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20154800000037

第37章 日本教育是怎样向外国学习的(2)

日本教育第二次大规模学习外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到1951年9月签订旧金山和约,日本一直处于美军的占领之下。1945年10日,同盟国最高指挥部向日本政府发布了关于“对日本教育制度进行管理的政策”的指令,要求从教育上迅速清除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1946年3月,由27人组成的美国教育使节团应占领军总部的邀请,抵达日本,他们在占领军司令部民间情报教育局和日本教育家委员会的协助下,仅用了二十几天时间,提出了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报告书一一《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该报告书批评了日本教育体制,指出除了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外,日本教育还存在许多致命的缺陷,如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官僚垄断的教育行政、为特权者制定的学校制度、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等。报告书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要求全面改革日本的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为此要求大幅度修改课程以适应这种变化。在教育行政上,要求改革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削减文部省的权限,取消视学制度。与此同时,承认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建议创建直接选举的教育委员会制度。在学制上,改双轨学制为单轨学制,采取美国的六、三、三制。

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划一主义,重视儿童的经验。上述各项建议,在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实践中都被采纳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虽然出自美国人之手,但它并不是美国人凭空度定的。它在许多方面也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意愿。在美国教育使节团赴日之前,日本社会舆论还提出改革教育的要求和具体方案。协助使节团工作的日本教育家委员会曾向使节团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议,其中许多建议与报告书的内容是一致的,如建议限制文部省及地方监督官厅对学校的监督权;建议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单一系统的六、三、三制等等。正因为报告书体现了日本人民和教育界的改革要求,才获得了日本多数人的肯定。报告书成为战后日本教育制度改革的蓝图。

在美国占领军的要求下,日本政府于1946年8月成立教育制度刷新委员会,着手制定新的教育制度。该委员会以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为基础,依据1946年11月公布的《日本国宪法》精神,制定《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于1947年3月公布。日本很快参照美国的经验,实施六、三、三新学制。其主要倾向是否定英才教育的原则而注重大众教育。这两个法成为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准绳。

在1872年颁布《学制》令之后的一个世纪中,日本教育已经赶上甚至超过西欧的发达国家,教育的成就是十分惊人的。日本文部省在1962年发表的《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白皮书中说:“自从明治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非凡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真正引人注目的事,而能使日本完成这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日本教育为什么能够取得世人嘱目的成就?其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综观日本教育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和二战后的两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日本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外,积极吸收别国先进的教育经验也是日本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外来的影响与日本固有的民族文化教育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文化教育的特征。日本学习西方所走过的道路是十分坎坷的。其经验十分宝贵,其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首先,日本民族是肯于学习别国先进的教育经验的。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传统。

自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面前,日本卧薪尝胆,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自上而下开展了全面的革新运动。明治维新是日本腾飞的起点,充分展现了日本民族的活力,而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则是这种活力的核心。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日本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个多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她完全摈弃了那种认为亚洲几乎是无可挽回、永无指望地落在欧洲之后的说法,而使欧洲的一切进步,对比之下,显得相形见绌和踯躅不前”。

在学习外国经验时,日本不拘泥于一国,而是力图综合众多国家的长处。如1872年《学制》令主要是参照了法国的做法,但又不仅仅是效仿法国。法国的学制是从小学后期开始实施双轨教育制度,而日本的小学则采用了单轨教育制度。在这里,日本采取了美国式的平等主义。除法国和美国外,日本也曾向德国、荷兰、英国和俄国等国学习。可以说,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都是日本采撷的对象。从时问上看,不论是近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弱小时代还是强盛时代,日本自始至终都在吸取外国最好的东西。正是这种肯于学习和勤于学习的精神,成为日本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

日本向西方学习时,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教育现存的模式,而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力图使外来的东西适合日本的国情,这是日本学习外国最宝贵的经验。1872年新学制主要学自法国,但由于没有考虑日本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国民的接受心理,该学制只能成为空中楼阁;1879年的《教育令》主要学自美国,但重视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的原则显然不符合日本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因而实施不到两年便被修改了。日本在上述实践中吸取了教训,对外来的东西不再盲目照搬。如战前日本实施欧洲大陆的双轨制,但并没有学习欧洲大陆根据财富和出身选择新生的办法,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择优录取,这就有利于打破封建等级身份制,有利于从社会各界选拔优秀人才,从而加速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战后日本学习美国,采用单轨学制,虽然这种制度有助于纠正战前教育制度的缺点和建立民主的教育制度,但由于日美两国的巨大差异,一些改革措施难免不适应日本的国情。后来,日本修改了过分重视普通教育的美式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和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促进力量。

日本在学习西方时,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力图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这也是日本学习外国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明治初年,国门洞开,对外交流骤然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也随之传人。当时政府中有人认为日本同西方相比是“劣等国”,主张“全盘西化”。社会上也有人主张以英语为国语,甚至组织了“人种改良会”,这种崇洋媚外的主张当然受到了日本有识之士的批判。正如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永井道雄所说:“以西洋为样板进行学习尽管多么必要,但日本人毕竟不能成为西洋人。对日本人来说,只有运用自己内部的动力,才能真正进行教育的变革。”基于这种认识,即使是在学习西方一边倒的明治初年,在制定新学制时仍吸收国学家和汉学家参加,目的在于“兼容并包”,尊重日本传统的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日本向西方学习也走过一些弯路,教训是深刻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例如,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向德国学习,主张国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应服从于政治”,最终将日本教育纳入军国主义的轨道。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之前,美国也曾向德国学习,但美国主要借鉴了德国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而摒弃了其封建专制主义的成分。日本向德国学习的恰好是美国学习德国所摒弃的东西,最后日本和德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又如,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的胜利并完成了产业革命后,日本国力大增。一些人便产生了以为日本民族比中国和俄国都优秀的自大主义,甚至认为日本已是世界五大强国或三大强国之一了。明治初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危机,进而奋发图强,排除万难,竭力学习西方。然而这时的日本在图强意识的支配下,又关闭了对外开放的大门,终于陷入了自我毁灭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这是日本民族将永远记取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