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战世界元
20152900000004

第4章 货币沿革概说(2)

元朝是纸币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通货,管理制度也有了新的发展。元朝特别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丝和银为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确立交钞的法偿地位,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明令白银和铜钱退出流通。如此定制,被后人视为银本位纸币制度的创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后,在1298年发表的游记中惊奇地说:“纸币流通于大汗统辖领域的各个地方,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拒绝支付使用……这些纸币可以用来买卖任何东西,可以换取金条……可以断言,大汗对财富的支配权,比任何君主都来得广泛。”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将纸币介绍到了欧洲和世界。美国当代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他的《中国英才》(The Genius china)中说道,“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元朝早熟的币制,因为没有配套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而悲剧性地走向了反面。那个依靠爆发性武力而起,但如风而逝的庞大帝国,不存在权力制衡机制,也无力形成一个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大环境;即便有了好的制度,也没有可靠履行的保障。日趋腐化的元朝皇室,受到巨大短期收益的诱惑,又面对连年对外用兵造成的财政压力,很快就自坏成法,失信于民。短短二十年后,宝钞便贬为原值的十分之一。之后,政府进一步滥发宝钞,元末米价竞比元初上涨六七万倍。

明朝建立以后,先是尝试推行了不设发行准备的信用纸币大明宝钞,但很快便因发行量过大开始膨胀贬值,成了无信用的信用纸币。发行不及百年,其值仅为最初的千分之二三,民间视同废纸,纸币流通名存实亡。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明廷规定入库一律为金银,无异于宣判了宝钞的死刑。

晚明对外贸易出现了大规模的净输出和白银的净流入,却没有买回相应的国际贸易产品。货币大量增加,导致通货膨胀不止,穷人难以生存,中小生产者纷纷破产,而腐化贪婪日甚的特权阶层却变本加厉狂征暴敛。当时,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中小地主,竞相搜刮积银。正德、嘉靖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刘瑾、朱宁、严嵩父子等所藏白银亦皆千万两计。

明末强敌当前,天灾人祸,社会动荡,辽东等地战局日渐恶化,社会生产力直线下滑,税收却不断增加,“国富民穷”变成“国穷民穷唯官富”。人们对于国家民族前途信心黯淡,货币持有人(白银所有者)越来越多地把白银作为自保的储备。整个社会中有大量货币沉淀,催生了通货紧缩,生产投资更加疲弱,内需购买力日益萎缩。因此,在李自成抄掠北京城时出现了如此奇观:平民饿殍遍野,官兵无饷养家,崇祯穿着破龙袍,而仅是北京官宦家里,就抄出了至少3 700万两白银。到了这个地步,明王朝的覆灭在所难免。

宋、元、明三代和金朝都用纸币,都不能有效控制其发行数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灾难。明朝虽主动废弃纸币,掉头转向,但一番努力仍告失败,加速了王朝末日来临。可以说,宋、元、明三朝的灭亡都同纸币高度通货膨胀有重要关联。

货币过量发行导致毁灭性灾难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前车可鉴。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小觑美元滥发的危害性。

清朝的货币制度回到了类似于明朝嘉靖年问的银两制度,维持着原始的金属秤量货币制,即以金属币材本身的重量、成色及价值为基础确定的交易媒介和储藏手段。和信用纸币相比,这确实是中国的倒退,但也是无奈的倒退。①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直捣南京,国本动摇之际,清政府才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以图“济银之不足”,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但发行的钞票并无本金,不能兑换有价值的金属货币。尽管规定“银票即是实银,钱钞即是制钱”,政府各种支出和税收中搭收一半银票,但由于纸币没有储备保障,加之投放过多过骤,印刷技术落后(较宋元无甚长进),防伪较差,各地不予认真执行,甚至有外商在民间低价收购充抵关税,使钞票迅速贬值,加速通货膨胀,成为社会一大累赘。十年后,即同治元年(1862年),清朝发行的纸币便退m了历史舞台。那时人们将宝钞官票合称为“钞票”,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纸币诞生在中国,也在中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是真正带动全球进入纸币化时代的却是西欧。西欧信用纸币体制起步虽晚,但一旦启动,后来居上,其发展水平和成效令东方世界无法望其项背。

16世纪中后期,西欧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兴起,商务、外贸发达,一些小手工业生产渐为较大的手工工场所取代,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已经成形,促使国家主义、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呼唤政府支持和建立健全的市场环境。此时一些国家的王权日渐隆盛,西班牙、法国、英国等都在该时期发展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

在西欧经济政治形势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达伽马和哥伦布等带头开创的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事业。海路的开拓,产生了新的长距离贸易运输路线,强烈激发了资本和外汇市场的发展,扩大了使用汇票的需求,加快了货币领域由金属货币向信用纸币演化的历史性进程。

西欧最早发行纸币的当推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时在1661年,但旋即因印发太多获罪,发行者被捕判刑。

1694年,英国威廉三世经“光荣革命”登上王位后,顺应曾经大量提供资助的商人集团的建议,设立了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质银单,这是现代中央银行的雏形。银单最初是手写的,后来才改为印刷品。印刷的银单一经公众接受就成为了真正的钞票。

1717年,苏格兰银行跟进,丹麦的纸币发行也告成功。

在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上,当地居民往往苦于缺乏官方英国硬币,而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替代品,包括印第安人的贝壳数珠、烟草及其他自然资源商品,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硬币等。1690年,马萨诸塞州率先印行纸币,但后来英国政府否定了殖民地发行的纸币的合法性。

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国会和独立各州大量印制殖民地纸钞“大陆票”(Continental Currency)以资助战争。

因为缺乏担保,加之英王乔治三世曾下令伪造大陆票以破坏殖民地经济,美国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最终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法国在路易十四的主持下,于1703年发行了纸币。欧洲其他国家观望再三,到工业革命蔚成潮流的19世纪,终于普遍采行纸币。美国在通过《1792年铸币法案》后,美元成为官方货币。

纸币本身与金属货币或实物货币不同,只是一张精印的花纸,除了观赏和收藏意义外,谈不上什么价值。纸币之所以能够被接受为一般等价物,是因为人们相信它能代表相应的实物价值。建立这种信念的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以贵金属或实物作担保。

这种担保体系,即所谓的纸币本位制度。

西欧最初盛行过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或银本位纸质货币,分别以黄金或白银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价值有了坚实的刚性担保基础。随着商品交易活动的迅速发展,交易者需要更多货币以完成支付和储备,可是黄金或白银供应往往跟不上需要,或者说发行的纸币过多,不能保证兑现成黄金或白银,上述本位制度也就无以为继了。于是纸币的存在,必须依靠虚拟但有效的“信用”,这种信用来自作为发行者的政府和机构的信誉,亦即它们维持纸币稳定的购买力的能力。一旦发行者失去信誉,纸币就会贬值,甚至一文不值。

早期的纸币相当于一张可以兑换确定分量贵金属的凭证或代用券,仅仅是为了便于使用者携带而已。等到大家习惯了,越来越体认到纸币交易成本极低的莫大优越性,便甘愿承担风险,接受拥有足够信誉的发行者发行的纸币。即便这样的纸币不能按确定的当量兑换贵金属,也成了公认的商品交换中介,从而形成了现代世界不可须臾或缺的主流货币——信用纸币,同时配备适量信用型金属货币作为辅币使用。

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具有自身等价地位的商品型货币,演变为没有自身价值的信用型货币的革命性大转变。

也就是说,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起先是实实在在的物资或真金白银,现在仅是一张本无价值可言的花纸,全凭信用两字,被赋予了虚拟而有效的价值特性。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计算机网络科技趋于成熟。在信用货币领域,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形式——电子货币,通常通过网上操作和磁卡或智能卡(储值卡、银行卡、信用卡)等媒体流通,可集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使用简便、可靠、安全、迅速(瞬间完成),能够增加社会效益,更好地满足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电子货币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电子货币是以既有的实体信用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的一种价值保存手段,其前提为电子货币与实体信用货币之间能以1:1比率交换。它在金融本质上与信用纸币是完全一致的。

目前世界上共有两百多种信用货币,流通于世界193个国家和地区。

货币国际化和世界货币体系

18世纪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自身和畜力的体力局限,生产原动力得以成千上万倍地扩大。从这个时候开始,商品经济空前高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纪元。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商品流通需要通用的世界货币,不但用作价值尺度,还是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国际储备手段和国际财富转移手段。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世界货币体系,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货币如何相互兑换,交互流通何来准绳和效率?人们将无所适从,世界会一片混乱。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贵金属黄金白银等作为一般等价物,即统一通货。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尽管交通困难,山海阻隔,甚至敌国夙仇,人们一旦相逢,仗着真金白银,货殖交易,居然无往不利。金银成了最早的公认的世界货币,存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然而,国际经济联系日益扩大之后,这种自然形成的原始贵金属世界货币,无论在来源或操作上,都越来越难满足大规模流通的需要,于是纸质信用货币流行了起来。少数经济实力特别雄厚、拥有巨额黄金储备、信用稳定良好的国家,其纸质主权货币在与黄金挂钩的条件下,履行起了世界货币的作用。

1816年,世界头号强国大英帝国通过了金本位法案。其时,英国操控着全球金融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和外汇交易商等)的主导权。英镑是随时可以与黄金兑换的硬通货,是国际资产交易、对外投资、证券买卖的通用计价单位,也是世界主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因此可称19世纪为英镑本位制时代。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需要更多国际货币以完成国际支付和储备,而黄金产量远远赶不上国际流通的需要。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也很不平衡,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掌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许多缺金国家无法维持金本位,弊端日益彰显。纸币的发行开始与黄金的准备及兑换相分离,纯粹的信用本位制盛行了起来,各国不再花费大量资源以利用黄金充当货币本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应付战争开支,各国大量发行不能兑现黄金的纸币,同时由于战时黄金短缺,又纷纷限制黄金自由输出,进一步破坏了金本位制度的游戏规则。金本位制随之崩溃。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的实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衰落,美国崛起,战火将欧洲大量黄金储备资产送到了美国这个“安全天堂”,美元开始崛起。

一战结束后的1922年,世界货币金融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这次会议重建了一种节约黄金的不完全金本位制,即1925年起实施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英、法、美等国的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通过这些国家的货币间接与黄金挂钩。但是1929年到1933年间,经济大危机肆虐全球。按照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的解释,这场危机的成因是当时美国的联储局缺乏后来成为常识、当时却少有人知的货币政策知识,在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却急速收缩货币供应量,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再加上一系列贸易政策的失败,例如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群起效仿作为报复的手段,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都无不加剧了经济衰退,使世界陷入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