动,可一次性完成或分三次进行,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舞蹈、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4.调血脂:高血脂仍为酿成动脉粥样硬化或形成冠心病的因素。应注意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降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5.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慢性忧郁或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冠状动脉痉挛,冠脉血管阻力加大,血压上升,血流减少而加剧心肌缺血少氧,其心肌梗死率较乐观又豁达者高70%左右。
6.关注睡眠。生活中讲究减压松绑,放松身心,莫让重重心事缠身束脑。良好又充裕的睡眠,可使呼吸及心跳趋缓,心肌对血氧需求减少,不失为养心、护心的上策。
7.适当多食坚果果仁。美国等国家风行食坚果,食用杏仁等富镁的果仁,可防治心律紊乱,养护心肌。
十八、动脉硬化首防病原体感染
医学专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
研究人员对228名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病人和超过四分之一的健康人都受到多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如A型感冒病毒、B型感冒病毒、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的感染原比健康人更多、更常见,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病原体如链球菌、幽门螺杆菌、衣原体等,在感染机体组织后,虽然长期存在于机体内部,但是由于受免疫系统的抑制并不会引发临床症状,而单纯疱疹病毒例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的疱疹病毒含量非常高。这种病毒也呈现很强的活性,病毒毒素和酶使病变性自由基氧化,对器官和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俄研究人员确认,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与春秋两季疱疹病毒感染暴发时间相符,而当疱疹病毒感染消退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发也会随之减少。
十九、早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器官不同程度地缺血,如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部缺血,乃至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如果管径狭窄达50%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病状,甚至发生猝死。所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对延年益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动脉硬化缓慢、隐匿地发展,可以长期无任何症状,因此在早期,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据研究发现,一般人在20岁左右,即可开始有脑动脉弹性逐渐减退的趋势,40岁以后逐渐明显,50岁以后会出现早期症状。为了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早期发生动脉硬化,最好从儿童时期起就要开始预防,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