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05

第5章 直抵本尊见己心(2)

但没过多久,一个香港人竟然提出要买他的软件。当香港人问他需要多久时间做完,他想都不想地说:“一个星期吧。”香港人自然不相信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大学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便跟他打了一个赌:如果戴志康能在一个星期之内把任务完成,那他就再加一千块钱给他。一个星期后,戴志康高兴地收到了三千块钱。

其实,戴志康的收费计划并不像其他人想的那样在“抽风”。他的计划是有理可依的:“我当时考虑,那种比较大的论坛,用了其他软件之后负载上不去,不稳定也不安全,这就是我的机会。”

后来,戴志康推出了软件的新版本,加入了新的功能和技术,容纳能力是同类产品的好几倍。这些改进让“Discuz!”很快打开了市场,销售额平均每个月增加30%。到戴志康毕业时,他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50万元。

从一个整天逃课的大学生,到大学生中的“富翁”;从一个被众人看不起的“不学无术”的年轻人,到开发出受广大网民欢迎的“Discuz!”的研发人——戴志康知道,这一切的成功,并非是无迹可寻的:他只是想把自己对“Discuz!”的价值判断告诉其他人而已。

/禅悟/

商业社会就是这样,价格往往在顾客的不自觉中成了他们判断事物根本价值的标准。但事实并非如此:价格这种“第一信息”必然是基于事物的根本价值而产生的,重要的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定位。

戴志康认识到的是:既然还没有投放市场,那么价格这种东西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定,因为自己是产品的原创者。对这个问题没有丝毫负担的心理状态使他果断地把产品推向了市场,并作出了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调整。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朴拙是高贵的

经典原文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圆觉经》

【智慧解读】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诸多幻观的某一层次开始修持,一层一层慢慢地勘破。能够感受到并且知道那是幻化,能够生出幻观的,是人的自我之相,与幻化之相不是一回事。若能再进一步,将人的那个能够感知并且知道幻化之相的“自我之相”也勘破,那么一切虚幻之相就会永远消失,人的本性才会显露出来。

案例

“农民画家”米勒

米勒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曾说:“我只想告诉人们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他画的都是他最熟悉的农村生活。他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去观察自然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诚实地描绘他们,并且也像他的画中人一样去生活。尽管法国当时的一些学院派在称呼他为“农民画家”时,难免心存不屑,但谁又可以肯定那样的不屑并非来自这些庸才们的嫉妒呢?

作为一位在西方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米勒是一个很不走运的人。若是如梵高一般彻底地在贫困中疯狂潦倒也罢了,可惜他最敬重的祖母从小就告诉他:要记住,你首先是一个基督徒。信仰让这位朴拙的山里人终生都显示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律,譬如,他一辈子都热爱劳动,即使他读书、作画,也并不认为自己与农民不同;又譬如,他热爱土地,声色犬马的巴黎只能让他感到“枯燥无味和郁闷苦恼”。

米勒在巴黎就不会像他在德拉罗什画室的同学们那样顺利。好几次绘画竞赛——包括著名的罗马奖,米勒的作品都落选了,据说是因为“画面气质不雅”“没有描绘出田园风光的美丽”,但谁都知道那是因为什么——米勒的同学自他们在德拉罗什画室学习的时候就瞧不起他这个“土里土气的山里人”,出师之后自然更不会给他在这个行当里留什么机会。

艺术依旧是伟大的。当巴黎不能给米勒什么好感的时候,卢浮宫还是让他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当画家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莫名的惊喜让他觉得自己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他以完全不同于在德拉罗什画室的勤奋在卢浮宫临摹着那些作品。直面古典主义时期大师们的作品让米勒很快具备了非常高超的绘画技术和审美修养。

在巴黎讨生活是不容易的,画家不得不经常画一些自己不愿意画的艳俗画来维持收入。这对于米勒这样一个不愿意在画布上说谎的人来说几近受刑,特别是后来当他听到有人以此为由说他“除了画下流裸体,什么也不会画”的时候。这件事情让本性温厚的画家决心再也不迎合任何人,而是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米勒举家迁往巴比松村。当时画家已经35岁,生活的压力日渐沉重。然而,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能让他停止绘画了。在这个穷困的乡村,他不但作画,也勤于田间劳动。沉重的生活也许是困难的,画家却把这份沉重化作了灵感,以乡村人物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苦难让米勒对生活的理解非常深入,并具备诚实直面自己内心的创作动机。画家本来精通很多技法,繁复的洛可可风格也不曾难倒过他;但这位农民的儿子最终还是以一种简朴到有点粗糙的手法来表现主题。这让他的作品准确而有力地向所有人展示了生活的真相。

米勒对真相的坚持在作品中化为一种后来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力量,他的作品如《播种者》、《拾穗者》、《晚祷》,都成为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里程碑。

/禅悟/

就譬如一株仙人掌,自有其动人之处,并不是非要把它打扮成铁树才会吸引人的注意一样;真性情是充满了生命光辉的力量,始终都会让人看见。所谓真实,其实来自于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山河始终是山河,只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米勒也不是没有犹豫过,但返回真实的自我最终让他意识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找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制胜的关键

经典原文

心即境,境即心;身即土,土即身;生即佛,佛即生;此即彼,彼即此。及青黄赤白之色,眼耳鼻舌之根,如是诸法或心或身,亦一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自心即是外境,外境即是自心。报身即是国土,国土即是报身。众生即是诸佛,诸佛即是众生。此土即是彼国,彼国即是此土。青黄赤白之色法,眼耳鼻舌之身根,这样的一切诸法,或是自心或是报身,都同样无不自在、无不解脱。

案例

率性而为的孙大伟

早在十几年前,孙大伟就被称为中国台湾的“麦当劳”之父,因为是他把第一家麦当劳引进中国的市场。时过境迁,孙大伟再次成为星巴克的引领者。如今大大小小的星巴克已经成功夺取了中国人的视线。

但这还不足以概括孙大伟的本事。众所周知,孙大伟还被人们称为“广告奇才”。广告是个竞争性很强的行业,所以跳下去就不能犹豫,一定要往前冲,要不就会被淘汰。

广告创意面对的是一大堆原则与游戏规则。很多人曾认真学习规则,但忘了所有规则都是可以超越的。对孙大伟来说,他熟悉规则但并不依循它,而是不断挑战它。广告创意人应该相当自信又相当虚心,永不满足,但要知道什么是根本的核心。

面对不同的客户,游戏规则也可能不一样。在广告界严格地循例而为,也有机会一步登天。但这招对孙大伟行不通,孙大伟有自己的原则。一旦他最基本的原则被触犯,那么无论权势还是财富都得靠边站。

同外商客户沟通的时候,很多人都用流利的英文来讨好他们,但孙大伟敢于对此说不:“我们是地头蛇,英文说不好不是我们的问题,中文说得不好是你们的问题。因为在这里我们要沟通的对象是讲中文的,真正的消费者、顾客是讲中文的。我在上海的公司本来准备挂一块牌子‘洋人与狗不得入内’,可是我们董事长说周围都是外国领事馆,那我建议改成‘洋人与狗准予入内’,他就跟我翻脸。”

做广告正如找老婆,你有许多选择的对象,但能做你老婆的人一定是最好最适合你的女子。你聪明地选择了对的,你的内心就得到满足,而不是你顺应事态的发展,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因为你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自己的内心。你能看到事物的本质,你知道内心的需求,你懂得以最好的状态来满足它。被迫、无奈、接受——这些对孙大伟来说通通是没有把控能力的借口。

/禅悟/

真正的先行者一般都不会从平常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他们会独辟蹊径。而这样的率性,是建立在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的。

孙大伟想要做的——绝不为了讨好外国客户而讲英文,看起来似乎够大胆的。其实,这是因为他知道所谓“游戏规则”只是一种现象,产生它的原因是事件的本质:市场在中国,真正的消费者是讲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