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巨天中说易经
20154900000029

第29章 易经与人生品质(1)

1.从“利”见到“大人”

历史上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然后在下邳与黄石公的相逢就是易经所说的“利见大人”境界。

易经“利见大人”的前面还有一句话:飞龙在天。我们结合起来分析,更能感受到“利见大人”对智慧人生品质塑造的含义。

“飞龙”,就是腾飞的龙;“大人”,就是高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说龙要腾飞,先要向“大人”学到本事。

张良在历史上是不是飞龙,我们不去评价,我们还是看看他在“利见大人”中的表现吧。

隐藏在下邳的张良,在刺杀秦王未遂的遗憾中,等待着自己的时机。有一天他在一座桥上过,一个老人(黄石公)走到他面前把鞋扔到桥下,让他去捡。张良吃惊不小,想打这老人,又见这人很老了,终于忍住,去桥下捡起鞋来拿到桥上。老人又很过分地让张良为他穿鞋,张良默默照做了。老人大笑而去,一会儿回来,夸他“孺子可教”,命他五天后大清早在桥上等。张良五天后一去,见老人早在桥上了。老人大怒,让他过五天再来。过五天张良又迟到了,老人又怒,约他再过五天再来。过了五天,张良半夜赶往,终于赶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见他先到,高兴了,于是传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张良就因为这次奇遇,成为后来汉高祖刘邦的首席军师与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千里马没有伯乐不会凸现自己的身价。飞龙要见大人,才会一飞冲天。

这也告诉我们,“飞龙”的腾达,要求利,要有高人指点,在高人的指点下“飞龙”的腾达才会顺天而行。

易经中飞龙的“飞”,是说他能自由飞翔;而易经中大人的“大”,是说宇宙充盈浩大无边。龙在自由的翔飞中再怎么飞也飞不出天,所以当尊大人为师。大人没有飞龙依然是大人,飞龙没有大人却不能飞起来。

所以飞龙见了大人要谦虚。正如孔子见老子,刘备见诸葛亮,张良见黄石公,必须礼待对方师事之。

其实以大人之大,是无所不知的。孔子见老子之前,老子已知孔子为“圣人”;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已知刘备是四方的“刘皇叔”;张良见黄石公之前,黄石公已知张良为“刺秦少年”,何等抱负!

所以很多时候是大人先来找飞龙,传以绝学,以助天行道。正如《史记》所载:是黄石公先来找张良的,在桥上等他。

所以飞龙要学会等,因为我们命中的贵人也在等我们出现。要会“忍”,更要“等”!尤其重要的是当贵人出现时,我们要认出来,千万不可错过。

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大人”,自己的翅膀再硬也只是自己的小扑腾。只有见到大人后,才能一飞冲天,呼风唤雨,应者云集。

张良因为大人黄石公,他也成了大人。后来刘邦见张良,使之成为汉高祖的首席军师与汉王朝的开国元帅勋之一。说明了“飞龙”张良很善于把握自己,也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在与黄石公“利见大人”前后人生境界的锤炼。

飞龙不得利只能永远做潜龙,只有得利(见大人)后,才能飞起来。

易经讲潜龙。其实人从易经“潜龙”到“飞龙”得利见大人的转变过程,是我们当今领导管理者人生品质锤炼与成长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做潜龙时,要忍;现在做飞龙,等大人出现了,要虚心受教。

待到大人与飞龙相会之日,自然有奇遇,当然还有机缘。

张良在和黄石公的“利见大人”中,张良在黄石公的试探中三次把握住了机缘。

机缘一:黄石公让张良捡鞋穿鞋。这是在试张良是否能忍住少年人常有的浮躁之气,同时也在试张良是否有敬老的善心。有此善心,便可以做天下事。

机缘二:张良在桥头虔诚等待。这是在试张良是否会如约而至。如果来了,说明张良守信用,并有慧眼认出眼前的老人就是他的良师。

机缘三:张良一次早比一次的出现。这是在试张良是否是有心人,只有有心人才会干大事。同时也在试张良的坚韧程度,老人故意让张良一次次迟到,一次次挨骂,才可能使张良在第三次起得特别早,处于一种完全等待的状态,这时传以兵书,他方可领会。

2.善待人生败境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是人生的六种“态”,相对应人生的潜伏时期、初露头角、勤学苦练、掌握时机、理想实现、功成身退六个阶段。人的一生就是在这六个阶段中不断循环的,如果有谁能真正做到这几点,自然吉祥幸福。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功成身退,所以也就只能亢龙有悔了。

易经中的爻卦中有“亢龙”,指高飞在上的境界。“亢龙有悔”,就是说人从一种很高的事业腾达境界中即易经所谓的“天上”跌下来,明白自己事业缺陷后的东山再起。

越王勾践当初一味与吴王争天下,不听手下谋臣文种、范蠡的建议,一意孤行攻打吴国,结果被吴王夫差打得一败涂地,险些灭国,他本人也被吴王夫差抓获下狱。之后他被重金赎出,回国后勾践向文种、范蟸悔过,卧薪尝胆,君臣同心,励精图治,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将吴王击败。

泰:小往大来,吉亨。通,就是泰。泰,就小往大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

易经泰卦是说一个人,无论他职位、荣誉多大,如果他不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他都是失败的。别人走不进他的内心,他也是孤独的、痛苦的。

如果你不被人理解,那是你与别人沟通还不够。你的脸笑了么?你心界的围墙拆了么?你对别人的祝福与问候传递了么?

拿出你的诚心,领着你的朋友去浏览你的家园,参观你的事业,甚至展览你的失败,播放你的苦衷。这样,你将会得到朋友的信任。朋友走进你的人生,你也会走进朋友的心。

亢龙也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从哪里跌下,就从哪里爬起。亢龙要学会爬行。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醒悟自己有诸多过失,便卧薪尝胆,向部下以悔意换诚意,凝聚人心,东山再起,灭吴称霸。

亢龙是说人在败境光有悔意还不够,必须付诸艰苦的行动。

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人,不但要有腾飞的技巧,还要能在失败的境地适应爬行的生活。实际上一个有智慧的人一生是多样的,如果把一个能成大事、具有事业决策和领导力的人比成腾龙的话,粗略地讲应该包括:胚胎期、成形期、潜伏期、静养期、蜕变期、蠕动期、爬行期、游水期、飞腾期。

胚胎期:撒下龙种。

成形期:龙种成形。

潜伏期:潜龙勿用。

静养期:龙眠水底。

蜕变期:龙鳞将蜕。

蠕动期:龙形再变。

爬行期:龙作蛇行。

游水期:龙游四海。

飞腾期:龙飞九天。

在爬行期中,龙必须匍匐前进,这样才能把伤养好,安全渡过困难时期。

在春秋群雄中,勾践无疑也是条龙。但他错就错在小有成就便误以为自己已经是条飞龙了,其实他还处于刚成形期,尚无大力作飞腾之举。龙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必须经历一番,才会成功飞起。勾践一成形就想飞起,这当然幼稚!所以他一开始就被打败,这是必然的。

好在勾践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心悔改,踏踏实实走程序,终于跃起。

千万不要怕“后悔”,知道“后悔”的可贵,人才会成功。正如孔子赞美颜回“不二过”,不犯第二次相同的错误,勾践因为“亢龙有悔”,才转败为胜。

勾践卧薪尝胆,长期埋头苦干,在“潜龙勿用”方面功夫已经下得很深了,大似周文王;他又能向身边贤臣文种、范蠡悔过,并虚心求教,在“利见大人”方面也做到了,所以他能综合上述两点东山再起。

亢龙有悔之后,便是亢龙有为。有悔之始,便是有为之日。人只要时时有“悔”,就会时时奋起。

3.君子之交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是易经师卦上六文提到的君子之德。

“大君”指做大事的人,“命”指“天命”。“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指继承天命的真龙天子打下江山,离不开跟随左右的一班呼拥着的五虎上将。譬如刘备与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亲君子时蜀国与曹魏孙权鼎立,当亲小人时却断送在阿斗刘禅手中。

师卦阐释争讼、演变成战争的用兵时,卦意有了争讼不已兵戎相见的指向。征战胜利班师,天子颁布了奖赏令,功臣或被封为诸侯,或被封为大夫,但小人绝不可委以重用。今人对易经象辞的解释提到“天子颁布了诏命,分封功臣”时按功劳大小的公正封赏与“小人绝不可以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并扰乱邦国。

师卦卦意中强调诸侯、大夫具备君子之德对“开国承家”的作用,对现代领导管理者的人格塑造,也具有借鉴意义。

吴起是战国时代的卫国人,从小志向远大,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他为当上将军而杀妻的举动是不值得学习的,但他在笼络下属方面却有过人的绝招,那就是依靠感情拉近自己和下属的关系,因为他深知自古带兵之将必须爱兵如子,方能得其心。吴起自为大将之日起,即在军中与士卒同吃同住,卧不铺床,行不骑马,看见士卒背包过重,吴起与之分担。

有士卒生疽,吴起亲自调药,用口为其吮吸脓血。全军将士见之,无不感恩戴德。全军斗志昂扬,摩拳擦掌,决心誓与齐兵决一雌雄。吴起虽然对妻子卑鄙绝情,但是在用兵方面,却深谙此道,不愧为一代名将。

易经“师卦”讲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士兵的生命和国君、将帅的生命一样,都是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只有尊重士兵,士兵才能舍命报国。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赤壁之战后羽翼渐丰,据荆州、取益州、收西南,从地盘上讲已足以为一国之君;从兵力、财力上讲也很丰富,于是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成都。后因与孙权的联盟破裂,孙权攻取荆州,关羽被杀。荆州归孙权。刘备攻孙权,战败身死,葬于白帝城。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轻信小人。曹丕把他俘到魏国,他还“乐不思蜀”,这样的人必是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