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13

第13章 浮世相忘若彼岸

人在世上生活,若能忘记“自我”,便能相忘彼此,也离幸福不远了。

成长需要残酷的相忘

经典原文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圆觉经》

【智慧解读】

如果诸菩萨以变化力,随顺众生自有的根器状况,用种种方便法门来引导修行者修持内心定静的同时也逐渐断除自身烦恼,使其达到“不起一念”和“空”同时俱进的境界。

案例

影响尼采一生的瓦格纳

在见面之前,尼采就已经很崇拜那个比他年长30岁的音乐家瓦格纳了。当尼采第一次听到瓦格纳演奏《音乐协会》时,他说:“我激动得身上的每一根神经都在颤抖。”

瓦格纳当时是音乐界乃至思想界的一个精神领袖,他不仅在音乐上成为引领一个时代的人物,而且在音乐理论和思想上都是一个开路先锋。他用音乐来解释叔本华的哲学,从此,音乐就不单纯是美的,它还可以是革命的、充满哲学思想的。相较当时还是无名小辈的尼采来说,从瓦格纳那里寻求经验是理所当然的事,尼采几近疯狂地崇拜他。

第一次接到瓦格纳的邀请时,尼采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了。那时尼采生活拮据,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他一本正经地请人做一套燕尾服,却付不起钱,最后只好沮丧地穿着一件旧的黑色常礼服去见瓦格纳。他心里忐忑不安。

等到尼采一身黑出现在瓦格纳家的时候,这两位天才“一见钟情”,被彼此的气质吸引了。他们互相交换哲学思想,并惊异地发现他们是如此相似。瓦格纳还破例演奏了《音乐协会》里的所有重要章节。每逢跟朋友提起那一晚,尼采都兴高采烈地说那次经历“美妙得如童话一般”。

从那以后,尼采把瓦格纳视为精神导师。在他们和谐相处的那三年里,尼采几乎每个星期都是瓦格纳家里的座上客。

这是尼采一生当中最为美好的日子。在那段平和的日子里,尼采和瓦格纳之间充满着信任、真诚、快乐。每当尼采回想起这一段心醉神迷的日子,他总是惆怅满怀。

尼采对这段友谊是如此认真,对于瓦格纳的作品也是如此重视,以致在音乐中他听出了故弄玄虚、矫饰和众人的谄媚。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提醒大师,继而诚恳地忠告。最后面对大师的自负和高傲,尼采和瓦格纳最终翻脸了,两人由最初的相知走向了对立。

离开瓦格纳的尼采孤独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然而正是这个毅然决然的分离,尼采才得以走向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从此,他要走一条孤独的、穷苦的、被人遗忘的、完全没有导师指引和依附的道路。

但在他的著作中仍不时提到瓦格纳、瓦格纳的大歌剧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他从来不曾忘记这段充满激情的友谊,他把它放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闲来观察、栽培它,为它插上想象的翅膀。对尼采来说,即使思想上的分歧导致了两人的决裂,但那段闪光的日子从没消失过,那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重生。

/禅悟/

当我们有许多的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的去依靠别人,把自己的独立性深深地埋藏起来。但是我们始终要成长,要独立,要离开那些我们可以依靠的人,又或许是他们会离开我们。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可是这世界上没有人能陪你一辈子的,除了你自己。

尼采和瓦格纳最终相忘于江湖,却因此让尼采成长为一代大师。但尼采也从未忘却和瓦格纳在一起的日子,正如我们即使经历了残酷的分离,也不会忘记曾经给予我们依靠的那些人和那些闪光的日子。

付出所有,也可以什么都不计较

经典原文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智慧解读】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善男信女对此经,哪怕只信受奉持其中的四句之偈,并为他人解说,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依经悟理、依理获证,成就无上菩提,那么这些善男信女因此而获的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的无数七宝布施所获的福德。”

案例

“名师”福楼拜和“高徒”莫泊桑

莫泊桑于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并且见解独到。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莫泊桑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母亲是莫泊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

莫泊桑曾参加普法战争,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士兵,心里十分难过。他想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在教育部工作之余,他开始从事写作。那时,他舅舅的同窗好友、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了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

一次,福楼拜建议莫泊桑做这样的锻炼: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记下来。莫泊桑按照这个办法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并长达一年之久。此外,福楼拜还让他听街上的马车声来训练观察力。福楼拜对莫泊桑非常用心,把毕生的经验都传授给了他。莫泊桑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880年,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

/禅悟/

只讲付出,不要回报,这样的人大概会被多数人当成傻子吧。但是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到了一定的阶段,却是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福楼拜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和知识都传授给了莫泊桑,他从来没有想到让莫泊桑回报他。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经典原文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阿含经》

【智慧解读】

因缘和合,生世间万种有情物,此为缘聚而生;因缘离散,世间万种有情物则走向衰败,此为缘散而灭。而无论因缘聚散,均是本真自性幻化出的表象业力的缘起行为。

案例

痴情的林语堂

林语堂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然而,这样一位有成就的大家,却被感情牵绊了一生。

在上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喜欢上他一个同学的妹妹,就是陈锦端。两人情投意合,山盟海誓。当林语堂到陈锦端家拜见她父亲的时候,陈父嫌林语堂家穷,门不当户不对,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林语堂和陈锦端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真是痛苦至极。

后来,陈父为了弥补林语堂,就把他们家邻居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林语堂一开始也不愿意,但廖翠凤知道他有才华,也挺喜欢他。后来,时间长了,林语堂知道自己和陈锦端的婚姻是无望了,就娶了廖翠凤。陈锦端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但木已成舟,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了。

结了婚的林语堂还是喜欢着陈锦端,而陈锦端也因此终身未嫁。两人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陈锦端也经常到林语堂家做客。廖翠凤也是个大度的女人,从来不与陈锦端计较,有时候还会对孩子们说:“你爸爸以前喜欢的就是这位锦端阿姨。”而当孩子们问林语堂“爸爸,你以前是不是喜欢锦端阿姨”时,林语堂都会挺不好意思。

再后来,林语堂老了,瘫痪了,仍然对陈锦端念念不舍。有一次,他听说陈锦端生病了,吵着要去看陈锦端。廖翠凤不让他去,说:“你都成这样了,不能再依着你了,不能去。”

虽说林语堂没有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但廖翠凤也算是个好妻子,林语堂也算是有福了。

/禅悟/

这世上,总有些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错过,明明相爱却无法在一起。但是爱到深处,即便不在一起,心里仍然是装着彼此的。时间的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心中的爱。

林语堂和陈锦端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他们俩,人没在一起,心却一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