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25

第25章 不言成败言心忧

关注一个事件的变化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把成败看成是自然的、顺带的结果。

事业比一时的成败更值得关注

经典原文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皆是我相。

——《圆觉经》

【智慧解读】

凡是在心里觉得自己有所证得,以为自己断除了烦恼根,去五蕴,破四相,断妄念,认为自己已修成清净心,成功达到了终极涅境界。这种种念想,正是未勘破虚妄。

案例

樊邦宏的“灯饰王国”

平安夜,都市各式各样的霓虹灯和圣诞灯布满了大街小巷。在这璀璨耀眼的灯光中,温馨而祥和的节日气氛使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而全球一半的圣诞灯饰均出自樊氏灯饰家业。

被外界誉为“灯饰大王”的樊邦宏,20多年前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发展灯饰业。凭着创意及对行业的热情,樊氏集团跻身全球最大的灯饰生产王国,月产5亿个装饰灯泡,占全球产量的一半。

在樊邦宏27年的奋斗生涯中,他的“灯饰王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重重波折,樊邦宏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集团渡过一个个难关。

在公司成立之初,尽管规模很小,但樊邦宏仍然不断投入资金,研发一种被称作“镁氖灯”的可扭曲灯饰。1985年,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和失败之后,公司终于成功研制出“镁氖灯”。但这种突破性的市场利器发明后,却碍于当时台湾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太高,樊氏的投产发展遇上很大的阻滞。

如此巨大的难题,也给樊邦宏带来了负面的压力,但他总是心平气和地对自己的属下说,哪个人创业没有点困难呢?这太正常不过了。

樊邦宏的平常心使得他为企业又重新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1989年,樊邦宏在广东鹤山市共和镇开厂,希望凭着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在内地大展拳脚。

可令所有人没有料到的是,另一难题又接踵而来。内地工人薪酬虽然低廉,技术素质却完全不达标。第一年的产品全部都不合规格,买家纷纷退货,给樊氏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在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下,樊邦宏并没有陷入彷徨之中。他知道,现在所要做的并不是懊恼当初抉择的失误,而是及时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樊邦宏依旧怀着一颗平常心,理智地作出判断并迅速地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

为解决品质问题,樊邦宏决定彻底放弃原有分工合作的生产模式,改以反传统的“一条龙”式生产。为使工人用心工作,企业改变生产制度:每个工人要负责整个生产工序,从头做到尾,产品合格才按件计算工资。此后,产品品质大大提升。

樊邦宏又一次成功地渡过了难关。可他丝毫没有放松自己,仍然坚持凡事亲历亲为,每天到工厂巡视。

面对成功,他依旧没有太多的喜悦。如同面对挫折一样,他总是笑笑,说:“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樊邦宏说得很平实:“我觉得这个行业很有潜力,于是决心在这个行业做点事情,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灯饰把世界点缀得更美好。”

/禅悟/

常常会有人问,一件事情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然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想到,结果其实就是由过程决定的。我们所能左右的,只是事情本身的过程,而结果不管如何,都是顺带产生的。

樊邦宏之所以能建立起庞大的“灯饰王国”,就在于他明白成功和失败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所关注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业,为这个行业做点事情。

就算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也要一直向前走

经典原文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弟子问大珠慧海禅师:“要修习什么佛法,才能得到解脱呢?”禅师回答:“只有顿悟,才能得到解脱。”弟子又问:“什么是顿悟呢?”禅师回答:“顿的意思,就是消除妄念,不要在意太多不必在意的东西;悟的意思,就是明白自己的真正目的,并为之努力。”

案例

一直向前的徐悲鸿

1904年,9岁的徐悲鸿第一次拿起画笔,正式从父习画。当时徐悲鸿一家仅仅靠父亲在私塾教书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擅长绘画的父亲徐达章也常常应别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徐悲鸿从小画画就很刻苦,每日午饭后都要临摹晚清名家吴有如的画作一幅。很快地,他掌握了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年幼的徐悲鸿知道,只有他学习好绘画技能,才能帮父亲填色、作画,减轻家里的负担。这是他可以为家里做的唯一的事。

一年之后,徐悲鸿的勤奋与好学换来了回报。他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偶尔还能为乡里人写对联。他这样巨大的进步让父亲总是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徐悲鸿也因此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认真专注地学习绘画。在他的记忆里,绘画成为了他贫苦童年里唯一的乐趣。

艰苦的生活使得徐悲鸿早早知道,绘画是他们一家人维持生计的办法。由于他多年的学习,绘画不仅仅成为他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早已成为徐悲鸿生活的一部分。于是,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17岁时来到上海卖画为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

就在徐悲鸿踌躇满志地在上海打拼时,老家传来了令他悲痛的噩耗:他的父亲病重。无奈之下,徐悲鸿回了老家。年迈的父亲躺在床上,这使得徐悲鸿难过不已,从前父亲教他画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父亲吃力地鼓励徐悲鸿继续学习绘画,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徐悲鸿忍着泪水点了点头。

于是,徐悲鸿再度来到上海,这成为了他人生新的开端。在好友的帮助下,他考入复旦大学。在学校学习期间,徐悲鸿并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一如从前一样刻苦好学。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当他的绘画作品得到这些画家的赞许和指点时,平时严肃的徐悲鸿才会露出难得的笑容。后来,徐悲鸿得到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使得他的绘画生涯又上了一个台阶。

后来,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都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人都想知道支撑着徐悲鸿一路走来的信念与目标是什么,每当有人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笑笑,不作回答。

是的,也许徐悲鸿并不知道前方的路通向何处。他能做的,只有向前走。

/禅悟/

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不知道将来会产生什么结果,但是我们还是要一直走下去。未来不可预知,我们无法窥探,而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走好脚下这条路。即使当初踏上这条路是不得已的,也要坚持走下去,也许在远处的某个地方,就有惊喜等着我们。

徐悲鸿出身贫寒,为了谋生而走上画画的路,他并不知道这条路的远方是什么,但当时的情况让他只能向前走。而后来的成功,却是自然到来的。

人生能否感到满足,不在于世俗的成败

经典原文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

——《涅经》

【智慧解读】

所有的佛果,其实都是虚幻的,而追求它的过程,才是实在的。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表象和真实的佛法,就算是智慧的了。这算是修行的第一真谛,也是第一要点。

案例

硬汉海明威的写作事业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老人与海》里的这句话不知打动过多少人,让他们鼓起勇气面对生活里的挑战。它的作者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海明威。

海明威的生活是一个传奇。他热衷于冒险,曾当过战地司机、战地记者,腿上身上中过两百多片碎弹片。他的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了,被迫做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他曾从坠落的飞机里爬出来,还没忘记拿着他的酒瓶。他曾驾着“皮拉尔号”帮助海军侦察到了一些潜水艇的方位并把它们炸沉,并因此受到奖励。他还是唯一一个在有生之年见到自己讣告的著名作家……由于这些冒险经历,海明威作品的主题和背景大都和战争相关。

海明威的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对作品的修改。每天开始写作时,他总会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再改一遍。全书写完后,他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三次这样的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时间,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初稿写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还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他主张“去掉废话”,要将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这种持久的努力让他最终取得了文学上的成功。

当海明威年老时,写作对他而言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总是坐在同一个地方,上臂箍着那灰白色的血压器,辛酸地说他再也不能写作了,不可能有新的作品了。对于这样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一贯信奉“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的海明威,当他无法继续被视为生命一样的写作时,当他无法找到在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时,这位硬汉毅然决然地自杀了。海明威去世的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说道: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正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足和无法满足,海明威饮弹自尽了。

/禅悟/

人们往往会觉得结果是最重要的,因为一番努力的价值似乎完全系于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出于这样的想法,人们经常就会担忧可能到来的失败,反而无法全力以赴的追求成功。要知道,总是盯着记分牌,对运动员取得胜利是毫无用处的。

在世人看来,海明威无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在他自己看来,那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自己真正想要从事的工作投下的一道影子。再多的荣耀,又怎么比得上有生之年能再次挥笔疾书呢?

没有尽头的行进

经典原文

若念佛,一切不取,唯念彼佛。虽无正解,及师友开发。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即生。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说到念佛修行的方式,一切法门皆不执取,唯有心中时时忆念阿弥陀佛。就算没有听闻深入正确的解释,没有获得师长善友的启蒙开发,但是只要能够发自内心地相信有阿弥陀佛之真身及其极乐净土,只要能发大愿心,穷其一生持续不断地修行,便即得往生。

案例

周鸿的“失败论”

奇虎董事长周鸿成功地登上了胡润富豪榜。这一新闻令所有人对周鸿所拥有的财富都羡慕不已,这无疑是他成功的标志之一。但脾气火暴的周鸿从来不掩饰对此的看法,从口气中便可以分辨出他并非是谦虚:“成功?我谈何成功啊?”

在周鸿眼里,只有两件事是他比较满意的,那就是创建了3721网和开发了360安全卫士。这还让他背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恶名。可是尽管如此,周鸿的成就依然不是一般的企业家所能比拟的。

3721公司的成立让周鸿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发展IT事业。事实也是如此:3721公司开创了中国中文网上服务的先河,并成功地推动此项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721成为了中文关键词搜索及网络营销领域的领先厂商,其提供的实名服务曾覆盖了90%以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量超过8000万人次,拥有超过60万的企业客户。

这样傲人的成绩除了带给周鸿成功之外,还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3721本来是最有机会在中国跟百度竞争搜索市场的,但就是由于周鸿曾经的一个非常微小的决策失误,让3721丧失了最好的时机,白白葬送掉了大好的发展前途。

2003年11月,周鸿忍痛将3721以1亿的价格卖给了雅虎。而就在前些年,3721营收超过3亿元人民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周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是在周鸿的理解里,这就是彻底的失败。

“你想想看,本来一个可以做成10亿的公司,1个亿就卖掉了,你觉得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昂贵的教训吗?”每每提到这件事时,脾气火暴的周鸿就为此懊恼。而周鸿看重的,并非是他所损失的10个亿,而是3721原本应有的市场发展潜力。

时过境迁,周鸿还时常为那次的决策失误反思。他认为,作了错误的决定之后,如果不去总结经验教训,以后还会因此而摔跟头。周鸿认为,3721的失策一是因为他的知识和眼界不够开阔——网络是个全球性的媒介,你如果单单把视线放在中国,那必定会影响最后的抉择;二是因为他的眼里只有竞争对手。他坦言:“当时我们特别想跟百度竞争。其实你不盯着百度,你自己招人,自己慢慢改善技术,不理它,你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了。但是当时我的好胜心太强,这是我个性中的一个弱点,太喜欢跟人竞争。一旦跟人对上了,恨不得把对方干掉。当时就特别急躁,这时候眼睛里就只有竞争对手了,就觉得只要把竞争对手打败,我干什么都可以。”

周鸿惯于这样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错误一一掰开、揉碎。在他担任了奇虎董事长之后,也依旧如此。在他看来,成功的快感也许能令人飘飘欲仙,但如何达到成功的过程才是一个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

/禅悟/

关注事件本身过程的人具有奇妙的心理素质,一时的成功或者失败对他们来说绝不意味着事件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打算过要结束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他们永远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几起几落,直至稳坐奇虎集团头把交椅的今天,周鸿也没有改变自己看待事业的态度:一切都是过程,其间发生的成败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