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巨天中说易经
20154900000019

第19章 协调与引领(3)

打仗就要行军,路途遥远,在行军的过程中陷阱不断,称为“征凶”,前面的道路不明,不小心陷了进去,损兵折将,寓意凶险。

我们可用开车出行打比方解释。前面有个悬崖,如果车子再往前开,车就要掉下去,这就叫“凶”。

晚上开车走山路,一路上峭壁悬崖,这个过程就是“征凶”。

前面说到凶、征凶,它和人生的位置与人生的方向有联系吗?有!

凶是人生定位,是人生方向的过程。如果人生定位是一种境地的话,那么人生方向就是建立在过程之上的,它是人的一生圆满或缺憾的过程征兆。

人是容易浮躁的,许多本该成功的事情,因为浮躁,往往导致失败,以致即使在正确方向的下追逐也不能接近合理的目标。

坤卦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日: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这是说一个人有了美丽的文采,有了本事,还得会含蓄。如果你太张扬了,可能就不纯正了。虽然你含蓄,但美丽的文采难以长久隐藏,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还是会被发现的,或者不得不跟随君王从事政务。但不可以只重视个人的成就,最后才能有结果。如果太看重个人的作用,那么,麻烦就等待着你。

正确对待自己,能避开很多悲剧;去除浮躁,你将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这需要你去积累。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不怕你强悍,不怕你刚烈;满的先亏,大的先去,硬的先碎。

盛唐伟大,但那个满日不再初升;埃及文明,但金字塔成了遗迹。

我们要舒展、要顺畅,我们要学习像大地那样的包容。

深厚才是无穷的德行,它能包容,能广阔,能远大。

如果你出现了浮躁,那是自己的包容不够。一个能像大地一样包容的人,还会有什么样的浮躁呢?

易经时时刻刻在提示着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纷繁人事的一切行动过程,都能从易经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易经》是引导人生向上的哲学,也是人类不同时期生存方向的科学指导。

“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果敢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与“亢龙有悔,穷之灾也”,是说进与退、得与失、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亡。因为做事走向极端,免不了造成不良后果。

6.易经大团结

我们可以把易经理解成一种团结,一种连天携地表象人与万物和谐的大团结,同时,易经还是纽结天地人向心力的力量团结。

我们先说易经的大团结奥秘。

后人在追探中华文化和古文符的形成时,常常想到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绳“结”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易经·系辞》里有这样的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周易·系辞下》称伏羲氏“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后世的易学专家认为八卦中的“一”、“一一”,是古人绳结文化中打结与未打结的形式反映;“一”为一大结,“一一”为一小结。

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记载:“蓍五十茎,韬以缥(浅红色)帛,贮以帛囊,纳之椟中。”这里的“蓍”即蓍茎,是古代筮者取蓍茎50根相占的用具,蓍茎是一种高的根草本植物,又称为锯齿草,在我国的南方地域俚称“巴茅”,它的茎直立,穗端茎秆长且直,粗细如圆筷,用刀横切成节,即可作筮用的蓍茎。

当世部分易学专家认为八卦的“一”、“一一”阴阳爻,有可能是占卜所用的竹节或蓍草。

这种蓍杆现在还被广泛使用。过去农村的孩子上小学时,都必须做100根棍棍带上,以便学算术计数时使用。这100根棍棍,可用草秸或新伐的细柴木,以刀切均匀截开成短杆,使新入学的孩子很方便地学习计数。蓍草棒作为一种最方便的儿童发蒙教具,在如今四十岁左右农村成长背景之下的人心头,似乎仍有记忆。

《周易》中的卦符由长横与短横排列而成,于是,许多人认为:原始卦形的出现可能与古人利用蓍草的占卜活动有关。他们认为:古人用茎秆替代刀刻,在地上、桌上摆成代表长横或短横的任意的卦形,并从其卦意中了解一些事物的动向。

以上涉及到结与截,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假设:在结绳的符文的形成过程中,“一”、“一一”的大结与小结在先,即早于蓍草指示的长横与短横,在“结”时其符文含义本身就是“截”,我们想一段或长或短的绳子上,纽结着不同的“结”,“结”与“结”之间,是不是以“截”来定义的呢?直到今天,在农村常常会出现木料裁量中的“打截”,即整棵树或整长的木头在人的铁据下,拉扯成可使用的“截”状,截在这里是一种截裂,也是一种延续,截裂时是个体,延续时是一种团结的力量纽结吧。

当蓍草指示长横与短横时代的那一截出现,并截开时,八卦演义的趣味就有了,一节一节的蓍草在布排着,铺张着一种团结的力量,似乎预示个体的人的思维、思想开始剥离或脱离一种境地,一种朴素的真出现了,或许文王就是在这种节节的蓍草推演中完成八卦的。

结结,结截,结解;截节,截解,截接。不同的过程中,人似乎从中找到一种可团结天地自然的因素。

中国人讲求一种纽结,结于解时是一种纽结,截在节中也是一种纽结,只是在利刀切截成节时,对承接的完整更大了,这更符合易经之道。

原始人赤身裸体,夏披树叶,冬穿兽皮,到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学会纺织,有了衣服穿,但衣襟的连接多结钮相系,这种古风在今天的唐装上仍有体现。

衣之纽结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应用相当广泛。人类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系衣服多借助衣带打结之法,领袖和衣襟在穿针引线后,多以纽结于胸怀。中国人一向有佩带饰物的习惯,饰物基本上都靠穿绳打结系在衣服上。

由此看来,服饰的纽结,又是领袖与襟怀的联系,如果把抵御风寒当成一种战胜的话,其纽结也象征一种团结的力量吧。

古人有将印鉴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所以流传下来的汉印都带有印纽。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纽,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并美其名日:“同心结”。

以上是通过结字在易学空间的游走,所阐述的一种团结的大易理。其实,易经本身就对今人所理解的“团结”二字的解释很多。

今天的集体生活运动中,有一个项目叫“拔河”,想必很多人都参与过这一运动。这个运动讲团队的整体团结精神,两方拽着绳子争赢与输,中间的红绣球落到哪一方,哪一方就赢。其实,很简单,它仅仅要保持一种同心、一种协力。

世界上很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很复杂的。易经有简易的一面,它的简单意蕴中有像拔河运动一样质朴的淡然,如它的长横和短横的八卦,仅仅需要一份淡然、一份超拔的理解。

但它又是很复杂的,它和每一个“我”的前面也有一个红绣球,只不过这场拔河没有对方,只有我们各自不同的“我”的双重格斗。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会面临这样的拔河赛,常常是左手和右手在拔河,心充当了绳结上的绣球,此时,你又该寻求什么呢?

先让自己的身心团结一致吧,这是一种大前提,然后,我们再借助更大的团结。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