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20154800000028

第28章 发达国家“科教兴国“的历史考察(1)

重视科学和教育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之一。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对科学和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逐步提高。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号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颁布,正式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1998年,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锫基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郑重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中心任务。表明了跨世纪的新一届政府的宏伟目标和坚强决心。

其实,纵观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教兴国”早已是西方各国强国的秘诀和法宝。国家的强盛,多起源于科技和教育的发达;国家的衰落,多由于科技和教育的衰退。而其中教育又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近代科学和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此之前约一千年的中世纪里,科学是神学的婢女,教育是教会的禁脔。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兴衰,似乎与科学和教育没有直接的或因果的关系。野蛮可以战胜文明,落后民族可以凭借其强悍和武力,征服文化先进之邦。教育固然可以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但当面临强大的外来侵略时,即使教育发达之邦也常常束手无策。例如日耳曼人横扫欧洲、颠覆西罗马帝国,土耳其人征服拜占廷,塞尔柱突厥人灭亡阿拉伯帝国,蒙古铁骑驰骋中原等等。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代表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曙光初露的黎明,“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首先科学从千余年沦为神学婢女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并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其次,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对个性的压抑及其所奉行的经院主义教学内容和方法,遭到批判,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人文主义教育所具有的世俗性和人道精神,倡世俗学科,重儿童心理,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近代科学和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它们日益加强的与政治和经济的联系,科学和教育对富国强兵的作用与日俱增。

在近代西方国家,拿破仑“是第一位认识到科学价值的统治者”。他甚至经常出席科学院会议,亲自管理科学行政,亲率科学远征队赴埃及;此外,拿破仑也是“头一个有科学教养的统治者”。在巴黎军事学校就学时,他曾随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学习。掌握政权后,拿破仑非常重视和尊重科学家,甚至对敌国的科学家,也是礼遇有加。即使是在英法交战期间,他仍向在电化学上卓有成就的英国大化学家戴维颁奖。拿破仑还非常重视科学的用途,尤其是看重科学对其统治和军队的实际帮助。不仅如此,拿破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可以说,教育始终是他的“战略重点”。

他说:“各种政治问题中,教育问题乃其最重要者。”又说:“在一个以确定的原则为基础的教育机构建立之前,一个稳定的政治国家的建立是不可能的。”基于这种认识,在拿破仑15年的统治中,尽管内忧外患一刻也没有停止,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教育改革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虽然拿破仑最终在军事上失败了,但他的教育改革对近代法国的发展,影响颇为深远。据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引用的资料,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项目,在1801年到1850年问,英国是92项,法国是144项,法国明显超过英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法国工业总产值到19世纪60年代已跃居世界第二。

在西方近代史上,德国的崛起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四分五裂、农业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三的贫穷落后的国家。1806年10月14日,德国耶拿城外发生了一场大战,结果,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大败普鲁士军队,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耶拿战役。10月27日,法军几乎兵不血刃地进入柏林,次年又迫使战败国签定丧权辱国的“提尔西特和约”,拿破仑占领了三分之二的德国领土,获得1.2亿塔勒的巨额赔款。遭此奇耻大辱的德意志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甚至一度有人认为,“由于这次失败,强大的德国注定要被正在崛起的法国所吞并”。然而,不屈的德意志人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当时的口号是“向法国人学习,学习他们今天用来对付我们的这一切,最终以牙还牙”。著名哲学家费希特不顾个人安危,在柏林科学院发表系列演讲,激发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认为“教育是使法国人战胜一切和为所欲为的惟一根据”。而“惟一能使我们挣脱压迫和灾难的办法只有教育”。他倡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和“教育强国”。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号召用脑力来补偿国家在物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

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应教育部长洪堡的要求拨巨款创建了柏林大学,开始了“教育兴国”之路。柏林大学注重自由的学术研究,确立了大学科学研究的职能。

加之它罗致了一批卓越的人才,很快即在德国达到第一流的科学水平。到19世纪中叶,柏林大学已成为世界大学的楷模。德国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国”、“世界科学的中心”。由于有发达的科技和教育作为基础,德意志统一后仅用40年的时间便走完了英国人1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它在教育上充满活力;它是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它为它所有的邻国和对手定出了教育的步伐”。在科学上,“德国是以其他社会从未表示过的那种信心和精力来从事组织科学研究和把科学方法应用于工业和社会发展的”。史学称:“德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德国上升为经济大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42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名德国学者。1901~192年,英美德法四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分别是:美国2人、英国8人、法国11人、德国19人。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期,德国当之无愧地处在世界科学技术的最前列。根据汤浅光朝研究,在1851年到1900年间,美法英德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数目分别是:美33项、法75项、英106项、德202项。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曾说:“德国经济在过去之所以强大,首先是由于采用科学知识的结果。”即使在二战期间,德国的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受到冲击,但仍旧保持了强大的实力,这种“无形的资产”是战后德国重建和复兴的中坚。

1870年,两个宿敌在法国色当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色当战役。结果普鲁士大败法国,昔日的胜者也备尝丧权辱国的耻辱,被迫与战胜者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兰西举国震惊了,人们纷纷探讨失败的原因。有人归于法兰西帝国及其腐败的统治机构;有人归于军队素质的低劣和指挥者的无能;还有的归于腐朽的教会;更有一种观点归于法国教育的失败。著名学者勒南声称:赢得战争的正是德国大学。当时一句流行的警句是:“柏林大学报了耶拿失利的一箭之仇。”许多人赞同著名科学家巴斯德的观点,法国在半个世纪中忽略了智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科学上。新闻工作者反复强调这句名言:普鲁士初等学校教师是色当战役的设计师,中等教育中的实科中学为普鲁士军事实力提供了科学基础。这些舆论大大触动了统治集团,共和党人提出以教育改革作为医治国家衰溃的良方。其领导人之一费里批评说:法国教育费仅为军费的十五分之一;巴黎每年教育支出为700万法郎,而纽约为1800万法郎。

更有人断言:“谁控制了学校,谁就能支配世界;谁控制了法国的学校,谁就能统治这个国家。”

教育的失败,也招致了科学的衰退。19世纪初,法国曾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化学家拉瓦锡,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数学家蒙日等,都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巴黎综合工艺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都是法国科学教育的中心,为法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上述高校的声誉已远不及柏林大学。

认识到位了,很快就付诸实施,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法国通过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法案,包括实施义务教育的两个《费里法案》(1881,1882年)、强化国家对教育控制的《教会与国家分离法》(1904年)、改革中等学校的《莱格中等学校改革法》(1902年)、实施义务职业教育的《阿斯蒂埃法案》(1919年)等等,通过这些法案和若干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法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振兴,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在西方诸国中,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她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在二百年问首屈一指,号称“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能力占有世界总额的45%,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在科学上,英国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其科学自牛顿起即领先于西方各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技中心。据估计,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中,约有40%都是英国学者作出的。不仅如此,英国在倡导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技术教育方面也曾一度领先,但到18世纪末,英国已丧失了以往的科技优势。原因正是因为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意识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也是其长期实施的对教育放任自流和不闻不问政策的必然结果。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小学人学率达到97%时,英国小学入学率竞不足50%。1851年,第一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英国原指望在博览会上炫耀本国的工业成就,却不料许多外国的科技产品已超过自己,英国这才如梦方醒,开始意识到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的落后必然导致工业的落后。此后虽采取了许多振兴科技和教育的措施,但为时已晚,到1870年,德、美、法等国的经济增长率均已超过了英国。在1867年巴黎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英国仅获90个展出门类中的10个优胜奖,工业家们的脸面丢尽,甚至开始意识到了“末日的来临”。

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实力已先后超过英国。英国教育事业更是严重落后于德、美、法诸国:1907年,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万分之25,德国为万分之10,法国为万分之8.3,俄国为万分之1.56,英国仅领先于俄国,为万分之5.7。在现代化过程中,美、德等国特别重视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20世纪初,德国大学的科技教育以高水平著称,法国的科学与工艺技术也早已结合。但在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科学和工业研究一直抱忽视态度,技术教育发展缓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才真正认识到科学对国家的意义,并于1916年底设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部。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美国和日本的崛起之谜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人们从各个方面分析其成因,最终不得不归结到科技和教育的作用。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1776年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建国。然而,美国凭借其发达的教育和科技,后来居上,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头号强国。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就迅速跃居首位。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1870年为23.3%,1913年达到35.8%,1925~1929年更是达到42.2%。恩格斯说:“在英国需要整整数百年才能实现的那些变化,在这里只要几年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