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按摩大全
20151600000020

第20章 穴位按摩的辅助用具(15)

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调经活血。主治间日疟、经前紧张、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

内生殖器

取穴方法

在三角窝前1/3的中下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调经、益精。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精、阳痿。

神门

取穴方法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消肿、解毒、舒筋活络。主治麦粒肿、妊娠呕吐、急性腰扭伤、小儿高热惊厥、戒断综合征。

盆腔

取穴方法

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解毒、消肿。主治急、慢性盆腔炎。

取穴方法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清头目。主治头昏、头疼、失眠、多梦。

取穴方法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聪耳、益目。主治偏头疼、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取穴方法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穴位功效、适应证

镇静安神、降逆止痛。主治晕动症、头疼、恶心。

头部按摩常识一览

头部按摩的重要性

头部按摩又称头部推拿,是操作者运用一定的推拿按摩手法,作用于患者的头部、面部和颈部的穴位上及其特定部位,以增强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节脏腑的功能,起到扶正祛邪、疏经通络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头部按摩对大脑有健脑安神、聪耳明目的作用。按摩同时还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摄氧量,有益于大脑皮质的功能调节。对益智健脑、增强记忆、缓解疲劳、消除紧张焦虑,使大脑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大有益处。头部按摩对失眠、耳鸣、耳聋、目眩等也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头面部的保健。中医学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精华之血,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当头部被外邪侵袭,或完成紧张工作之余,都会出现头痛、疲乏、失眠、嗜睡等诸多症状。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头部的锻炼。

头部与全身的密切关系

头部按摩治疗疾病是通过头部的腧穴来影响经络,经络接受来自体表的刺激,传导至有关的脏腑,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

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及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阳明经行于颈,太阳经行于项,少阳经行于头部两侧(图4-1)。头为精明之府,是精神所居之处,中藏脑髓,而脑为元神之府。同时五官又居于头面,根据中医脏象学说,内在的五脏,各与外在的五官九窍相连,而五官九窍则是人体与外界相联系的通道。而且五官九窍通过十二经脉,与人体脏腑、气血密切相联,如《灵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头面五官通过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头面颈项部的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增强人体的代谢,改善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如揉攒竹、按睛明、按揉四白、刮眼眶、揉太阳等可以明目、消除眼部肌肉的疲劳,用于防治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白内障等眼部疾患;推前额、捏眉心、拿风池、按揉百会、拿五经等可以散风寒、通经络、清神志、止头痛,用于防治头痛、高血压、失眠等病症。

头部异常是身体的危险信号

古人根据五行理论,将五色配于五脏,如《灵枢》中云:“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说明青色为肝脏主色,红色为心脏主色,白色为肺脏主色,黄色为脾脏主色,黑色为肾脏主色,哪一脏器发生病变,则哪一脏器所主之色在体表必然有所反应。

※面色发青

中医认为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及惊风。

如果面色苍白而带青色,多为阴寒内盛、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小儿急惊风多见此面容。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气不足,血脉淤阻。心肌梗死即为其典型表现。

面色发青但双耳红赤,为肝火上攻之象。

面色青中带黑为寒甚痛极。如果患儿面部青紫,且以两眉之间,鼻柱之上及口唇四周为显着者,多是惊风的先兆。

如妇女面青,必肝强脾弱,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

建议用头部按摩手法改善体质。

※面色红赤

面色红赤主热证,但有虚实寒热真假之分。

面色微微泛红为虚热,假如面色微红而脉浮为虚热在表;面色微红伴有脉沉为虚热在里;满脸通红而脉浮,为实热在表;满脸通红而脉沉,则为实热在里。

面色红赤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里实热证。如上感高烧不退,或肝胆实热循经上扰所致高血压等。

若午后颧部潮红,多属久病阴虚,虚火上炎之证,肺结核即属此例。

假如久病、重病,精气耗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可见面色粉红像化妆一样,两颧泛红,游移不定。

建议到医院检查。

※面色过白

气色明润,白里透红,是健康的白色。但也有一部分人,尽管面色也很白,但缺乏光泽,没有血色,这就是一种病态了。

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者,颜面俱呈白色,中医认为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伤津等。

若面色白而浮肿,多属阳气不足,无力帅血上荣于面;若色淡白而消瘦,为营血亏损,多见于大病初愈,或疾病缠绵不愈者;面色苍白,多见于阳气暴脱,例如大失血的患者,气随血脱;假如面色白中兼青,为血虚血淤,血行不畅;面白而体形肥硕者为有痰积;面白而体瘦并见指甲鲜红,可见于气虚有火的患者;面有白点、白斑为有虫积。

建议到医院检查。

※面色发黄

黄为脾虚湿蕴之象,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失健运,则气血不充,颜面得不到荣养;脾虚水湿不得敷布周身,面色亦黄。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如慢性肝炎,肝癌早期可见此面容。

若面黄而且伴有浮肿,多为脾气虚弱,水湿内阻。如肝硬化腹水,尿毒症有时可见此面容。

如面、目及一身俱黄,称为黄疸。阴黄者多为寒湿内停,困阻脾阳,胆汁受阻,溢于皮肤所致。阳黄乃属湿热内蕴,熏蒸于胆,胆汁外溢而成。黄而青暗为淤血之象,如肝硬化面容;面色发黄而伴有红纹者多见于肝癌;黄而明亮润泽为病将痊愈,预后良好。

建议到医院检查,并辅之以头部按摩疗法增强体质。

※面色发黑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肾阳虚衰,阴水不化,寒邪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淤阻,故面见黑色。

如面黑焦干,多为肾精久耗,精气不得上荣于面。肝硬化、癌症晚期多见。

若目眶周围发黑,往往是肾阳虚衰,水湿内停之肾炎、尿毒症等,或是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面黑而肌肤干裂,像有鳞甲一样,为淤血之候。

面色青黑暗淡,不问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

一般面见黑色,病必严重,满面黑色,如蒙尘垢,谓之面尘。伤寒、温病后期多见,为凶候。建议赶快到医院检查。